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首届“十大国门卫士”评选开始了!要充分认清评选表彰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对展示国家移民管理体制改革丰硕成果、展现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精神风貌、加强和推进移民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考核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呼哧,呼哧,呼哧……
“老师,你们没事吧?”听到身后记者们的大喘气声,索朗达杰回过头,用“藏普”焦急而关切地问。
西藏的高山耸入云端,湛蓝的天空好似被高山托起的锦帛,上面绣着纯净的云朵。索朗达杰黝黑的皮肤在刺眼的阳光下泛着光。这是8月20日上午,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民警在海拔5600米的岗布冰川开展第181次巡逻。岗布冰川隐藏在雪山深处,一座座数十米高、形态各异的冰塔矗立,透过阳光发出神秘的蓝光。带队的藏族警官,是西藏山南边境管理支队浪卡子边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候选人索朗达杰。
“这么好的地方,要留下我们的足迹”如果不是因为采访索朗达杰,记者或许没有勇气踏上海拔5373米的普玛江塘,更没勇气爬上岗布冰川。眼前的索朗达杰,1米7出头,身材敦实,脸上“高原黑”透着“羞涩红”,1985年出生的他安静、腼腆,眼神里却写满了坚毅。2016年6月,索朗达杰主动要求到中国海拔最高的边境派出所——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驻守,这一守就是四年,直到今年6月任浪卡子边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
普玛江塘乡与不丹接壤,边境线25公里。这儿每年冬季9个月,夏季气温只有89摄氏度,空气中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这片“生命禁区”里居住着1042名群众,年满50岁就算是高寿了。当初,派出所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建起来,很多农民工干不了几天,就因为极度缺氧撤离了。
索朗达杰为什么执意“逆行”,而且一待就是四年?他的答案很简单:“派出所有光荣的历史,能当四年所长是我一生的荣幸”。
四年时间里,索朗达杰每个月都要带民警去岗布冰川巡逻,每一次都是向生命极限发起的挑战。“第一次见到冰川,我就觉得这么好的地方,一定要留下我们的足迹。巡逻一定要形成常态。这是中国的领土。”索朗面向山峦,坚定地说。
无人区的“救人达人”
从普玛江塘到岗布冰川,要经过2个多小时车程的无人区。路,是车子碾压石子自然形成的。一路上,经常有碎石子打到车玻璃上,发出“啪啪”声。在越过冰川融水形成的小溪时,越野车颠簸过度,挡板“哐当”一声掉了,修了十分钟才继续出发。
经常有游客开车去冰川,在无人区“沦陷”,需要出动警力救援。几年下来,索朗达杰俨然成为一名“救人达人”。2016年冬天,一辆游客的车困在了无人区的连片沼泽地。索朗达杰从早上八点一直找到下午两点,饿了就干嚼几口方便面。终于,在牧民指引下,他们找到了那片沼泽地,可救援车辆却无法靠近。索朗达杰脱了鞋袜,把裤脚卷到膝盖,深一脚浅一脚踏进冰冷的泥沼。他开始用铁锹挖,一铲子一铲子挖,车却越陷越深。
索朗达杰他们又去找石头。走了很远,终于找到了几块大石头。此时的索朗达杰已累得步履蹒跚,但坚持着一步步把石头挪了回来,分别垫在四个车轮子下面。他趴在泥里用千斤顶把车一点点撑起,再用两条100米长的钢丝绳系在一起,一头拴在所里唯一的江铃皮卡车上,一头拴住被困的车,这才勉强把车拖出来。
索朗达杰成了“泥人”,浑身上下湿透了,饥寒交迫头疼欲裂,在狂风拍打下不停打着寒颤。有一次,索朗达杰为了寻找两个被困的上海女孩,从白天一直寻找到夜里。无人区的夜,伸手不见五指,静得吓人。当两个女孩看到他时,睁大眼睛问:“你是坐直升机来的吗?”索朗达杰笑了:“我是坐皮卡车来的。”派出所每年平均救援40余起,游客送的锦旗挂满了墙。索朗达杰把收到的感谢物资,都捐给了当地牧民和小学生们。“大耳朵”所长呼哧,呼哧,呼哧……
穿过无人区,开始爬连片的山丘。索朗达杰走在最前面,两只大耳朵十分抢眼。普玛江塘的牧民喜欢叫他“大耳朵”所长,孩子们被他抱在怀里,都喜欢摸一摸他的大耳朵。
8月17日下午,记者跟随索朗达杰来到下索村的卓嘎家。卓嘎的两个女儿老远跑过来,一边往他怀里钻,一边亲昵地喊着“爸爸、爸爸”。索朗达杰笑着说:“她们还管我爱人叫妈妈。”
这段父女缘始于2016年6月。索朗达杰在普玛江塘完小任法制副校长,第一眼看到两个女孩时,她们瘦小、自卑,低着头,特别害羞,就如同初中时成为孤儿的自己。学校老师告诉他,两个女孩儿生活在单亲家庭,生活困难。索朗达杰瞬间就作出决定,要帮帮这两个孩子。
到卓嘎家走访时,眼前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景象,让索朗达杰心疼不已——房子是用石头和泥巴盖的,破旧、阴冷,四处漏风,睡觉得盖四层厚被,粮仓里只剩下半袋米。
索朗达杰经常用工资买些粮食送过去,还给孩子零用钱,每个周末都接孩子过来吃饭、辅导功课。
现在,卓嘎一家住进了边境小康村130多平方米的新房,仓库里堆满了青稞。新房总价27万元,政府补贴19万,还贷款了5万元。卓嘎家柜子上摆满了两个女儿的奖状。
“索朗经常在入户走访时宣传党的政策、法律知识,在牧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乡长格桑确拉说。
在牧民眼中,索朗达杰是个“靠谱”的人。牧民的困难,小到一只牛羊走丢了,他都要管。赶上下大雪,他一天一夜不吃饭,也得帮着找回来。牧民对他也是见心见肝。遇到宰牛宰羊的日子,牧民会把自家最好的牛肝拿出来给他品尝。
但对于妻子和家庭,索朗达杰却是个“不靠谱”的人。从2013年结婚到现在2500多天,夫妻相聚时间不足400天。第一个孩子刚出生时他不在身边;孩子四五个月时得了支气管炎,高烧住院两个月,他没陪伴一天。
高山之巅的敬礼呼哧,呼哧,呼哧……
爬上冰川,脚下是冰层和冰缝。冰层随时有塌陷的危险。有的冰缝一米多宽,深不见底。索朗达杰一越而过,伸手接应其他民警。一个90后民警突然脚底一滑,“啊”了一声,索朗达杰反应极快,一把拉住了他。派出所民警大部分是90后。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毕业的阿旺平措,刚分到派出所就“丢了”相处四年的女友。小伙子常拿着女友的照片,暗自神伤。
这一切,逃不过索朗达杰的眼睛。“普玛江塘海拔高,却是让人真正快乐的地方。派出所有大家庭的温暖,牧民更是单纯善良。你在这里,更容易找到赤诚的信仰、忠诚的警魂、火热的青春。年轻人在工作上多努力,未来会有理解你的人出现。”索朗达杰对阿旺平措说。人生路上总会遭遇黑暗,有人像灯塔一样,为你照亮前行的路。在阿旺平措眼中,索朗达杰就是那盏灯。“与其苦熬浪费生命,不如苦干燃烧青春。”这是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墙壁上的所训。草坪上,立着两块红色石头,上面分别写着“忠诚”“警魂”。民警高辉说,索朗达杰用行动告诉大伙儿,坚守和奉献是无言的。
普玛江塘乡地表都是石头,土质差到长不出树。今年,索朗达杰开始在所里“挖洞”,种下20棵柳树苗。现在,这些小树苗正迎风生长。呼哧,呼哧,呼哧……终于到达指定巡逻地点,记者已经累得瘫在石头上。索朗达杰爬到海拔5600米的高处,在一块巨石上用红色颜料重新喷涂了上次巡逻留下的五星红旗和“中国”两个字,在另一块大石头上喷涂了“第181次巡逻”几个字。他喷了又喷、涂了又涂,直到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清晰可见。
敬礼!索朗达杰和民警们整齐列队,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赤日晴空,大风猎猎。被岁月抽打出一条条褶皱的岗布冰川圣洁挺立。曾在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工作、因患肺水肿而调离的民警刘海鹏,专门给索朗达杰写了一首歌,歌名叫《高山之巅》:“你在高山之巅,背靠着信念,自己也成了高山……”
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由国家移民管理局主办的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即日起进入公众投票环节。青岛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四队教导员杜慧作为全省唯一代表,进入“十大国门卫士”的候选榜单。
作为一位移民管理警察,杜慧执着坚定,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在与非法出入境人员斗争的第一线,从警多年,参与执行30余次重大活动边防检查任务,查获数十起非法出入境案件,是国门一线的“查缉能手”。她履职精进,集公安部个人二等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山东战‘疫’最美警察”、“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齐鲁最美警察”等近20项荣誉于一身,成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典型代表。她戮力创新,积极求新求变,总结推出了“十厘米服务法”、“三帮一优先服务”等20余项便民服务措施,创新“心思享”政工品牌,成为移民管理队伍里的行家里手。
智守国门的边检“蓝盾”
出入境边检业务涵盖知识量大,更新快,她凭着一股持续学习的韧劲,历练成教学相长的业务专家。她分类整理出4万余字业务学习笔记,把复杂的知识点编成100多条口诀,20余次在全国、全省业务培训班交流授课。她把枯燥的业务讲活了,把典型的案例讲透了,用自己总结的各类业务口诀和查缉技巧启发和带动了一批民警成为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她先后参与了全国勤务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全省深化“智慧边检”建设现场会等重大活动的筹备工作,总结提炼空港边检勤务模式,在全国勤务模式现场推进会上展示,荣获全省“五佳服务举措”。
“橄榄绿的本色已融进我的血液,藏青蓝的使命召唤我不断前行。”杜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总结推出了各类差异化服务法,创新推出了10余项便民服务举措,参与执行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多国海军活动等30余次重大活动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树立了移民管理警官的良好形象。在边检一线的15年,从禽流感、甲流、登革热,到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再到这次新冠病毒肺炎,这位抗疫战场上的“老兵”从未缺席。面对急难险重,她永远冲在第一线,积极参与口岸境外疫情输入研判,以党员干部、业务骨干的身份主动加入特勤小组,对疑似发热症状旅客的“精致、极致、细致”“全闭环”查验,精准排查出入境信息,第一时间精准推送,第一时间有效沟通,与战友们一道在国门前构建起抵御疫情的“钢铁长城”,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忠诚与担当。疫情防控期间,她牵头组建“党员突击小分队”,带头核查疑似症状旅客,主动担任疑似症状旅客人证对照、人员交接等高风险任务,严密落实出入境人员“全闭环”查验要求,在国门前筑起一道抵御疫情的“钢铁长城”。期间,带队检查航班1000余架次,排查出入境人员5000余人次,向有关部门推送出入境数据1万余条。
刚柔并济的基层“头雁”
她先后10余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材料撰写及主题教育授课,自创了“心理放松到现场、心理教育在勤间、心理激励实战化”工作法,搭建了“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她积极投身职业文化建设,参与情景剧《爱与使命同行》、音乐快板《强军路上旗帜红》等近10个文艺节目,参与拍摄反映边检人员英勇事迹的数字电影《蓝色猎狐》,创作了《决战峰会安保 打造平安国门》等各类反映边检工作的宣传片、展示片20余部,撰写100余篇经验材料,在深化边检宣传推介、传递边检正能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业余时间,她坚持用“咕咚”软件带领民警锻炼打卡,组建英语研学小组,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担任教导员期间,所在科队先后荣获“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边防安保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先后5人获得个人三等功,8人获得省市级表彰。
“铁肩”担当的巾帼柔情
杜慧的父母在300多公里外的老家生活,母亲身体不好,都是父亲一个人照顾,父母支持她工作平时很少打扰她。有年冬天,母亲生病连续两次入院治疗,当时她正在机场忙于一项公务机查验任务,不能携带手机,直到晚上给父亲回拨电话才知道,在重症监护室的母亲已转危为安。父亲问她能不能回去,她稍稍安慰了一下父亲,匆匆挂了电话她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勤务结束回到宿舍,杜慧看着手机里母亲的照片,心怀愧疚的大哭了一场。
身边的许多同志说,从杜慧身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无法计算的得与失,什么是不求回报的付出,什么是最真诚的无怨和无悔。
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杜慧把温暖和爱心倾注到社会,倾注到特殊群体,她积极捐助“春蕾女童”,帮助女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关爱孩子健康成长,是孩子眼中温柔的“慧妈妈”。她是青岛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队伍中的一员,不仅自己积极参与,还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中,用热血青春的向善之举为社会奉献爱心。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的梦想有多远,路便有多长;无数个像杜慧一样的国门守卫者将立足边检一线,不断提升中外出入境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孙超,男,汉族,河北省高碑店人,1996年12 月入伍,1998年7月入党,现任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四队民警。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孙超克服高原艰苦环境影响,默默坚守24年。他攻克高原蔬菜种植技术难题,向塔吉克族群众传授种养殖技术,助力脱贫攻坚。原公安边防部队改革后,他放弃高额退役费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继续戍守边疆。
一名普通民警
为何能获得如此殊荣?
事情还要从24年前说起
1次抉择
24年坚守
1996年,17岁的孙超从河北高碑店入伍来到红其拉甫边检站,在“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帕米尔高原,开始了长达24年的坚守。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全年无霜期不足60天,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对于高原戍边人来说,供给保障是最大的困难,尤其在漫长冬季,能看到一抹绿色成了最大的奢望。
孙超初到红其拉甫时,戍边条件简陋,许多战友因为吃不上新鲜蔬菜,头发脱落、口腔溃烂、指甲凹陷、手脚蜕皮,有的还患上严重的败血症。面对这样的情景,孙超心里也曾打过退堂鼓,半夜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但军人的使命感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擦干眼泪,决心在高原“干出点事”。
1998年,红其拉甫边检站建起第一座简易大棚,出身农家的孙超主动请缨,决心要“让高原见到绿色,让战友吃上蔬菜”。但在高原极端环境下,连生命力最强的野草都难生长,好不容易长出几棵菜苗,一阵大风,就全都冻死了。
孙超没有放弃,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开始自学农业知识,白天趴在地里测地温、量土壤酸碱度,晚上钻研农业书籍,经常裹着铺盖睡在大棚里,半夜起来烧炭烧柴给大棚保温。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摸索试验和上千次失败,孙超终于攻克了高原蔬菜种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让荒芜的帕米尔有了一丝绿色生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随后他还摸索高原特种家禽养殖,不断丰富战友的餐桌。
时至今日,孙超已在高原成功种植39种蔬菜、养殖11种家禽,发展8座大棚,战友们说他在“万仞冰峰”开辟出“十亩江南”,为其取名“雪域江南苑”,把这里当成高原戍边最温暖的依靠。
既守国门
又守民心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世代游牧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牧民逐渐摆脱贫困,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期间,孙超主动发挥自身所长,手把手向塔吉克族牧民传授种养殖技术,让他们奔小康的步伐更加有力。
2003年,时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达布达尔乡干部的胡志忠闻名而来,希望孙超帮助乡里种植蔬菜大棚,改善生活水平。孙超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经过反复摸索实验,终于在海拔3600米的达布达尔乡建起第一座温室大棚。
2004年7月,通往塔县的唯一通道314国道被泥石流冲毁,补给中断半个多月,确保蔬菜常态供应和应急保障引起当地党委政府关注。塔县四套班子成员到红其拉甫边检站参观学习,开始大力推动高原蔬菜种植产业。塔县电视台邀请孙超讲授种养殖知识、开展农副业培训,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菜博士”,绿色希望也在雪域高原播撒开来。
2015年,孙超还和战友们争取“中国梦想秀”栏目帮助,在塔县建立起首个现代化温室大棚,通过示范带动,一座座蔬菜大棚在高原建立起来,形成50多座温室大棚种植规模。
为了让更多的塔吉克族乡亲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孙超在当地党委政府为牧民建造的安居房推广庭院拱棚种植,让高原蔬菜种植走进更多家庭,先后帮助建起100多座大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原群众的饮食结构。
为进一步帮助牧民脱贫致富,孙超还帮助大家发展高原特种养殖,提孜拉甫乡牧民艾米尔夏在孙超的帮助下,建立起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年收入近20万元,惠及全乡10多户牧民。2016年,红其拉甫边检站对口扶贫塔县红其拉甫村,孙超与村里牧民艾力那扎尔结成了帮扶对子,为他传授养殖技术,如今艾力那扎尔家一年收入超过8万元。
在孙超的努力帮助下,更多的塔吉克族乡亲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大家见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孙超,恰尔吉(好样的)”。有人问他,这么辛苦图个啥?他说,兴边富边和守边固边一样重要,守住了民心,边境就能更加稳固。
24年3次
“拒绝”下高原
多年来,孙超与远在河北老家的父母妻儿长期两地分居,一年只能见上1次面。期间,他曾有过三次离开高原、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
2010年,孙超的先进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孙超河北老家一家生态园提出高薪聘请他,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2012年,新疆农科院邀请他到乌鲁木齐工作,同样被他婉拒。
2018年,原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孙超作为坚守高原时间最长的老兵,原本可以拿着高达300余万元的复员费回河北老家与家人团聚。可他说,再多的钱都有花完的时候,如果离开了红其拉甫,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孙超选择继续坚守。在他的感召下,更多的人选择随队转改,留下来扎根边疆、戍守边疆。
留下意味着奉献,也意味着风险。高原环境对人身体伤害很大,孙超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风湿病,2019年体检时,他的胸骨已经变形,可他始终不舍离开这片热土。
作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已经40岁的孙超开始了新的挑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努力钻研边检业务知识,向老检查员请教查缉要点,迈上了新的奋斗征程。当被问及今后的打算时,孙超说,只要组织需要,自己会永远坚守下去!
延展
阅读
24年来,孙超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多次获评“优秀士官”,荣获原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2019年,被中组部、人社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授予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2020年7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授予“戍边卫士”称号。
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候选对象
查中永,男,汉族,2002年7月入伍,2003年8月入党,现任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处副处长。
面对穷凶极恶的毒贩,查中永和战友们设巧局、当卧底、出奇兵、断通道、毁毒巢,让无数毒贩魂断边关,至今已在缉毒战线战斗了12年,共参与和指挥侦破毒品案件 9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1046名,缴获各类毒品 2.676吨、 易制毒化学品 219吨、毒资 1100 余 万元,被战友们誉为 “雨林猎毒人”。
16年军旅人生12年缉毒生涯他把禁毒当成了终身事业你们怎么随便抓人,赶紧把人放了!”在西南边陲某村,百余名村民将8名缉毒民警团团围住,冲突一触即发。“我们是警察,正在办案!请乡亲们克制、往后退……”一位身材消瘦、皮肤黝黑的男子站在最前方,边喊边一只手掏出证件,另一只手持枪警戒。最终,他和战友们从人群中挤出一条路,押解着犯罪嫌疑人,成功劝退不明真相的群众,顺利完成任务。
在 12年缉毒生涯中,这只是查中永参与缉毒战斗的冰山一角。禁毒要斗志斗勇斗智
“砰!砰!”接连两枪击中毒贩车辆的后轮,成功将毒贩车辆逼停,3名毒贩躲在车辆一侧拒捕,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峙……回想起第一次侦破“枪毒同流”案件,查中永记忆犹新。
2015年7月1日,查中永带领两名侦查员执行抓捕任务,他们分别从三个方向包抄接近停在路边的目标车辆。当查中永拉开车门一刹那,他敏锐地看到车上嫌疑人有掏枪动作,随即把门关上,使了个眼色,另外两人心领神会,巧妙绕开,并及时请求增援。而犯罪嫌疑人却以为遇到了黑吃黑,立即启动车辆从大路转进了小路。
“逼停地点旁边是一个寨子,当时最怕的就是毒贩劫持村民当人质。” 查中永说。
为吸引毒贩注意力,查中永采用低姿匍匐靠近毒贩,利用地形近距离开展心理攻势,历经3个小时周旋,毒贩终于放弃抵抗,缴枪投降。 这一仗当场缴获毒品4公斤、手枪1支、子弹6发。
收缴手枪,退掉弹匣,拉开枪栓,看着 一发已上膛的子弹跳了出来, 查中永一身冷汗袭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十几分钟后才缓过来。
“缉毒工作,要斗智斗勇斗志。”查中永说,这个工作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干不了,社会关系复杂的人干不了,爱钱爱权的人干不了,要克服这几点可不简单。
一条毒情线索、一张嫌疑人侧身照。2019年11月23日,查中永带队历经 192小时的蹲守,终于在昆磨高速某路段将运送毒品前往昆明的毒贩截获,当场缴获 _53.509公斤。
情急之下,毒贩说道:“你放了我,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是你的。”查中永回答:“我看你是电影看多了!”
无数次与武装毒贩正面交锋、无数个昼夜蹲伏、无数次生死追捕……查中永在边境地区与毒贩进行生死较量,演绎着缉毒战场的查毒传奇。仅2019年,查中永亲自带队并指挥各执法调查队查获毒品案件 8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71名,缴获各类 毒品828.98公斤。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6年8月,查中永被任命为原西双版纳边防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分管情报侦查工作,开启了禁毒战场的另一番较量。2018年8月一天清晨,查中永接到一个神秘电话:“领导,出来坐坐。”仔细听声音,他回忆起了什么。“米线、米干、面条……”嘈杂的早点铺里老板娘吆喝着招揽生意。“这几天货车入境,可能有‘大鱼’去景洪。”一男子坐到查中永旁边,悄悄说。
查中永随即带领专案组立即赶往边境一线进行侦查,可三天侦查却毫无战果。查中永决定通过视频系统,分析近期入境可疑车辆,经过与交警、技侦等部门合作,一辆轿车、一辆货车进入查中永的视线。
“一共两辆车,已经出发。”8月22日下午,查中永获悉:两辆嫌疑车从勐阿乡向景洪驶去。侦查人员一路跟踪,当行驶到老路岔口时,两辆车突然前后变换位置,开始频繁绕道小路往返。
“这是毒贩惯用的伎俩,防止有人跟踪。我们按路线走,他们跑不掉。”查中永说道。
原来,为熟悉辖区地形地貌,查中永经常对辖区进行实地勘察,哪能走货车、哪能走摩托车、哪里只能徒步……经年累月的积累,被战友们称为“活地图”。
“有些他知道的路,毒贩都不一定知晓。”执法调查队侦查员小马坦言。
果不其然,一个多小时后,迎面驶来一辆东风货车。“快,堵住他。”查中永果断下令,侦查员及时调整方向,将嫌疑车辆迎头堵住,查中永冲下车,一个箭步上前拉开货车车门,一把将司机揪了下来,其余侦查人员迅速将其他嫌疑人控制,当场缴获_20.19公斤。
查中永所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这里江河纵横交错,山峦起伏跌宕,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无数条小路和便道与境外相通。如何守住西双版纳州966.3公里的边境线?
“毒情风云变幻,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查中永说,要想把毒品堵截在国门之外,得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智能化要战斗力。
2019年11月,查中永带队历经4多个月侦查研判、延伸侦办,实施两次精准打击,共 缴获毒品114.686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查扣涉案车辆1辆,受到了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是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依托支队建立的‘情报信息主导,堵截打控联防’立体禁毒网络,‘多警种合成作战中心’‘情报研判中心’等作战平台协同作战、共同打击毒品犯罪的一大战果。”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政委杨新党说。
2005年,查中永与妻子相识相恋到结婚,妻子主动放弃了家乡的工作来到西双版纳生活,可见面却是他们最奢侈的礼物。
为此,每当查中永破获大案凯旋时,他的妻子总是给侦查队的兄弟姐妹们准备上一桌丰盛的庆功宴;每逢侦查队办一个通宵案子时,她总是不辞辛劳地给他们送去夜宵和早点,只为能趁着和大家一起吃饭时和查中永见上一面。
“这是他喜欢的工作,我得支持他。”查中永的妻子笑了笑说,“2016年8月,他母亲患病住院。当时他正在外地办案回不来,我便一个人带孩子,赶往800公里外的贵州老家照顾老人,让他无后顾之忧。”
事实上,缉毒警察很容易遭落网毒贩及其家人的痛恨和报复。查中永愧疚地说: “结婚14年,我们一家人几乎没有一起逛过街、买过菜。接送小孩上学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干。”
有一次,查中永办案到凌晨3点回家,发现妻儿不在家,他便打电话给妻子,结果才得知儿子发高烧已住院一周了。当他到医院时,妻子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关心地问道:“饿了吧,我去给你泡碗面。”刚到医院没多久电话却又响了,他只能对憔悴的妻子说: “对不起,单位有案子,我要去处理……”
首届“十大国门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日前开始评选,候选人之一,就有杭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王侣仁。
从高中毕业到攻下研究生学历,从自考浙江大学英语大专到死磕英语对话拼读以英语全优成绩通过联合国官方考核,从与百国万名外籍船员常规交流到与联合国各级官方代表高端会谈被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授予“维和标杆典范”……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他还完成了边防检查工作方案,为全国边检民警提供了防疫指南。
创防疫方案
为全国边检提供指南
今年初,新冠疫情突发。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王侣仁坚持以上率下,带领全站民警闻令而动。1月24日,除夕当晚,杭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接到涉疫航班入境任务:4个小时后从新加坡驶来的TR188航班上有武汉籍旅客百余人。
“当时还处于疫情初期,边检民警该如何应对涉疫航班?如何保障服务?如何进行有效防护?还都是未知数。”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王侣仁记忆犹新。
作为浙江口岸首次直接接触涉疫旅客航班,王侣仁亲自在执勤现场挂图“作战”,历时13小时,他带领特勤突击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实现了旅客入境不多停留一秒,一线检查员零感染的目标。
妥善处置紧急特勤任务后,王侣仁并没有放松,而是带领机关基层骨干总结工作经验,持续奋战60小时制作完成了《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期间涉传染病疫情航班专项边防检查工作方案》,配套跟进边防检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内部防疫、舆情应对等5个子方案,为后续涉疫边检勤务做了充足准备。而这份防疫方案也在全国得到了推广,为全国边检民警提供了防疫指南。
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工作成为头等大事。杭州边检站在全国率先设置“入境人员信息申报码”扫码申报点,率先做到入境人员“先扫码,再验放”“一人一码百分百覆盖”,为做好外防输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开通杭州边检“96321”便民服务热线,铺设“欢迎回家”地贴,许多搭乘临时航班回国的留学生在题字板上激动地写下“谢谢祖国带我们回家”等留言。
尽显担当
头顶蓝盔的“外交官”
“有梦想、有追求、有情怀、有担当。”这是杭州边检站民警对王侣仁的一致评价。
2015年王侣仁主动报名参加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经过层层筛选,以全优成绩入选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刚到利比里亚,我们就遇到了大难题——换防任务。”同是维和队员的马義超回忆,“当时任务十分艰巨,60个人在两个月内要完成2000余种、32万件物品的搬运工作,而且没有公路,只能靠轮船货运。”
“如果按照联合国和利比里亚政府的原定计划,我们光搬运物资就得用两三年的时间。”王侣仁说,“所以我不断跟联合国和当地政府协调,增派船只、车辆、飞机。”
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辅助的情况下,王侣仁带领队员每天工作20个小时,硬是靠着肩扛手推,在3个月内完成了营房建设。
维和战场,环境复杂艰苦高危,还面临着埃博拉疫情蔓延的风险,身在异国的王侣仁把每一名队员都当做自己的亲人,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当时我在利比里亚感染了疟疾,高烧40多摄氏度,队长每天都到病房来看望我、安慰我、鼓励我,还安排食堂为我做病号饭。”队员陈杰说,“队长不顾被传染的风险,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温暖。”
在战场上,王侣仁积极探索五色预警机制,创新“135”勤务模式,带领防暴队先后出动警力16821人次,行程53012公里,圆满完成各类维和勤务627批次,妥善应对群体事件16起,为维护利比里亚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了坚强的战斗集体。
“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各方的肯定。”王侣仁自豪地说,创造了防暴队赴利维和史上多个“首次”。首次被利比里亚总统签令表彰,首次被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授予“维和标杆典范”,首次被联合国授予“维和任务区最佳实践奖”,被誉为全球16个任务区89支防暴队最高水准和最优作风。而在王侣仁看来,最大的荣耀是把140名队员安全的带回了家。
热爱生活
魅力十足的“硬汉子”
“自律性强,每天坚持学习、跑步,认识他20多年了,雷打不动。”谈到自己的搭档,杭州边检站政委戴胜对王侣仁由衷地佩服,“马拉松、乒乓球、篮球、台球,就没有他不参与的。”
怀揣着军人和警察梦,王侣仁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参军,由于没有英语基础,他开始自学英语,方法也很简单,死磕!一个随身听、一本英语书成为他身边必备的两样东西,但凡用空,就扑在英语学习上,经过努力,王侣仁攻下研究生学历,英语水平根式突破专业八级,以英语全优成绩通过联合国官方考核,与联合国各级官方代表进行高端会谈毫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