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教学心得 > 教师心得 >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心得(3)

| 福萍21147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心得感悟范文八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为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做卓越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彭兴顺大师从“做卓越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寒假里拜读、品味《做卓越的教师》,我对教育、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做卓越的教师”强调:“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能够从学生长远来分析考虑,真正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必须有卓越的教师!

  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过程,是对人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要想走向卓越,必须自觉从六个方面进行修炼:差异有限,潜能无限;不能离开,好好爱她;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强研究,勤于写作。书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师深入浅出的对这六个方面作出生动详尽的讲解。

  “一个人想要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存在的状态。”做教师,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师,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将会按照书中讲的六个方面修炼自己,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爱我所选终不悔”;多读书、读好书, “腹中有书气自华”,以书为友,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注意多磨“斧子”,在反思实践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登新高”,走向卓越。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心得感悟范文九

  有幸拜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读后感受颇深,这是一本提升教师能力,超越自我的书,是一本受益匪浅,蕴含教育意义的书。此书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启发,读完此书,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感想: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基础较差,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很沮丧,当我走进教室才发现其实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样,于是我便觉得很有希望,对他们要求非常的严格。但是没过多久我发现只有严格还是不行的,还需要爱心,要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从此,我不再因为某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取而代之的是,走到他旁边,问他为什么要讲话,此刻讲话合不合适,他也很坦诚地说,他想学习,但是基础太差听不懂。我就对他说,就算听不懂也不能讲话,我们达成了共识。此后他一讲话,我就盯着他,他就不讲了。

  教师要很细心,很有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现在的班级基础普遍不好,于是我每次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再设计有坡度题目,先运用基础知识再稍微提高能力,最后出一个中档题目做思考题,题目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演排。我也趁机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同时也纠出他们在习惯上和规范解题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还有不懂的,我再给他们讲解,一遍不懂,二遍、三遍。下次上课时,我针对上次讲课的重点内容出一个题目,让他们当场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提升了他们的解题速度。

  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上课谋福利

  通过下课和学生聊天,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性格喜好都有所了解,我发现其实他们也有可爱之处,有同学字写得漂亮,但是不喜欢学习,我就让他到黑板上抄题目,并且表扬他的字写得好。有些同学自制力差,一不小心就走神了,或是搞其他事情去了,我抓住他想搞学习,追求更高分数的心理,不断提醒他,督促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学习上。还有部分同学追求进步,由于基础差,学习相对来说也有些吃力。于是我上课下课不断地鼓励他们,提醒他们要坚持,有时给他们布置任务,并且还要检查。一旦有进步,就表扬他们,并且还给他们订立更高一点的目标。

  当你一心只想着付出的时候,你会收获更多。我没想过我会有多么大的成就,而事实上,我班的学生却给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让我觉得付出没有白费。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心得感悟范文十

  我们可能不曾想过,当今人类每天有多少文字作品问世,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书店的书架上,身边友人的手里,教室里学生的书包中,新书总是一本接一本、一批又一批,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地“闪现”在眼前。在这书籍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书的“拥抱”,书籍已经成为每个人人生旅途中的亲密伴侣,读书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设想,没有书籍陪伴的人生将会何等贫乏,何等苍白,不愿读书的生活将会多么空虚,多么无聊。

  身为教师,也许是情有所钟,我们早就在心中播下了甘为人梯的种子,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学校;也许是阴差阳错,我们还没有闹清楚怎么回事,稀里糊涂地走进了学校;也许是无可奈何,我们没有了更好的人生去路,勉为其难地走进了学校——不管曾经是何种情形,现在的事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都当了教师;不管曾经怎样看待教师职业,现在的念头也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当好——教师,无愧称号;当——好教师,无悔人生。

  如何无愧称号,无悔人生?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教师而言,书籍,是专业成长的“能源”。只因有着特殊的身份,只因肩负特殊的使命,书籍更是教师须臾不能离弃的职业伴侣,读书更是教师须臾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怎样认识教师读书?怎样在读书中积聚专业成长的“能源”?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表肤浅的体会如下,恳请同仁批评:

  一、“雾里看花”:教师读书现状之评价

  毫无疑问,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教师肯定是特别重视读书的,而且读书大都是比较有计划的,有规范的,也是有成效的。教师所以重视读书,首先由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即时需要,至少,每天要去上课,要尽量上得不落俗套,让学生愿意听,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师用书和备课手册的同时,翻翻有关的教育杂志,看看名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其次由于上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积极推介和推动,出于对本地、本校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普教科、教研室、教导处、教科室,会经常布置读书读刊交流心得的任务,让教师得以不断充实头脑,更新思想。但是,这种读书,多半有点流于形式,出于应付,发自教师内在需要的比较少,自我加压的比较少,因此,其收效是不佳的。

  审视教师读书的存在问题,笔者以为可以用“雾里看花”来形容。所谓“雾里看花”,就是书海茫茫,有如大雾遮障,朦胧中“花影”绰绰,隐现无常,让人捉摸不定,观望不清,凝视不深。这种现象,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三种情形:其一是不知所以的“盲读”,即未曾认真反省和估价自己的学养基础,未曾清醒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中优势所在和欠缺之处,选择书籍未从自身内需出发,未曾深思熟虑,而是追风逐潮,人读亦读,或是不作利弊权衡,而是漫无边际,茫无目标。其二是不能沉潜的“躁读”,即读书态度浮躁,功利之心明显,价值诉求变异,鲜有积淀底蕴之意,却有哗众取宠之心,鲜有追求长效之规划,却有奢望速成之期待,往往兴起时猛读狂读,意冷时束之高阁,终究不能持之以恒,不能伴书远行。其三是不求甚解的“浅读”,即读书方式多以泛读、浏览为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细读精读的甚少,好不容易遇到和读到难得的好书、佳作,也常常只是通读,将其提及的新颖理念、新鲜做法、新式话语等有意无意地议论一番,便再无下文。

  笔者以为,教师读书若要读出味道,读出实效,读进心中,让书籍真正变成专业成长的“能源”,就必须谨防误入“雾里看花”的歧途。

  二、“成人成师”:教师读书价值之探讨

  读书,从本质上说是人的一种语言交流方式,读者是交流的一方,作者是交流的另一方;读者在进行语言理解,作者则是在进行语言表达。“读书”对人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意味着什么?我非常认同朱永新先生说法,叫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每个个体的阅读水平。”“语言交流”对人又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意味着什么?我又非常信奉恩格斯的论断,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促使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人的脑髓。很显然,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劳动与语言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原因。如果可以联系恩格斯全文的语境,将劳动概念定位于身体与肢体的目的性行为,并将这类行为视作推动作为人的肉体发育的动力的话,那么语言便主要可以视为推动人的精神发育的动力。于是,我们可以由此认为:朱永新先生的观点与恩格斯的论断是“英雄所见”,“异曲同工”,它们共同表明:语言活动,尤其是现代人读书方式的语言活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真正完善的人——通过语言活动,人们外显和奉献自己的生命能量和精神成果,也通过语言活动,人们汲取和内化他人的生命能量和精神成果,就在这外显和内化的交替、互动过程中,人们不断蕴蓄生命能量,丰盈精神世界。

  读书之价值,是让人成为人;无疑,教师读书之价值,是让教师成为教师。读书何以让教师成为教师: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

  1、读书,完善专业行为。教师所以是教师,首先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专业行为上。教育作为人类的特殊劳动,是建基于“主体-主体”关系框架中的交往实践,而不是建基于“主体-客体”关系框架中的生产实践,在这种劳动中,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儿童少年,每个儿童少年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其心智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各不相同,在其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不同;面对他们,不是面对器物,教育他们,不是灌输填鸭,给不同的对象以同样的教育不行,给相同的对象以不同的教育同样不行,因尊重失范而导致放任不行,因规训过度而沦为禁锢更不行。由此足见教师的专业行为需要有专业理念引领、专业学识支撑,而理念、学识,首先只能从读书中获得,通过读书,不断获取教育原理知识、教育行为知识、课程背景知识,方能不断改进实践,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行为日趋完善,使教育不断走向成功。

  2、读书,增添专业情趣。完善专业行为,使工作有序,使教育有效,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也是学生。从职业道德看,从专业使命看,教师都应毫不犹豫地坚守这一价值取向,致力于通过读书,让自己的专业行为走向科学,走向规范。然而,如果仅仅将读书的价值诉求局限于专业行为不失范,无瑕疵,就不免有失偏狭,就贬损了读书的价值。其实,教师的专业读书如能持之以良好心态,辅之以合理安排,就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活平添许多情趣:情趣之一,读书真正付出了精力,会在思维和情感作用下,让书籍内容发生“增值”,即读了相关书籍,运用于专业实践,在不断改善专业行为的同时,会产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情趣之二,读书真正形成了习惯,融入了自己的职业生活,书籍便如空气和水分般不可或缺,感觉每天都要如呼吸与饮水般在读书中源源不断地了解业界的各种新闻、故事、人物报道、经验介绍、高层信息、前沿理论等,从中享受“吐故纳新”带来的惬意。

  3、读书,享受专业幸福。教师对其职业大抵有两种理解方式和两种体验状态,一是理解为生活的手段,关注职业活动带来的物质待遇和名誉标识,愉悦或痛苦大都源于这些外在因素;二是理解为生活的本身,关注职业活动的过程及其意义,愉悦与痛苦也大都源于职业活动本身的效果。前者的价值取向存在致命的缺陷,即主观需求与客观供给处于悖论之中,即人一旦陷于欲望泥潭,便永无满足,然社会所能给予的恰恰很是有限;而后者的价值取向具有潜在优势,即人愈是专注于活动本身的意义,事物便愈会敞开意义的空间,给探索者以获得意义与价值的机会。因此,前者可能堕入“此路不通”的窘境,后者则有望在职场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教师专注读书,乃是摆脱名缰利索、感受专业幸福的一剂良药,因为那些充满哲理、富有诗意、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书籍,给教师以睿智的眼光,深沉的思想,去发现生命的真谛,去参悟教育的意义,让教师从容行走于美好的教育世界。

  三、“远近兼攻”:教师读书内容之选择

  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及读书,听古人之言,循古人之训,力求博览多读,应当始终没有错;论及教师,作为知识阶层,作为以引导和带领后人读书为己任的专业人士,读书理当视野更宽,内容更广,多多益善,庶无所限。然而,客观地说,我们还得承认“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不宜盲目地“以有涯随无涯”。教师从事着以儿童为对象、以育人为旨归的复杂工作,若能博览群书以求教育之灵动自如,无疑很好。但恰恰因为这项工作内容复杂,头绪纷繁,让我们没有足够精力可以恣意攀登于书山,纵情遨游于学海。因此,教师读书当有所选择, 有所取舍,精力受限时,必须读的书定要努力去读,且认真读好;精力允许时,将视野拓展开去,值得读的书要争取去读,且力求读懂。

  白岩松在题为《作为一个人而读的书》的文中,把自己的读书分为工作性阅读、职业性阅读和作为一个人的阅读。工作性阅读是指每次为作节目进行的阅读,职业性阅读是指为积淀自己的专业底蕴而进行的阅读,作为人的阅读,是指为丰富人生而进行的阅读。受白岩松的启发,我以为教师在读书的内容选择上同样既要立足眼前,又要放眼长远,叫做“远近兼攻”。具体来说,主要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贴地而行:读教育行为指导之书。在学校,作为教师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专业行为就是日常的教育教学。就教育而言,有班级管理的实施、团队活动的组织、行为习惯的培养、偶发事件的处理、问题学生的教育等,就教学而言,有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把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教学媒体的制作与使用、教学结构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课堂事件的机智处置等,这些专业行为堪称无大不及、无微不至,充斥教师校园生活的全部时空,它们直接指向学生,是直接收获教育教学成效、直接体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和评价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态度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和教师一切内在理念、内在价值取向和内在文化选择借以物化和得以外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才能有条不紊又富有成效地做好这些纷繁的工作?埋头苦干事倍功半显然不可取,需要读书,读典型案例,读成功经验,读同行的建议,读名师的设计,从中汲取营养,分享智慧,在自己的实践中移植、生发、创造,进而不断提高自己专业行为的质量水平,使之逐步走向高效,走向娴熟,走向得心应手。

  2、择高而立:读教育理论提升之书。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曾积极倡导阅读哲学尤其是西哲,将读柏拉图与康德喻为“让自己的心灵由平地走向高原”,虽然“高原上空气较为稀薄,……但是视野辽阔”,可以“望尽天涯路”,可以整体了解与评估人生全貌及价值层次。这话及其精辟,适用于教师读书。对教师而言,完善专业行为,是专业成长的重要表征;但专业成长绝不限于专业行为的完善,还在于专业学养的提升,其中标志对教育深度理解和对教育宏观把握的理论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提升理论水平,那就需阅读理论研究的论著、论文。比如,读读哲学和人学,便能从高处“看看”世界的本源和本质,“看看”人是什么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读读教育哲学,便能将教育置于更为宏观的背景中,找到它的原点和本意;读读卢梭的《爱弥儿》,方能明白人应受到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和谐统一;读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方能懂得认知发展是同化与顺应两者的冲突-平衡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了解甚至熟悉了这些“高端”理论,便能居高临下审视教育,把握本质,进而从根本上完善自身专业行为。

  3、居外而观:读教育视野拓宽之书。有观点认为:对本专业知识掌握愈是系统愈是娴熟,在该领域往往愈是难有突破,难有建树,原因是他在该领域形成了思维定势,被太多的框框所束缚;相反,大略了解,知之不深,倒有可能跳出专业束缚,有所突破,有所创见。有例为证:法国大数学家费马终身是律师和官吏,但他提出的费马大定理至今未被完全证明,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原本是机械工程师,但他后来成了著名的语言分析学派代表。此类例子还有不少。我以为这对我们教师读书的启示在于:我们有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教育之外看教育,亦即既要认真读好有关教育的专业书刊,又要“留意”自己误入定势和固执的歧途,沦为专业书籍的“囚徒”,努力把书读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创造性运用,在此同时将阅读视野由专业之内,延伸到专业之外,涉猎与专业“无关”的书籍、杂志、随笔、散文,诸如哲理小品、生活趣闻、宗教故事、情感美文等,它们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读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记忆的宝库中储存大量活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作品中蕴含着的深意与教育之道相通相关,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开全新的视窗。

  四、“务实求真”:教师读书要求之建议

  前文的探讨已经表明: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也不必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诸如在阅读领域、阅读数量、阅读深度等方面作出划一的规定或提出苛刻的要求都是不合适和不足取的,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具体建议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平心静气地读。在日常生活语境中,我们的读书往往比较随性,跟着感觉走,凭着兴致读,多数时候是以读书打发时间,排解情绪,寻找乐趣,因此,通常未必上心,未必入神,未必沉潜深思,也不必强求自己非得读多少,非得读多深。这样的读书,基本上是作为人在紧张的职场劳作之余借以调节精力劳逸、情绪张弛的娱乐性行为。在职场中语境中,读书便不是休闲,也不是消遣,不可以如赶吃快餐般匆匆而为,也不可漫不经心地似读非读,而要平心静气地读。所谓平心静气地读,就是要杜绝急于求成的心态,不可期望通过一篇文章,一部论著、一次阅读,就完全理解某种理论,就顺利解决某个问题,甚至就达到某种境界;所谓平心静气地读,就是情不燥,性不急,“气沉丹田,神凝书卷”,目及字里,则心无旁骛,思入行间,则心有专属,阅读进程中,始终保持恬然之容,宁静之色,需精读时,则字斟句酌,须臾不怠,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当略读时,则如遛马观光,极目浏览,虽视域扩大,亦要言不落。概而言之,不论精读还是略读,都能从书籍中感受到清风拂过心灵的天空,甘泉流进思想的泥土。

  2、循序渐进地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塔,始于垒土。教师读书,欲求确有所得,确有所进,须按照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确定自己读书的总体需要,制定相应的分步实施计划,让整个读书有个稳实的起步,有个鲜明的路向,有个递进的足迹,有个理想的收获,形成由低到高拾级而上、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学识长进、学养提升轨迹,最终较好地实现自己的读书“愿景”。笔者觉得,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是:步入职场初期,以阅读两方面的书刊文章为主,一是任教科目方面的学科书籍,以教材内容为主轴,通过阅读向四周画圆,努力拓宽相关的背景知识,二是教育教学技艺方面的指导书籍,努力熟习相关的技术、艺术、方式、方法;此后,增加接触介绍不同特色教育教学名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其各自优势,借以根据自身实际,有机汲取精华,增强自己灵活运用、创造发挥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再后,逐步进入“高端”阅读,经常关注宏观层面、高度理性的前沿研究成果,选取有兴趣的论文论著进行阅读,先从教育内部开始,视需要和可能逐步向教育外部拓展。这是对读书基本顺序的建议,并非强求一律,也不排除各阶段重点阅读之外自由阅读其他内容。

  3、力求甚解地读。首先客观地承认,教师读书不必奢求每读必得,因为教师毕竟只是实践工作者,而不是理论工作者,限于精力也限于学养基础,因而不允许也不可能将有关理论研究得头头是道,但是,对于有些确实应该弄懂的,或值得去弄懂的,或已进入阅读“程序”的理论问题,就不能回避,不能知难而退,而应迎难而上,从语词理解开始,不绕过任何理解障碍,尽心竭智,精读细读,走进学人们思想的天空,理清其理论或学说的概念系统和话语框架,认识和把握其理论或学说的基本。说说我本人的经历吧:记得接触抽象文章的初期,曾经遇到类似“圭臬”、“鹄的”、“诟病”等从未见过的词汇,从全文看,它们对整体理解并不构成直接的或明显的理解障碍,但留在里面总觉得眼里“硌沙”,心中“梗石”,于是,认认真真翻查词典,逐个“排雷”之后,才感觉心里爽快。在理解概念和领清意涵过程中,我更会殚精竭虑,全力攻关,往往依照专题搜集多篇文章,复印合订,集中一段时间,逐词逐句反复研读,直至领悟其精神实质,形成自己的理解。为了这样力求甚解的“专题攻读”,我先后复印出来的文稿有一尺多高,其中涉及十多个专题的内容。

  4、有所批判地读。刚刚读过叶开先生的《对抗语文》,他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书都没有什么价值”,“人不能成为书的奴隶,也不能让自己的脑子被别人当成跑马场”。纵观时下书市和读书现实,我很赞同叶开的观点:其一,当今之书,雷同与抄袭现象十分严重,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过度“借鉴”、巧妙“组装”情况也不乏其人,不乏其文,不乏其书,因而需要擦亮眼睛、审视其价值何在;其二,当今之人,崇尚个性,观念不为传统所囿,思想不为权威所挟,行为不为常规所制,这种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应该在教师身上有所体现,在教师读书上面更有体现,面对书本须秉持充分尊重、辩证理解、批判吸收的态度,将自己的观点注入,与作者的思想交锋,从而努力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样才能真正收获自己的读书果实。本人在读书过程中,对他人思想成果做到珍视而不迷信,在“另眼相看”中发现欠缺,提出质疑,萌生新的思想。曾经在读了福建林贻坤《小议齐读课文》对齐读方法的偏颇批评之后,写了《齐读课文之我见》(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进行质疑争鸣;曾经在读了曹永国《教育终极关怀:一个需待批判的话语》对终极关怀理念的指责之后,撰写了《终极关怀:现代教育应有的视界》(获省“师陶杯”征文一等奖,并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提出商榷;最近阅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感觉孙老师批评他人赏析诗文的观点有偏执意味,便在页面旁随机写下自己的不同看法。我以为,这样读书,才会有真正的长进,真正的提升。

  至此,我想说:好好读书吧,老师们——也许,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不惟如此,不读书甚至连成为地道的教师都难。好好读书吧,老师们——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解,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话语,进而在自己的同伴中,在直面其他社会人士时,有足够的底气响亮地说一声:

  “我,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

相关文章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