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
看完了《春牧场》心里的激动久久不能平复,又买了羊道系列,一口气看完,身体里那些个小挣扎渐渐偃旗息鼓,终于换来了那久违的宁静。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羊道春牧场》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羊道春牧场》读书心得体会1
“羊道”系列是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历经寒暑跋涉后,在几年时间内陆续写下的文字,共分三卷。这是第三卷,讲述的是在发生在深山夏牧场的故事。
在李娟笔下,这支也许是世界上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得以呈现。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了艰辛、苦难而又自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我,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天长地久也要一直走一直走……
从春牧场到前山夏牧场,到深山夏牧场,到冬牧场,这本是系列里最后来读的李娟作品。 日子仿佛都一样,又仿佛大不同。好像已经熟悉了扎克拜妈妈家的一切,卡西帕和斯马胡力就如同生活在身边的亲人一样了。但又篇篇日日都有新鲜。比如擀毡,比如山羊。 也许是老了吧,以前的我会极度向往像李娟一样去体会真实不同的生活,可是现在却很胆怯,害怕孤独,害怕辛苦,尤其害怕寒冷。同时,也害怕面对自己天天逗趣赶放的小羊成为桌上的一道菜。 夏牧场还是延续春牧场的风格,可爱地叙述着一切,虽然也有思考,但不像冬牧场最后有略显沉重的总结评述。其实,谁也无力改变什么,历史总是推动着人向前走,还是感谢能读到这些文字,了解这样的生活,假以时日,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存在了,起码还曾有李娟真实地记录过这些,不是以“专家”“学者”的身份,而是一个普通的毡房里居住的女子的眼和笔,告诉我们这一切。
《羊道春牧场》读书心得体会2
看到《新京报》刊载的2012年获奖热销书评,就在网上买了排名第一的《羊道——春牧场》,网上确实买一套书,我只是想先买一本看看。谁知这本小书很快就吸引了我。她带你到了遥远荒漠的新疆北部的游牧地区,看到了世上少有的一支较为村正的游牧民族。正如李娟所说,他们一年之中的迁徙距离之长,搬迁次数频繁,令人惊叹。
李娟自述中说,“关于描写哈萨克游牧民族的文字堆聚如山,....所有这些文字都是描写他们与我们的不同,这些文字在制造距离,而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春牧场是描写作者在扎克拜妈妈家生活,从吉尔阿特居住地到塔门尔图草原,不断迁徙.....最后看到冬库儿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以羊道为主线,是因为游牧民族是以养羊为生,随着四季变化,他们追逐太阳、牧草、溪水....,顺从自然界,与羊为一体、为自己创造安宁富裕生活。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草原、戈壁滩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没有怨言地承受着,当阳光洒下,大地苏醒时,他们只有短暂的欢愉,就又投入到劳作中,年复一年。
李娟文字细腻,有人评论说,“她让日常生活童话,也让童话变得日常,多少奇观和平淡,成了她送给你的万花筒”。
向往那我们永远去不了的地方,就读书。
《羊道春牧场》读书心得体会3
第一次听说李娟和她的作品,是在好几年以前了。当时只粗略地了解到她是出生、成长于新疆的四川妹子,因描写阿勒泰地区的生活而深受读者喜爱。心里想,一定要读读她写的书。因为,同样作为四川人的我,曾对新疆有过深切的着迷。
但一直到今年9月,才入手了她的《羊道:春牧场》。喜欢。应该说是惊喜。一本书,如同一个人,冥冥之中感觉终会在某个时刻与之相遇。然后开启一场短暂倾心的相处。再至告别,回味无穷。
《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进入哈萨克普通牧民家庭的纪实生活: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她跟随他们一同生活、劳作、迁徙...... 她以克制、平实的笔调,真实呈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日日夜夜:包括我们可以极力去想象但始终难以触摸到的荒凉与艰辛,也有我们意料之外的趣味和人情。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无法深度感受“广阔”与“荒寂”的真实意境。对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而言,他们的生存背景就是高远苍茫的天空和一望无人的原野。那是怎样的一种“荒寂”呢?—— 在漫无边际的吉尔阿特牧场,“只有一家邻居,之间还隔了一座小山。”
去山谷背冰的路上,“有时候走着走着,卡西就会捡到一枚自己去年春天遗落在路边的塑料发卡。” “客人散尽的吉尔阿特,寂静得就象阿姆斯特朗到来之前的月球表面。当然,客人还在的时候也没有掀起过什么喧哗。”
除了荒寂之外,还有货真价真的艰苦劳作分配给大人和孩子:去枯草丛中拾牛粪(作燃料),翻过冷清的山谷去背冰,放羊,做饭,管理马、牛、骆驼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
《羊道春牧场》读书心得体会4
不知道要添加什么样的标题,似乎这最自然最迫近的就是最真实,最感动的。开始看起来,并不顺当,感觉像是什么的后传,交待的内容总是我跟不上的。这个人那个人,怎么都是这么陌生的人?
但当你读下来,便自然的融入了这个陌生的家庭。他们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农村生活的属于我们的纯朴,现在想来一点都不好看的各种事物被当时的我视若珍宝,城里孩子鄙弃的东西我们觉得好看,也认为得那样自然,那样理所当然。无知者无畏,就像那个满手廉价戒指,为了不脏了衣服走亲戚的姑娘!
还有那个6岁的孩子,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环境绝对的能锻炼人,他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童年,毫无压力,恣意玩耍,却也懂事得照顾幼小的弟弟,帮大人劳动!没有看过电视,却能将那战斗演绎得像模像样,该是羊儿教给他的吧?
马儿落沼泽那一段,真如作者说,我能做的,也只是远远的着急害怕,却使不上什么力气,无法玩笑的经历,说他们不善良?怎么可能,“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永不安宁”。真的无法做到那样洒脱,只有生活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人,才能够拥有那样宽广的胸怀!羊儿母子见面那一章,我就没敢看,刚做了母亲的我,玻璃心泛滥,真的承受不了那份重量!别离,总是让我不堪重负。
牧场的生活,牧民依心而过的生活,仰仗自然的日子,哲理就在他们心中,就在他们手里。那里的人们依赖着蓝天和大地,流水和空气,他们有着本真的情义,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没有与世隔绝,却保持着纯朴的本心。喜欢他们身上的品质,吃得苦,熬得住,跑得远,飞得高!
《羊道春牧场》读书心得体会5
没有哪本书能够一个故事、一群人把一个民族讲的清楚和透彻,《额尔古纳河左岸》不能,《我的阿勒泰》不能,《春牧场》也不能。但是这些随水草而居的牧民,在迟子建和李娟的笔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他们,走近那个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群族。
《春牧场》里,卡西救马的片段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这一特点。一匹木马失足掉入沼泽,小马在旁边急的团团转,李娟也急的活蹦乱跳,但是这一人一马面对这样的状况丝毫没有办法。卡西回家取了套马绳子,尝试了很多次后还是失败,相比之下,她还太稚嫩,无法准确地套住母马,更别提有力气把母马从沼泽中拽出来。
于是,卡西回家了,捡起牛粪生火,架上铁锅准备晚饭,等待家里的男人回来。好在,天黑前,男人们回来了,并且成功营救了母马,场面看上去“一切都会过去”。整个过程中,一点没见过卡西担心的样子,只见她尽可能地想办法去营救那马,最终把马脱离沼泽的斯马胡力和阿依恒别克也都是无所谓的笑着好似游戏一般的态度。他们真正的付出努力和善意,甚至没心力去展示心急,这是一种感情的节制。
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一定无法容下这种:不表现、只真正付出努力和善意的人;不会表演,就没有亮点。于是所有人都戴上并不喜欢的面具,跳着自己并不擅长的舞,到头来,谁都不知道起初是谁规定的要成功就一定要会跳舞?难道下棋不可以开心、难道享受美食不可以开心、难道心无旁骛不可以开心?
在豆瓣的影评里,看到有豆友说羡慕游牧民族的生活。不知道她是否只看到了肥沃的水草、清澈的人心、简明的人际关系,那些顶着风霜雨雪举家迁徙的日子,面对自然灾害无力反抗,在荒野中迷路没有明灯,只能低头向前的磨砺,不知道她是否能够吞咽。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