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如何读大学心得体会感想

| 小扬21147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如何读大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读大学心得1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很早以前就接触过这本书,最近也经常在早晨基础教育的学校里听到朗朗的读《大学》的孩子们的声音,每次听到我的思绪都不禁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仔细分辨读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对于像《论语》、《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优秀的、经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这是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觉得我的态度应该是比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对诸如《大学》这样的中国经典文学的理解是肤浅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但总碍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也许是机缘巧合,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教科院组织的“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并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就是《大学》。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聆听了包括学习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等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听取了马教授对大学的讲解。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感悟,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且不说国家政策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单从儒学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来看,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再者,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金钱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蚀等,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华儿女。从这一点来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明明德”与“克己复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个人国学文化底蕴,也应该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观点在开班当天王东江处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那充满期待的口吻,证实了我的观点。所以,我非常感谢教科院安排的这次培训。

马教授那种待人谦和的性格,给我以长者和儒学弘扬者的感觉,而讲解的内容给我以行政领导或者退休老干部感觉,换句话说,我是学到了从政层面的大学。

回忆整个学习内容,给我最深刻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范畴,但是在生活中做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格物”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简单理解为观察分析万事万物并解其根本,转化为人心灵之认识,而得其道,并以致其知。 明代诗人认为格为“正”,物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纠正意念的不正, 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 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学大师认为“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欲,方能显其本有真知。这些解释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或者生活环境中产生的,虽看着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都是深层次的挖据事物本质,而获得某些知识或者达到某种境界。在我看来“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探究、认识事物的规律或本质,而获得知识或真理,更深层的含义如果从“致知格物”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做事情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么会有“拔苗助长”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谨遵“格物致知”。

对“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扬光明的德性。用在当下就是弘扬正能量。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千古锦句,在这里不多说了。

四次培训结束,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学校里虽然有绕梁的《大学》读书声,而没有几个孩子懂得它的含义,甚至没有几个老师说的上来,更不用说“学而时习之”了。生活中夸大其词、拔苗助长、精神空虚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关专家和领导能掀起一阵重拾儒学经典之风,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领导和老师出一套有关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诸如《身边的经典》之类的教材或者微课,以为广大公民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如何读大学心得2

我在阅读海男的长篇小说《县城》到一半的时候,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这是一部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 顽强的抗争的小说。然而,当你通读了整部小说之后,你也 许会用另一些比较简单明了的内容来概括这部小说,即它只 是描写了与一个生活在县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员有关的爱情 和婚姻而已,从父亲与张阿姨谜一样的关系,到我与李路、 咖啡商人和简的爱情,当中发生的种种是与非、曲折与舒缓 的情节变换,都是大部分在谈论爱情和婚姻。这似乎会让人 感到灰心,因为这情情爱爱的纠缠与纷扰,虽则是情世中不 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显然无法勾引起我们阅读它的兴 趣,我们只把这些情爱关系当成庸俗的情爱关系。 但是在这部小说中,爱情与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

一本好书,一篇文章,一段培训,一段学习,一次参观,我想都会引起您的共鸣。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 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 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 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 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 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

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 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 个都变了。 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 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 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 14 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 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 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

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关注你的缺点,转而细细探究 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识别器的测试,学会它的语言,发现 你的平凡源泉。 世界上的人数以亿计,测试出来某两个甚至某几个人的才干主题完全一致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为和他 们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你有的并不只是这这个主题,你还 有其他比较弱的主题没有在测试中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奇怪 你的行为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同,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领导 你的行为。

所以一个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忽视 他,不然你会错过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的。 既然才干这么的重要,但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研究自己的这种平凡呢?本书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愿去发现自己的平 凡,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他们的真实自我有什么样的 惊人之处。无论我们用什么名称,自卑感、不安全感这样的 症状我们都不陌生。尽管不无成就,他们却仍会怀疑自己是 否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富有才干。引起怀疑也许是运气或环 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

。你耳边老是有一个焦虑的声音: 你什么时候原形毕露?尽管你的理智结论相反,但这话你却 听进去了。这部分充分说明,为什么人们在被要求描述其自 身平凡时,很少提及自身才干。

相反,他们会谈到自一生中 获得的身外之物,如证书、文凭、经验和奖励。这些是证据, 18 能证明他们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宝贝。本 书并不是认为这种恐惧是完全消极的,毕竟不安全的反面是 自满。

然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如果由于害怕收获不丰盛而 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错失你的平凡。平凡并不 是当然的产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视,然而我们却常常 犯错,忽视了他的存在。从现在开始把握自己的平凡还为时 未晚,发现你的平凡去寻早属于你的成功吧!

如何读大学心得3

《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好的品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好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然后提出按步骤实施达到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贡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诱惑相对较小。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

如何读大学心得4

《读书心得《大学》之道》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提高"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始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始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始学。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是"本","生存"是"末"。现代人却把本末倒置,弃本逐末。无怪乎精神压力大,整天烦恼,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阐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听诉是为了无诉",不久之后很多达官显贵就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案件,护佑人民的权益而办案,却是把此作为捞取利益、实惠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只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被掩饰天衣无缝。

这里的译文注释里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看看当今的社会,多少医院"医生"为了金钱利益,给病人开贵药,开没用的药,让病人浪费钱财,还身体,心理上倍受折磨。不用说那些满天飞的假药,虚假广告引得无数病人"竞折腰"。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远了。如果把本和末弄反了,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我想这就是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人的幸福感日益减退的根本原因吧。也是政府对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政府态度重大反差的原因吧。

总之,做学问学习知识,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抓住问题的根本,在掌握好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德行。只有每一位公民的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面貌才能有所改变。国家才能真正的永远强大。

如何读大学心得5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很早以前就接触过这本书,最近也经常在早晨基础教育的学校里听到朗朗的读《大学》的孩子们的声音,每次听到我的思绪都不禁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仔细分辨读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对于像《论语》、《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优秀的、经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这是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觉得我的态度应该是比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对诸如《大学》这样的中国经典文学的理解是肤浅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但总碍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也许是机缘巧合,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教科院组织的“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并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就是《大学》。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聆听了包括学习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等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听取了马教授对大学的讲解。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感悟,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且不说国家政策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单从儒学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来看,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再者,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金钱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蚀等,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华儿女。从这一点来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明明德”与“克己复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个人国学文化底蕴,也应该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观点在开班当天王东江处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那充满期待的口吻,证实了我的观点。所以,我非常感谢教科院安排的这次培训。

马教授那种待人谦和的性格,给我以长者和儒学弘扬者的感觉,而讲解的内容给我以行政领导或者退休老干部感觉,换句话说,我是学到了从政层面的大学。

回忆整个学习内容,给我最深刻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范畴,但是在生活中做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格物”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简单理解为观察分析万事万物并解其根本,转化为人心灵之认识,而得其道,并以致其知。 明代王阳明认为格为“正”,物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纠正意念的不正, 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 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学大师认为“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欲,方能显其本有真知。这些解释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或者生活环境中产生的,虽看着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都是深层次的挖据事物本质,而获得某些知识或者达到某种境界。在我看来“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探究、认识事物的规律或本质,而获得知识或真理,更深层的含义如果从“致知格物”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做事情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么会有“拔苗助长”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谨遵“格物致知”。

对“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扬光明的德性。用在当下就是弘扬正能量。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千古锦句,在这里不多说了。

四次培训结束,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学校里虽然有绕梁的《大学》读书声,而没有几个孩子懂得它的含义,甚至没有几个老师说的上来,更不用说“学而时习之”了。生活中夸大其词、拔苗助长、精神空虚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关专家和领导能掀起一阵重拾儒学经典之风,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领导和老师出一套有关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诸如《身边的经典》之类的教材或者微课,以为广大公民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如何读大学心得体会感想相关文章: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2020

大学生阅读心得体会大全

“四史”大学生读本读后心得体会5篇

工作心得

大学生读宪法心得体会

大学生《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体会5篇

“四史”大学生读本心得体会范文5篇

2021大学生个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800字

    相关文章

    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