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1100字
读书可以让人们安静,抛却烦恼;读书可以让心灵纯洁,与世无争;读书可以让人们发奋,追逐梦想。世界读书日,愿你丢掉烦恼,挣脱世俗,向梦想飞!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1
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时,我略有些吃惊:既然是常识,还有必要专门写书来讲吗?对于教育常识,即使一般的家长不懂,但那些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也不知道吗?这本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该书的“序言”回答了我的疑问:“在我看来,就是社会弥漫着的对常识的无知和漠视,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失却常识让世界惶然失措,深受其害。”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所谓的创新。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常识无疑就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立面。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不止如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地思考:什么是常识?什么是真正的常识?什么是我们不可违背的、作为底线的常识?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仔细观察该书,可以发现它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如果把作者的哲学假设,即关于“人性常识”的探讨,归纳为几句简单的话,那就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
当然,如果想在这本书中找到标准答案,那么你会失望。因为该书讨论的常识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恰如“序言”中所表达的:“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己讲’和‘讲自己’。”的确,这样的“常识”里带有浓厚的个人气息,但正是这种经过个人经历、体悟、思考、提炼、验证的常识,才显得真实,才富有人情味。并且作者的指向也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在复杂的教育生活中也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答案,作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想在这本书中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那么你也会失望。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该书提供的是能够激发教育智慧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该书用轻松的方式阐述严肃的话题,它是一本引发我们对教育常识乃至生活常识反思的书,是一本立意深远却可以轻松读懂的书,是一本读起来“有情、有趣、有味”的书。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如果你想加深对教育常识的理解,如果你想唤醒自己对教育常识的思考,那么不妨来读读这本《教育常识》吧。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2
上学期学校给我读了这本书《教育常识》。刚拿到了这本书的时候,打开看看,我阅读了有时看不懂有时看懂那些的道理,以为是一篇很难论文理性的书。我静心下来,静静地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发现是像心理一样的书。“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教育常识就是按教育的规律办事。教育常识的提法之所以显得新颖,是因为那些遍布周遭的令人痛心的现象。有深度、有力度,值得收藏,很多章节都值得反复的阅读、体会。一线老师必看,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很有用。
首先是作者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我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仅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的教育者!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李政涛。作者专门用了一节内容阐释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备课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是使教学很简单思考工作,引导了每位学生很明显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学很多很多缺乏理解,完全不明白的地方,是否我们教师教育着很简单讲授方法和很简单教学过程吗?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就可以,可大部分的聋人学生完全看不明白的,有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操作方法的,然后发现我们聋人学生缺乏文化理解的,会影响着我们学生着文化沟通很困难,后来我们老师会努力为聋人学生改新认识知识的地方或者新社会生活上交流沟通。有把握好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就可,关注每个聋人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这本书《教育常识》是教育指导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阅读和思考,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来进一步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理念。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3
2019年6月1日至6月5日我参加了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乡村骨干教师培养研修班”的学习。市教师进修学校不但为我们组织了示范课、专家讲座和实践活动还送给我们一本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当时我的表情是不屑的:作为从教十几年的教师,不说有多少经验,一点教育常识还是有的,还需要补充所谓的“教育常识”吗?直到培训回来,一天,闲暇之余我泡上一杯清茶,不经意地翻看了几页,哪知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来了,可以说是一口气就读完了。
李教授专为我们教师写的“教育常识”有哪些呢?分别是人性常识、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教学常识。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学生常识”。
扪心自问,走上讲台的你心中第一位的是教材还是学生?心中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还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读懂学生有自己的学生常识,要知道: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
一、读懂学生的数学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依赖教材,教材中怎么编排就怎么教,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诚然,对照教材、“教参”有时我们确实能“精彩”地上完一节课。但我认为数学课真正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老师的精彩。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就是盲目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懂得因材施教、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才是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所以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读懂学生一定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思维和基础。
此外,因为现在教材编写的知识是螺旋上升的。比如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学生一开始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而等到学生再次接触分数——《分数的再认识》已经是五年级了。在五年级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教材是默认学生都掌握且没有遗忘以前的知识的。如果这时的数学老师再是一个中途接手的老师就更不能把握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了。所以我们要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读懂他们真实的数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有教学经验”而放松了对孩子数学思维的了解。殊不知“经验主义”也会让我们如果高高在上不知沉下身子研究孩子,更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忘记初心,浑身散发出一种“匠气”。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我们有的老师经常说:现在的小孩真不好教,就是没有认真研究我们的学生。只要我们蹲下身子,以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学好数学。
二、读懂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毋庸讳言:学生之间无论逻辑分析还是数学思维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如果我们不能读懂学生、读不懂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在学习上“齐步走”就会导致学有余力的同学“吃不饱”、理解困难的同学“吃不着”而老师却累得“怀疑人生”。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读懂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进行“分类教学、分类指导”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来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悉心的指导,侧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他们有所进步;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不但要巩固基础的知识并且还要加以深入、适当拓展,一定让他们夯实基础,有所突破;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学习之路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全面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反过来又可以更好、更准确地对于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确保做到“因材施教”。
所以,当我们成了大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做孩子时候的感觉。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千万不要丢掉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学生常识。只有我们读懂了学生的特点、读懂了学生的基础、读懂了学生的需要、读懂了学生的思路、读懂了学生的错误、读懂了学生的情感、读懂了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就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据!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4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常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知识。何为“教育常识”呢?用李政涛教授的话说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被它所吸引,但是翻开书本一页一页地看下来,越看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生活化”这一章。下面来谈谈本章中的各个小节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首先,“教育内容要生活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现在看来,当年那些丰富厚重的‘教育内容’,还沉淀在心里的着实不多了。果然如怀特海和爱因斯坦所言,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一点对与我们的聋孩子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聋孩子由于听力的损失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听觉”,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都较正常孩子要差,对于他们来说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让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育掌握与正常人沟通的`方法以及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有一门技术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生活,首先他们接受起来就会很困难,就算是当时接受了,但是过不了过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
本节中还举了沈从文读书的例子。“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所受的教育’没有停止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广阔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它比起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宽阔无边。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做,第一,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内容要来源于生活,要教育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对于聋校的学生来说,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老师刚教完不久学生就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把所学的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就算放假回家与正常人的交流或者说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很有限的。家长通常都是用简单的手势比划着与孩子交流,没能把老师教的内容,例如句式、词语等运用起来。所以由此就有了第二个方面。第二,家庭方面。家长要能经常关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能运用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例如前面说到的句式、词语等,有了运用孩子才会学的有意思,才会体现出所学知识的价值来。
其次,“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这一节中提到“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健康、主动生长的科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现在都在说聋校的那一套教材太老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所以大家都在提倡运用普校的教材,有些班级也已经在使用普校教材。但是在运用普校教材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教材和教育模式,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它是针对健听的孩子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聋孩子呢?我们要怎么样对教材进行选择,进行什么样的处理呢?我们还是要根据我们学生自己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练习,把“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为学生所用,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内容选过来进行教学的。
另外本节中的“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这个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启发,丛植个例子说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走进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交流,随时随地都要抓住教育的机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运用起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掌握得最牢固的。本例子中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期待,我们会在书中与作者结缘、与常识结伴,感受着与作者心灵共振的美妙声响,开启我们根植教育常识的、崭新的教育生活。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5
今天中午在办公室休息,我闲下心来,拿起《教育常识》本书,慢慢地翻开,读一读,让我感慨良多。
我时常思考:究竟自己做一名什么样子的教师?从电视看到关于教育的正面或是负面的新闻,让我常常思索:什么才是爱,怎样对学生的爱呢?
联想到我,作为一名聋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不懂怎样教育学生怎样爱学生。幸好学校发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教我怎样爱学生,才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怎样教书育人,怎样爱学生。
陶行知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
在手工课时,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坏脾气、不守纪律、不喜欢手工让我头痛的聋生,敢顶撞我,我一时心急,让聋生快走,永远别来上课。然而我却发现那名聋生默默坐在角落里哭泣,我心痛了,走过去安抚聋生的情绪。没想到她却来手工室找我,我感到惊讶,她问我能给她一个机会好不好?我答应她,今后你不能像上次一样。我用心去教她怎样刺绣,现在她能完成出色的作品。
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如此相互的心灵对话,竟足以改变她。这难道不值得我深思吗??"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自身的情感魅力,是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的,只有我们深深地懂得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我们才会善于把握各种契机,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赞赏的信息、期待的信息……这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只有在理性之爱的意义上,教师才可能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
如此理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依旧可能会流于空洞。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应该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作为教育者的我,尤其要对孩子心理要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和理解,让我们拥有如作者一样的一颗孩子般纯真的爱心,将爱传递给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相信有了爱的滋养,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