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最新大全5篇

| 艺洁21860

《影像中国70年》丛书由中国出版协会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员会策划,共28卷,分为中央卷和地方卷,《湖北卷》是其中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最新大全_纪录片中的70年之一影像中国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最新大全5篇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 【1】

《影像中国70年·重庆卷》用“革故鼎新”“探索前行”“春风化雨”“沧桑巨变”“时代新景”五个篇章、300余张珍贵照片,从市民衣、食、住、行、娱等几个维度还原了重庆各个重要时期、重要节点的社会民生发展状况,展现了70年间重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以及正在强起来的宏大故事。目前该书已被列为重庆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项目、2019年重庆市政府出版资助项目。

“在书里不仅能看到重庆的发展,还能找到自己曾经的生活痕迹。”正在举行的重庆女性影像展策展人戴伶说,重庆的历史与文化有很多的解读方式,借助影像来理解的方式最为直观,《影像中国70年·重庆卷》中既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景图,也能看到新千年第一位幸运儿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降生的现场图。“书中一位解放军战士与他‘爱车’的合影,也让我联想到当年在文工团工作的日子。”

“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周勇表示,在《影像中国70年·重庆卷》编写过程中,作者团队始终坚持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力求所选图片能真正反映重庆人民70年来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影像中国70年·重庆卷》将国家与重庆历史相结合,这是我们构筑当代重庆史研究框架和讲好重庆故事的尝试。”重庆市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黄晓东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蔡斐则表示:这本书是一部影像历史的新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2】

作为纪录片导演,王建国的生活异常忙碌,总是在一部片子还未收官时,就开始筹备下一步的拍摄。忙,并没有影响他的职业荣誉感。“珍贵”一词,在采访中反复被他提及。

“我经常跟一些年轻纪录片导演说,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很多时候是利用了他们的历史影像在讲中国故事。而我们今天用心记录下来的影像也终将成为历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中央媒体,在一些场合记录下来的影像往往具有唯一性,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王建国举例说,中央电视台记录下来的“九三”阅兵记录、朱日和军演、载人航天等影像,多数都是这几年由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和纪录片团队拍摄制作的,“你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精彩的影像,都有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到纪录片创作的队伍中。

2019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王建国委员再次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立有效的机制,关注和落实“国家记忆”与“国家影像”的保存和数字转化工作的提案。中央新影厂保存的40多万分钟的历史影像,目前整理出来的仅有8万多分钟,保护这些历史影像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因为从理论上讲,电影胶片的物理性能的稳定是有期限的,一般到六七十年的时候,各个国家就会复制或翻新拷贝。算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拍的胶片到现在都70年了,抢救工作确实不能再拖了。“我去参观过保管这些胶片的仓库,可以说现状令人忧虑。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建立各种各样的带过滤灰尘和霉菌电子恒温库、对胶片进行自动化管理不难实现。我希望提案得到重视,希望把这部分胶片很好的保存利用,千万不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如果这些珍贵胶片损毁了,对于国家历史来说是无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将愧对历史。”

这些年,在海外寻找历史影像的过程中,中国纪录片工作者们发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影像的保管和利用工作做得非常好。在有些国家的国家档案馆和一些大学的图书馆,保存着自二战以来的每个战争场面的纪录片,基本上免费向全世界开放。一到纪念二战的时候,各个国家都能免费获得这些素材去制作节目。

我们目前对历史影像的保管不到位,收费也太高。拍一部纪录片,在获取历史影像资料方面的费用要占到总预算的20%~30%以上。许多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成就的纪录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有很大欠缺,传播红色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缺少一些更好的、更鲜活的历史影像来支撑。“我觉得过高的收费得不偿失。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比较开放和低廉的公共服务来保管和利用这些影像,我们全社会的影像制作水平和纪录片制作水准也会因此提高。”

“对于‘读图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影像有非常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通过声音和文字,我们只能靠想象去还原历史。”王建国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机制,向全社会展示这些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历史影像,这是“不忘初心”最直观而生动的教材。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3】

《影像中国70年·安徽卷》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成果,全书15万字、202幅历史图片。该书从“大民生”的视角切入,坚持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图文并茂、彰显特色,以“新中国成立新纪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序为纲,选取与民生相关的生活、生产、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社保、扶贫、环境的若干领域事件为目,以大事纪要的形式,再现了安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脉络,全景展现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印记,全面反映70年来安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全力描绘安徽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农村改革、兴修水利、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生态文明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心记录江淮儿女在奔向小康道路上的精彩瞬间,为全省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社会民众了解和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当代安徽史、改革开放史提供了历史读本、通俗教材和普及图书。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4】

新中国前30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家喻户晓的纪录片。《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马王堆汉墓》等也被一些国际上一些著名纪录片研究者所看重。

上世纪60年代,在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10万林县人民钢钎、铁锤和辛勤的血汗在太行深处奇迹般地开凿出了一个“人造天河”。

1971年,中央新影厂出品了跟拍10年的纪录片《红旗渠》,将中国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深刻记录下来。该片被著名纪录片历史学者巴尔诺誉为编年史纪录片的代表作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纪录片也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980年,改革开放大幕已徐徐开启,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就在这时,25集纪录片《话说长江》创下了中央电视台40%的收视神话,将中国纪录片带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透过一条江河的历史梳理,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进程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决心。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标准的普通话透过电视传遍大江南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报道说,每逢《话说长江》开播的时候,所有人都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就连自来水公司的水表都快停止不动了。

《话说长江》《望长城》《毛泽东》《让历史告诉未来》《邓小平》等纪录片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7年初,由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开创者之一刘效礼任总编导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播出,当时已在病榻的邓小平同志一集不落地看完了12集纪录片。小平同志逝世后,这部纪录片成为人们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最好怀念。凡有华人的地方,人们都通过各种途径去购买这部片子的录像带。能让领袖有生之年看到为自己拍的纪录片,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部片子震撼了许多人。很多年轻人也许不太了解小平同志所处的时代,但是通过这个片子深受感动。”王建国回忆道。

物质渐渐充裕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社会心态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到了上世纪尾声,纪录片也不再拘泥于宏大叙事,对人物的展现有了长足的进步。

近10年来,中国纪录片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国崛起》《习仲勋》《舌尖上的中国》《筑梦路上》《超级工程》《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拉林河畔》等一大批优秀纪录片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为新时代的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01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保存的历史影像规模超过了法国,成为世界上保存影像最多的国家。也是这一年,由王建国执导的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光辉历程的纪录片《筑梦路上》以实力“辗压”了其他电视节目,创下了当年央视黄金档的最高收视率。在持续播出的16天时间里,这部纪录片收视率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记录,许多热心观众在微博留言评论。一部红色题材的纪录片能够获得如此广大的观众群,这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

“对于红色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很多人有偏见,我想这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其实,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红色历史。如果我们注重艺术表达方式,注重给观众更多的信息量,注重它的生动性和故事性,我相信观众一定能发自内心地接受。”王建国对记者说。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摆脱了说教腔和教科书式的叙述模式,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中美破冰、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依法治国、创新驱动等重大历史进程中那些带着人情冷暖和人性光辉的故事娓娓道来,深深打动了观众。

央视纪录频道成立以来,一直向国际水准看齐,致力于造就一支优秀的纪录片创作队伍。青年纪录片导演李柄拍摄的纪录片《超级工程》刷新了国际上许多人对中国的认知,这部纪录片以国际化的纪录片语言,讲述了从超级LNG船到港珠澳大桥,从中国高铁到超长隧道等许多伟大工程背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与创造,“给海内外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超级工程》成为在海外发行最好的一部国产纪录片,先后被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

3让更多精彩瞬间永存

70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变化,在内容表达、题材开掘、表现形式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透过纪录片的发展经历,观众能够深刻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和祖国前进的脚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4K甚至8K的影像传播方式的变革,人们能更加容易地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影像,纪录片从过去小众的传播,成为今天的一种大众传播,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大家利用智能手机或各种移动终端来观看影像,使得信息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报社和通讯社记者都揣着摄影器材出现在新闻现场的当下,纪录片创作队伍也不断扩大。近来,王建国和他的团队正在酝酿一部关于5G和工业互联网的纪录片。

在新影集团,保存着40万分钟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丰富历史影像,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到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记录了我们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历史影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更亟待发掘和整理。同时在海外也有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其他各个时期的大量历史影像没有得到收集和整理。

“这既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许多有识之士来参与这项工作。”在王建国看来,中国已是一个纪录片大国,但还不是纪录片强国。拿《蓝色星球》来说,这部片子的拍摄团队可以长达10年甚至20年去关注记录自然现象,背后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优秀团队的长期坚持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需要有专门的资金支持。以我们现在的制作力量,还拿不出像《蓝色星球》这样的作品。”为了让更多的精彩瞬间永存,让自然类优秀纪录片拍摄实现从质变到量变的突破,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国在各种场合都积极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声。

王建国表示,我们并非没有献身纪录片事业的人才,而是缺少长期的纪录片拍摄的资金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纪录片发展基金,接受艺术家个人和机构申请的纪录片赞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然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他说。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5】

真实记录着点滴“国家记忆”的纪录片,不正是一个抚今追昔最好的窗口吗?于是,我们希望通过对纪录片中70年的梳理,在光影记录的时间隧道中,通过具体细节的对比,展现时代巨大变迁,70年巨大成就。

“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我们的记录又将成为历史”

2018年,英国前首相特丽莎·梅首次访华,将BBC拍摄的纪录片《蓝色星球2》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央视纪录频道导演王建国(笔名夏蒙)告诉我们说:“一个市价不到20英镑的纪录片光盘能成为国礼,这里面的意义不容小看。对一个国家来说,纪录片有时就是一张名片,一些纪录片所能达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鼓励各行各业的人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一名从事文艺事业的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国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除了文字和声音外,影像是不可或缺的载体。而以真实为属性的纪录片,注定了与一般艺术作品的不同。“特别是那些珍贵的历史影像,真实地展现了近百年来祖国的山河岁月与沧海桑田的巨变,也记录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历程,不仅能让一代代国人从中汲取到精神能量,对国家来说,也是形象的历史、生动的广告、有力的宣传。”

1949年,经中苏两国领导人亲自批准,中国与苏联合作拍摄了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这两部纪录片1950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在中国和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它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勇敢无畏的斗争迎得解放并开始意气风发地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历程。这两部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是很高的,智能手机普及后,有人将其做成手机版,令更多年轻观众有机会欣赏到这两部经典之作。

如果说像《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呈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奋斗精神,那么,《新闻简报》则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为国人奉上一道生动的新闻大餐。“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这是流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句半开玩笑的顺口溜,由此也可见当时“新闻简报”的重要,相当于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地位。《新闻简报》用电影胶片记录和传播着人们急需的新闻大餐,虽然每期只有短短10分钟,却让当时的中国人直观地了解了许多国家大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新闻简报》才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30年的时光里,《新闻简报》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记录多元的国家影像新闻杂志,很多内容见证了新中国从创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艰难曲折的岁月。”王建国点评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对纪录片拍摄十分重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对纪录片拍摄作出过具体指示。中央新影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都拍摄制作过一批高质量的纪录片。《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大团结》《杏花春雨江南》《颐和园》等———这些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比珍贵的历史影像:站在北京城墙上可以望见连绵的西山;从上海外滩东望,是一片冒着黑烟的工厂和低矮简陋的房屋;长江上的点点白帆,舟山群岛樯橹相望……

“今天在长江上航行着现代化的集装箱舰队,上海浦东也成为世界商业重镇,将这些情景做一番对比,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个国家前进的坚实步伐,也足以说明我们国家用70年就走过了西方几百年的路程。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我们的记录又将成为历史。”王建国说,直到今天,每当看到前辈电影工作者拍摄的祖国风光,听到那个时代解说员带点口音的解说,还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影像中国70年读后感心得最新大全5篇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