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难忘的扶贫故事心得征文范文
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想要了解扶贫故事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我最难忘的扶贫故事心得征文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我最难忘的扶贫故事征文【篇一】
我叫张素敏,是息烽县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也是一名普通的精准扶贫帮扶干部。在2015年和2019年,我所帮扶的贫困户先后实现脱贫,在帮扶工作中,我觉得要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让贫困户真脱贫。
我出生在80年代,从小听着父亲讲述我们是如何由解决温饱走向今天幸福小康生活的故事。父亲是一名中共党员,曾担任过3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我读书闲暇时间,我就帮助父亲收集记录一些小水池、提灌站、开挖公路等资料。父亲也常常教导我,要了解“三农”工作,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好服务。
参加工作后,由于在偏远基层工作,入户走访的时间比较多,每当看到群众吃洋芋饭、走泥巴路、住危房的画面,心中就无比愧疚。也是从那时起,我决心要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办实事。
2015年,根据组织安排我帮扶了息烽县青山苗族乡马路岩村一组李成虎户,在走访中,我发现李成虎年迈劳动力弱,其妻子身患残疾,仅靠离异的女儿务工维持生活。因缺劳动力和长期生病,李成虎家境十分艰难,被村里纳入了贫困户进行帮扶。
鉴于李成虎总体劳动力少,根据他的意愿,我积极争取“一户一法”养猪项目,帮扶资金2000元。对于该户医疗费用支出较多的问题,我主动帮其咨询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协调乡村采取临时医疗救助2000元。2015年,李成虎实现脱贫。为不返贫,我还结合扶贫工作“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相关要求,帮助该户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决住房问题。2017年,李成虎搬进了息烽县易地扶贫搬迁团圆山小区。在李成虎女儿婚出后,我还与易地扶贫搬迁团圆小区有关工作人员对接,帮助该户争取了2人的低保,以解决两老的生活问题。
2018年,我结对帮扶了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大林村杨柳冲组吕永种户。吕永种家有6口人,有3人读书,1人患重病脑梗,1人年迈,只有1个劳动力。根据吕永种的意愿,我争取了“一户一法”养牛项目,帮扶资金3000元,并帮助流转土地发展猕猴桃和李子种植。个人出资对3个读书孩子进行教育资金帮扶,送去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2019年底,吕永种户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和就近务工实现了脱贫。
无论帮扶贫困户还是动员群众发展产业脱贫增收,我都尽心尽力。我在青山苗族乡分管扶贫和农业产业期间,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与其他同志常常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开田坎会,夜晚深入农户家中开坝坝会。乡里农业产业也逐渐从最初的几百亩慢慢扩展到5000余亩(核桃面积除外),品种从核桃扩展到刺梨、猕猴桃、脆红李、黄桃、花椒等。每当看到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数据不断刷新时,我心里就无比欣慰。
我最难忘的扶贫故事征文【篇二】
我叫车增兴,是青岛市第五批选派到安顺挂职的扶贫干部,挂任安顺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2019年7月骄阳似火的一天,我告别了家人和正上小学的儿子,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挂职帮扶工作。当我踏上安顺的那一刻,也踏上了一段难忘的征程,让我有幸亲历了脱贫攻坚的波澜壮阔,见证了同步小康的伟大成就,给我的人生添加了一缕别样的色彩。2019年度获安顺经开区 “扶贫贡献者”称号;2020年度分获贵州省、安顺市和安顺经开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乡为故乡,挂职亦本职。
车增兴同志带队到一特困学生家走访 ,2019年得知该学生因家庭变故即将辍学时,积极与支教教师共同募捐5000余元,帮助孩子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孩子最终顺利考取了地方重点高中。
青岛与安顺从1996年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虽相距2000多公里,但东西部扶贫协作让我们紧密相连,20余载“山盟海誓”的兄弟情谊,已使两地成为跨越千山万水的“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组织选派我来挂职,是对我的考验和信任,我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虽然是挂职,但义无反顾扛起职责,竭尽全力架起两地沟通交流、互学互鉴、协作发展、携手小康的桥梁。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牢树大局意识、牢记组织嘱托,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以工作为重,团结带领大家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表现出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2019年得知当地某中学生因家庭变故即将辍学时,积极与支教教师共同募捐5000余元,帮助孩子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孩子最终顺利考取了地方重点高中。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想方设法协调西海岸新区募集价值16万元的口罩无偿支援安顺经开区疫情防控工作。“不拿自己当外人”、“安顺亦家乡”,这是我对自己身份的归属;“挂职亦本职”、“把挂职当成任职干”,这是我对自身角色的定位。
初心即使命,使命则必达。
报到伊始,自己就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精神,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坚决助力当地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尽快熟悉区域现状,把对口帮扶政策用好、用活,先后到部门、镇(办)、村(居)、企业走访调研40余次,聊实情,问需求,找问题,想对策,确保帮扶实效。从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入手,进一步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机制,组建人才交流、产销对接等8个工作专班,按照业务区块和责任链条,采取“点对点”方式加强双向沟通、紧密对接落实。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安排部署和工作调度,先后召集东西部扶贫协作会议20余次,明确协作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有力有效推动了扶贫协作工作。我深刻感受到,东西部扶贫协作落地落实,必须深刻把握“协作”要义,把协同、合作、帮带、促进的协奏曲弹好,不能一面“响鼓”、一面“哑锣”,也不能一头冷、一头热。为此,我先后7次带队(随队)赴西海岸对接帮扶事宜,在西海岸新区工委管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共获得西海岸财政帮扶资金1254.6万元,社会捐助资金2030.99万元,安排实施扶贫项目30个,项目带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34人脱贫增收,利用帮扶资金建设扶贫车间19个,吸纳当地贫困人口188人就业。协调两地举办党政干部、教育、医疗和劳动技能等各类培训班129期6360人次;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17期591人次,其中创业成功486人;举办招聘活动4场,提供就业岗位1961个。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我与扶贫部门一起,反复审视研究协作方案、方式、重点、目标等,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准对接,精准协作,精准发力,不撒胡椒面,也不搞大水漫灌,更不搞大帮哄,而是聚焦在小、准、实上。在产业合作方面,了解到安顺经开区缺少优质产业项目后,我主动协调为当地免费制作了微信版招商引资政策汇编,积极宣传地方招商政策、农特产品优势,吸引有关企业加强与经开区的经济交流合作。先后4次带队到西海岸对接项目引进,在两地工委管委的大力促动下,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与贵州天赐贵宝公司实现“海味”与“山珍”的联手,青岛土木建工集团项目进入土地招拍挂,青岛精酿啤酒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在我挂职期间,两地产业合作完成投资3.64亿元,带贫人数726人。宝林中药公司是经开区一家中药材生产企业,大片种植基地惠及众多贫困人口,虽然产品品质优良,但因缺少销售市场而连年亏损。得知企业困难后,积极帮助其出主意、想办法,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协调青岛来的相关部门、企业等到公司实地考察,现场推介,另一方面积极促成公司与青岛有关社会组织合作开发,目前公司已与青岛晓宁公益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消费扶贫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脱贫带贫的有力抓手,我与产销团队一起,围绕“黔货出山”抢抓青岛市场,积极协调帮助当地农特产品生产企业在青岛拓展业务,通过在青岛地区超市等设置销售专柜、设立展示店等方式,有效拓宽安顺市农特产品宣传销售渠道。2020年元旦在青岛啤酒城组织年货大集,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资源,对接协调相关部门、企业给予支持,大集期间共售出安顺农特产品300余万元。2020年6月在西海岸举办经开区农特产品展销会,通过协调西海岸文旅部门,积极争取当地酒店支持,为企业免费提供了展销场地,节约费用10余万元。先后组织企业赴青岛参加“青岛国际啤酒节”“农特产品推介会”等活动15次,开展特色农产品经贸投资洽谈活动8次,与西海岸供销社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黔货出山”销售额达1.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759人增收,为消费扶贫建立了良好的产销对接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020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在确保完成协作任务的基础上,自己也主动思考和谋划两个战略的衔接实施,在帮扶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幺铺镇阿歪寨村是经开区脱贫攻坚的重点村,也是2020年重点打造的布依族传统村落。围绕经开区这一中心工作,自己统筹扶贫协作力量,主动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助力脱贫攻坚和村落振兴。2020年西海岸援助财政资金约50%投入到阿歪寨村发展,累计投入扶贫协作资金136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9个,涉及基础设施、种植大棚、村落改造等。种植大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以菊花为主的花卉种植,年产值达500万元,效益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天可提供就业岗位 35人次。在西海岸相关部门支持下,广泛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建设扶贫车间,将西海岸人才、技术、信息、经验等要素传输进来,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该村现已从“后进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大众报业、中国山东网及两地其它有关媒体分别以《青岛安顺共建“田园综合体”曾经的“后进村”蝶变“示范村”》、《1365万扶贫资金助力安顺阿歪寨村脱贫蜕变》等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做法,得到了广泛认可。
转眼我在安顺已度过500多个日日夜夜,足迹已遍及安顺经开区镇(办)、村、组及各企业,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从未懈怠过一天,从未虚度过一日,对自己能为安顺经开区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战出一份力而倍感自豪。山海相连,人文相亲,挂职有期,情谊无限!我将更加珍惜所剩的挂职时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继续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推动东西部协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更大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我最难忘的扶贫故事征文【篇三】
我叫袁治贵,是黄平县野洞河镇泥巴寨村干塘冲组人,今年56岁。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干塘冲,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贫穷体会非常深刻,姐弟6人我排行老二 ,每当放学回家,能够吃上一口上一顿剩下的冷饭就是最好的零食。22岁那年,一位好心人看我老实爽快给我介绍了一门亲事,组建了一个家庭并很快有了可爱的一儿两女。当时一家5口人,由于3个小孩相差不了几岁,读书都是一个接着一个。2008年,大的开始上大学了,小的两个还在读初中、高中,加上我自身有点残疾,重活没法劳作,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靠我守着家里几亩田地勉强维持。为了让子女安心上学,我只好到信用社贷款,直到2014年底才算还清。因为这个原因,2014年初,我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不光彩,但现实就这样,也是一时难以改变的。
时间转眼间到了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我家。我思前想后,发展产业才会有自己稳定的收入,我除了平时打零工外,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辣椒增加收入。同时,县工商联是结对帮扶村,他们给我们送来的不仅是帮扶措施,还安排有专门帮扶干部。我也暗下决心,在党和国家一切利好政策下,只要勤劳苦干,生活就一定好起来,一定能摘下贫困的帽子,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落地开花,通组连户路、路灯安装设施改善,产业补助、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分红、危房改造补助、教育资助、健康扶贫系列扶贫政策让我们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更加有了保障。2015年,随着我最后一个孩子大学毕业,以及每年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家就从贫困户中出列了。
我深深明白,今天的脱贫既有我的辛勤汗水,也饱含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特别是帮扶干部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知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只是新生活的起点,要在小康路上走得更远,还得坚持不懈的奋斗,还要大力发展产业,还要勤劳苦干。
在这里,我代表全家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各级党员干部和我的帮扶干部表达由衷的感谢,我这辈子永远记住他们!
我最难忘的扶贫故事征文【篇四】
我叫钱樽,是桐梓县木瓜镇的一名干部,2020年2月参加工作。成为干部的那天起,我就从一个“双肩空空”的毕业生变成了“肩负责任”的人民公仆,也成了3户贫困群众的帮扶人。
今年4月,我第一次到我所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江君华家中。江君华已经64岁了,和80多岁的母亲一同居住。对于我的到来,江君华显得有些抵触,我问起他家中的情况时,他低头不语。走进他家里,看见堆放的杂物、积灰的家具,我忽然明白了自己扶贫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更要帮他们树立信心。
按照规定,江君华和他母亲的残疾证需要重新评残,考虑到他们行走不便,我便向镇民政部门申请,让医生到他家里评残。这一次,我看见江君华和他的母亲脸上有了笑容。江大娘的等级鉴定下来后,我便立即向民政部门申请帮她更换了一辆新的轮椅。
6月份,木瓜镇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我放心不下江大娘一家。路基冲毁,车辆无法前行,那就用走的,我走了2个小时终于到了她家。远远的看见江君华和他母亲坐在门口,还好,他们是安全的,我的心放下了。江君华很惊讶,问:“妹妹,你怎么来了?”他急忙给我拉凳子坐下,还把家里的小电扇开着让我凉快,其实那个时候我非常感动,用真心对待,换来的也是真心。经过这些事情之后,他完完全全对我敞开心扉,向我诉说家里的苦、生活的不便。我告诉他,虽然身体残疾,但在精神上千万不能被压垮,要相信政府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所有人。
政府为江君华一家修葺的厕所,他们不使用,在里面堆满厨房用的瓶瓶罐罐,经过我的耐心开导,他们才接受了我的建议;夏天气温高,我给他娘俩带了夏被和衣物;政府发放花椒苗、肥料、菜籽的时候,我也赶紧领取了送到江君华家里;集镇上赶场的时候,也买一些小鸡和小鹅送给他,希望他能通过劳动改善生活。到现在,我已经帮扶他9个月了,这9个月的时间里,我能明显感受到江君华家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每次我入户,他都很开心地告诉我,屋后的花椒树苗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很好,长大的鸡和鹅也在陆续生蛋。
脱贫攻坚,有苦有乐,这场战役铸就了干群的齐心。扶贫工作在继续,扶贫故事也在继续,但这段经历会成为我毕生难忘的回忆。
我最难忘的扶贫故事征文【篇五】
我叫苟雨楼,是贵州省贵阳市筑城地区人民检察院派驻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第一书记。2018年单位选派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我主动申请参与,到现在已经驻村两年多。
我驻村所在的平寨村,属于苗族聚居村,距开阳县城72公里,距贵阳市115公里,总户数1277户,总人口4980人,85%的人口是苗族。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计115户346人,属于国家级贫困村。
村民的肯定让我坚定信心
刚到平寨的第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扶贫产业计划,听到有人来村委会求助,我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到现场。村民(大叔)因干农活摔断了肋骨,我和村干部先把他送到医院救治,之后了解到龙大叔家中还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我为龙大叔申请了临时救助,动员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同时,为龙大叔申请到了医疗救助,帮助龙大叔家渡过难关。
此事在村组传开后,我们每到上卜组,群众都很热情地接待我们。从这件小事上,让我更加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面对平寨村地理位置偏远、贫困户多、耕地贫瘠、劳动力缺乏的现状,感觉帮扶工作毫无头绪。我结合自身执法办案的经验,把每户的情况当成一个“案件”,查清致贫原因摸清底数,查明原因,再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脱贫方案。按照方案因户施策,挂图作战,确保已经脱贫的稳定增收,未脱贫的按时脱贫。
此外,我通过协助支部规范“三会一课”的学习,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党员发展,提升了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让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两年来,我积极协调引入社会资金和项目参与扶贫,共计275.49万元,为平寨村解决相关问题和困难52个。平寨村在2019年底实现了所有贫困户的脱贫退出。115户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7900元。现在,外出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大部门都已回乡创业产业红红火火,村民笑口常开。
在平寨村驻村帮扶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段时光会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伴随着我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