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文为你提供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写作技巧和示例!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字(包含两个多音字"藏")
2。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与想象、资料相结合,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
3。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文体
1.创设情境导入
你知道吗?在我们国家有许多的世界之最,谁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我国的一个世界之最——雅鲁藏布大峡谷。齐读课题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堪称世界之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风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特别是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回忆文体:说明文
说明文,主要是通过朴实、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运用一系列的说明方法,说明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让人信服。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等。
【设计意图】回忆说明文的特点,利于学生接下来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学。
3。介绍作者:
杨逸畴,江苏人,水资源专家,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主要作品有《海港寻踪》、《峡谷瀚海不了情》等等。
(二)诊断预习,排除障碍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青藏珠穆朗玛峰咫尺马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
涓涓细流滔滔江水山脉人迹罕至美誉
纠正字音:多音字“藏”
藏(zàng)()()
(cáng)()()
2.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排除学习障碍,为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部分。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相关内容可以用笔画一画。
2。讨论交流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2—4)介绍奇异的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河流峡谷。
第三部分:(5)大峡谷的发现终将引起人民的注意。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从而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总揽全局。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与美丽。
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四)细致品味,体会感情
1。读了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世界闻名、景色奇异…)(追问:景色奇异在哪些地方?
2。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划出重点地词句,标注自己的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大峡谷的奇异?
3。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4。师生交流:
⑴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河流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
⑵雅鲁藏布大峡谷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主要体现在雪山冰川、原始森林神秘莫测;水不同形态的美;山的美
⑶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以读代讲)
5。围绕课文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回答。
⑴独立编题。
⑵小组提问题,抢答。
⑶集体提问题,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比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围绕课文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等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
雅鲁藏布大峡谷多么令我们骄傲和自豪呀!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它吗?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和文中的好词佳句,制作一期手抄报。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教具使用
生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2、解题: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3、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
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二)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
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1、生字: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并说出每个字的音、形、义,组词、说话。
2、理解生字:战国、邺、荒芜、人烟稀少、巫婆、官绅、徒弟、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开凿、灌溉。
(四)再读课文:
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
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
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治邺》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找老大爷问怎么回事)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③新娘从哪来?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
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西门豹会怎样做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段。
(二)自由读第二段
1、前后讨论、读完这段后,你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都扔到河里去了……)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指名读有关段落)
2、出示投影或小黑板、理解句子含义
(1)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借口。“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3、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过来。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也若有其事似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就这样,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关系。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绅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4、这段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层,请同学们给这段分层并说出层意。
(①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②③西门豹借口姑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④⑤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站着,迫使官绅们磕头求饶;⑥老百姓终于明白巫婆、官绅的骗局。)
(三)过渡语:
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1、西门豹又做了些什么?(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2、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应了开头“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3、再找一找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开头巫婆、官绅们的态度是“急忙迎接”,后来“提心吊胆,气不敢出……”这是前后对照的句子。)
4、说说这些坏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开头他们以为西门豹真的是来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后来发现西门豹是将计就计,严惩他们,所以态度变化极大。)
(四)总结全文
1、指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3、通过全文的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 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 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爱因斯坦,去看一看他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 请同学们根据上一节课的内容来说说看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见面?(三次)
过渡: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次见面中去看看爱因斯坦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二、第一次见面
1. 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去找找第一次见面时的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呢?(指名回答)
2. 出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鞋子。”(齐读)提问: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觉得爱因斯坦怎样呢?
(1) 他为什么不刮胡子呢?为什么头发蓬蓬的呢?联系我们生活中怎样的人才会这样呢?原来他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拘小节”。(板书:不拘小节)
(师:如果我们直接说爱因斯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你们会认同吗?可能不会相信,通过对胡子、眼睛、头发等细致的描写,会更加有说服力,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科学家。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2) 爱因斯坦怎么把卧室里的鞋子都穿出来了呢?(引导学生回答,他可能思考问题太认真、太入迷,以至于忘了换鞋子。)
3. 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呢?在第一次见面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很爱思考呢?(指明回答)
4. 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1) 什么是“一边……一边……”呢?就是同时进行两个动作。同学们,你们平时走路的时候会思考学习上的难题吗?不会,他可真是爱思考!(板书:爱思考)
(2)我来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读的真好,你抓住了“友好地”这一提示语。被撞后的爱因斯坦还如此有礼貌,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宽容、平易近人)
(3)被撞后的爱因斯坦道歉后立刻低头向前走去,他急着干嘛去啊?哦,他又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了,他真是爱思考,舍得不浪费一丁点时间。
过渡:小女孩回到家后,她的父亲听了这件事后是如何评价爱因斯坦的呢?“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 小女孩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不伟大)
出示: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1) 谁能用陈述句的语气来说一说这句话呢?
(2) 在小女孩的眼里,他只是一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普通人”。
过渡:那么爱因斯坦会觉得自己伟大吗?下面我们自由地来读一读4-6自然段,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三、第二次见面
1. 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扮演爱因斯坦,一位同学扮演小女孩。老师来念旁白。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要向爱因斯坦一样爱思考哦!
预设学生回答
(1) 爱因斯坦明明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却不觉得自己伟大。他很谦逊诚恳。(板书:谦逊诚恳)
(2) 在小女孩的眼中,任何人都只是身边的普通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都是天真无邪的表现。
(3) 然而成熟的爱因斯坦也跟着小女孩“胡闹”。出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女孩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提问: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调皮、友善)(板书)也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2. 提问:找一找第二次见面中用了哪些笔墨来写爱因斯坦不会穿衣服呢?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
(1) 衣衫不整是怎样的呢?引导同学们用第一次见面时的外貌描写来陈述。
(2) 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爱因斯坦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将“一面……一面……”与“一边……一边……”联系起来理解,都是表示两个同时进行的动作。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也来试试造个句。
(师:为什么在这里不进行详细的外貌描写了呢?如果再写,就和上文重复了。在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爱因斯坦的一系列小动作来突出他不拘小节、爱思考之外的友善和调皮。)
过渡:爱因斯坦虚心地像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不是,他真的去做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第三次见面的情况。
三、第三次见面
1.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说的穿戴要领有用吗?(有用)
出示:“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的整整齐齐。”提问: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不仅友善、调皮,而且真的去认真听取了小女孩的话,他真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2. 请同学们呢快速浏览课文第6自然段,读一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想一想这两个人仿佛是什么样的关系啊?(朋友)
3. 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能和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成为朋友,可见这位科学家非常的友善、有童心,同时也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过渡:就因为爱因斯坦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他们两成了好朋友,这极大地引起了小姑娘的母亲的好奇心,她不知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有什么共同话题。
四、总结延伸
1.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聊些啥呢?
出示:“她教我怎样穿戴,怎么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提问:什么是“只好”呢?就是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做了。可爱因斯坦真的什么都不会做了吗?不是的,因为他非常的谦虚。
2. 小女孩的母亲之所以好奇是因为把爱因斯坦看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既可)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但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而是因为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他爱思考、生活不拘小节;他谦逊诚恳、友善调皮,拥有一颗童心;他善于和小朋友相处,十分喜爱小朋友……这些品质让他变得伟大。
3.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旨在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处过程来体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好,通过一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把人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
2. 课后多读读一些写人的文章。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爱思考 不拘小节
谦逊诚恳 友善调皮 有童心
“伟大”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课题:《草原》。
2、介绍作者老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
(2)简要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草原的?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
2、交流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风景的段落,画出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指明反馈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敕勒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草原人更美的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③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们不得不分别了。课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了他们当时的心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蒙汉”指五十六个民族。“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2、小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画一幅展现美丽草原的图画,表达出你对草原的爱。
板书设计: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交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德育目标:
通过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仔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方法:
研究发现式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动画
二、课前准备
1、在课前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这节课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究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准备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彩笔、纸。
三、导引目标与内容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我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谁见过爬山虎这种植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简单介绍)
师:说的不错,假期时,老师去了南山路在沿途看到住户的房子上、公路大桥的墙上、山壁上,到处是一片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绿色的绸缎一样,老师告诉你们,它小的时候,也只是一根小茎,有了充足的水分,适合的温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满墙都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就在课文中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解开这个迷的。
四、提出目标点拨指导
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到6课,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边读边作上记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生研究发现
师:现在请仔细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你解决,如果在小组内不能解决年在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好不好?(学生研究讨论)
六、合作成功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讨论的也很激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注意抓住重点词来说。
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的收获,包括:(1)爬山虎生长在墙上。(2)“满是”看出长得很多、很茂盛。(3)“占了一大片”看出生长的快。(4)爬山虎的生长离不开墙等等。
师:这部分还有问题吗?
那好,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收获也很大,我们就按这种方法继续汇报。
(学生汇报1、叶子杂成长中的变化。2、叶子的颜色、形状分布情况。3、理解“漾起波纹”这句话体会作者用比喻写出叶子的好看。)
指导朗读。
师:请一名同学带有感情地朗读大家看画面。(多媒体:叶子随风浮动的画面)
这部分描写你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后继续汇报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怎样理解的就怎样画,谁愿意到前面来画?(一生板演)
(大家评议脚的位置对不对)
出示多媒体画面,谁愿意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看画面边说爬山虎的脚样子)
师:你除了读懂了脚还读懂了什么?(生继续汇报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门看这一自然段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画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说说看,(动词有:触、巴、拉、贴、爬教师点出)
谁能理解一下这些词?(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相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指名几个同学说。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把你们的手当做爬山虎的脚,手掌当做小圆片,在桌子上试着做一做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谁愿意到黑板来演示一下。
(请一名同学来边演示边说)
师:这部分还有一句话你读懂了吗?说说看。
(“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就会想起它像蛟龙的爪子”这是说,爬山虎的脚……有力量,像蛟龙的爪子一牢牢巴住墙。)
师:刚才大家共同研究的这部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了请大家继续汇报。
(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墙”对于爬山虎的重要)
这说明爬山虎离不开墙,稳重还有哪些地方提到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密切?(第一自然段)像作者这样开头写,结尾也写的方法叫做首尾呼应。这篇课文大家读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小结与反思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片段描写的最精彩?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现在就带着感情把你喜欢的段落美读给同学听,并试着背下来。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事物展开描写,这一片段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知识,而且好象亲眼看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是怎样巴住墙,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我们同学在今后的文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段。
下面,把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概括性的写在纸上,讨论把一下板书写完。
(学生把爬山虎的叶子及爬墙动词填上)
八、研究性作业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个作业,请你回家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植物的特点,围绕茎呀、叶呀、花呀、或者是果实等写一个片段。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犕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三、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谦虚伟大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大教育家
四、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一)、第一段的学习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写:有教无类)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二)、第二、三段的学习
1、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谦虚,你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谁来说说孔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到谦虚?
小结: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孔子的谦虚真让人敬佩啊!
⑶、朗读孔子的话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件出示四句话)⑷、指名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的对话。
2、刚才有同学谈到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你们又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第三自然段)
⑴、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引导学生弄懂“变通”、“和颜悦色”、“谦厚”等词语的意思。
⑵、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
⑶、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指导朗读,孔子和子夏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⑵、指名分角色朗读。
⑶、练习朗读二、三自然段。
4、(课件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段对话让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那么老师对子夏的教育是什么呢?
5、小结:看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先师。(板写:万世先师)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全班齐读。
3、推荐学生阅读漫画版的《论语》和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胜迹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二、比较记忆字形
裕资择谨慎
浴姿泽勤真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四、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五、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七、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语文天地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摘录笔记的写法。
2、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3、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4、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2、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阅读讨论、以读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想象中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编选本课的意图一是使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二是使学生学习作者从周边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可我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长大,她们缺失农村生活的体验,要他们体会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想象人们走搭石、修搭石的情景,体会乡亲们的朴实、善良也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学会“洪、暴、猛”等11个生字,认识“谴、惰、俗”等7生字,正确读写“间隔、懒惰、联结、清波漾漾、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各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乡亲们走搭石、修搭石等一系列简单平凡的事件中体会理解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反复诵读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习课文1、3自然段,初步感知搭石以及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课文2、4、5自然段,深入体会理解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并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吗?农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刚刚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说了自己在农村的经历,以及农村给你留下的印象,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农村生活的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农村和你们印象中的农村有什么不一样。
2.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__,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难写、难写的字词。
2、教师引导纠正,一行人的“行”“涨”“间”是多音字,“俩”读“liǎ”,“绰绰”是翘舌音,注意“衡”的笔顺书写。“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3、交流读后感受:什么叫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搭石的便利,搭石是家乡的风景)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对母语具有一定的敏锐度,所以生字词主要让其同桌以及小组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解决,教师在一些易错的字词上适当指导纠正,做到点面结合。
三、再读课文,感觉风景美
1.引导:同学们都说到了有了搭石行走方便了,那么没有搭石的时候,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理解体会什么叫“脱鞋挽裤”
(2)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没有搭石的不便和危险:工人出工要脱鞋挽裤,收工要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去要脱鞋挽裤,访友去要脱鞋挽裤,访友回来也要脱鞋挽裤,学生上学去要脱鞋挽裤,放学也要脱鞋挽裤。
(3)不管干什么,只要过这条河,就要脱鞋挽裤,在这一次次的脱鞋挽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现在是夏天,脱鞋挽裤没关系,那么进入冬天呢?还能脱鞋挽裤吗?
2.引导:搭石给人们带来如此大的便利,这一排排的搭石在作者心中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走走那搭石,感受一下那美丽的风景。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和搭石有关的风景?你觉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分为四个层次教学: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第一层:感受动作美
①通过举例子,想象,出示图片等一系列方式,紧紧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体会理解“协调有序”。
②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朗读这段话,读出协调有序的感觉。
第二层:感受声音美
学生自主发言为什么说人们走搭石的声音会像轻快的音乐(估计学生会从脚步声整齐,人们心情愉悦等方面进行理解)
第三层:感受倒影美
理解体会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出示“绰”的三种解释:宽,不狭窄;富裕;形容姿态柔美,供学生选择,从而加深理解。
第四层:感受心灵美
①读着这样的一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学生想象交流,讨论
③播放人们行走在搭石上的动画,配以音乐,使清波人影两相和的美好画面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要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悟语言文字才能表现出来,语言不是无情物,通过品悟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升华情感;通过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场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结: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也通过一行人走搭石感受到了这道风景的亮丽。文中还有许多描写和搭石有关的风景,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这篇课文把搭石写的如此美丽,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且积累你认为美的句子和词语。
(3)最后,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再次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9
一、班级情况分析:
班上共有学生24人,其中男生12人,12人,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其中有几个学困生的语文素质与学习习惯有明显差异,有一个孩子写字的速度相当慢,这学期依然要重点帮扶;其余孩子主要是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指导。在作文方面,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写,说的时候夸夸其谈,写的时候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因此教会“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连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词。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利用已有的识字知识识记字形。词汇教学的重点是积累词语。另外,还要重视写字的训练指导,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2、继续重视词句训练,加强预习的指导
3、渗透阅读学习重点。
4、精读课文的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5、重视朗读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6、要放手一些,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教师自行设计的少量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
7、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8、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在听和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9、、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练习从内容、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教学措施(含培优辅差)。
1、准确把握课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
5、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后进生,稳步推进优生工作。建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早读、中午的时间合理安排内容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辅导。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牢固情况全面登记,每天清查,及时补救。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学习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2.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质疑
1.在这些问题中“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这道题理解了,其它的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不错,我们的班的同学真会读书,找出了文中描写搭石美的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
(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应指导学习,师简笔画)
2.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排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读读,从这些关联词中你读懂什么?
课件:课间同学在操场做游戏,做得很高兴,可看到地上有纸张,他们都会停下来把纸拣干净。
①谁能用书上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说说这件事。(小组交流)
②“在家乡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为什么“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块搭上而且还要在再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这是什么美?所以这一段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这句?
【通过对照亲身体验,感受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3.这里的人心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4.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轻声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简笔画)
【简笔画勾勒,再现人性之美。研究表明,看一遍比听一遍所获得的信息多1.66倍。单凭听觉,一份材料3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3天后只能记住40%;如果视听结合,3天后则能记住70—75%。通过简笔画把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在搭石前互让、背老人走搭石一道道亮丽山村风景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感受山村搭石的美,感受乡亲互帮互助的心灵美。简笔画在给学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给学生想象空间。】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老师这儿也有一排搭石,谁敢来走一走?
(学生一个个争相上来走搭石,师随机抽几个上台走搭。)
A(一个人走)
师: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
B(两个人走)
师:你想办法超过他?
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抢路。
C(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
师:他突然上步会造成什么情况?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突然上步。
D三人依次走。
师:这就叫……(协调有序)
【情景演示,展示人性之美。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节器有序,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城里的孩子,单靠读文是很难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研究表明识别一种东西,用语言描述,要用2.3秒;用线条符号和图示要用1.5秒;用黑白照片,要1.2秒,用彩色照片,要用0.9秒;用实物要用0.4秒。因此在课中请一个学生走,后师问:“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生:“保持平衡,不会摔倒。”无需教课开讲解,看到眼前的情景学生自然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再请两个学生一起走搭石,让后面学生想办法超过前面的学生,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生:“搭石太小,我没处落脚。”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抢路。”;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后面的学生从搭石上落下来,这就是不能突然止步;最后让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这就叫协调有序。在情景展示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美景。】
5.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出示画面,这是什么美?)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搭石的美?
师:你再给大家读一下,同学注意听这一句写什么?(简笔画)
师:还有呢?
“假如遇到……”
师:“理所当然”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会看成“理所当然”?
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是应该的?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亲之情,读起来让人感到多么亲切。谁能把这亲切感读出来?谁能读得更亲切一点?指读。
6.老师跟你们配合读好吗?老师读前面的词语(如果……,总会……。假如……年轻人总要……)停下来后你们接着读。
【读中感悟,领会人性之美。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学科。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__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实现语文课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强调通过读以获得感悟的教学方法。“一读”领会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二读”找出文描写搭石美的句子;“三读”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这些句子领悟乡亲心灵美的情感;“四读”,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读时做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把读书、理解、表达融为一体,做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
师:刚才同学提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逐一把已解决的问题擦掉。)
7.学习、了解了作者家乡的搭石,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是赞美什么?
师:还赞美搭石的什么?
师:乡亲哪些美好的情感?
(小结:摆搭石、走搭石、互让、背老人过搭石板书:心美)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心灵的美;
2.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写一件平凡事物中的美。
板书设计:21搭石美好的心灵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本课教学从以下三各方面着手:
1.质疑问难。本课教学从指导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梳理学生的质疑以“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统领学生的问题。这样做:①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②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老师教学有的放矢。
2.情景展示。什么是搭石对于城里的学生是陌生的,更没有走搭石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通过简笔画勾勒搭石、让学生走搭石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把家乡搭石美丽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3.读中感悟。本可教学不仅重视朗读指导,更重视读中感悟,四次朗读每次要求不同从初读到欣赏陶醉感悟搭石那种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精神,以及乡亲们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的人性之美。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师生小结。
⑷再读。
2、练习:
⑴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师生再读。
⑶生收集其它这样的&39;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幕墓暮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39;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二、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毽子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毽子的方法。学习毽子简单的踢法,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锻炼学生的胆量。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玩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毽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键羽固定在键托上
教学准备:
不同材料做成的毽子、羽毛、塑料布、塑料绳、毛线、弹力线、垫圈、螺丝帽、酒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谜语:一物生来真轻巧,身长羽毛不是鸟。没有翅膀脚边飞,落地没脚难起跳。(打一体育用品)
2、学生猜谜,说出理由。
3、教师展示毽子,并出示视频资料(花毽表演),学生观看后,提出问题:看完这么精彩的表演,你有什么感受?
4、踢毽子好玩吗,想不想玩一玩、踢一踢自己做的毽子?(想)板书课题。
从学生最喜欢的猜谜语和看视频活动入手,让大家在玩中进入今天的课堂。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毽子的踢法,引起玩毽子、做毽子的欲望。
(二)认识毽子,探究制作毽子的材料。
1、引言:要想做好一个键子,我们先来认识它。从桌洞里拿出毽子,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观察,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了解毽子的组成。
4、学生猜想制作键羽和键托的材料,教师相机展示不同材料做成的毽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制作毽子,可学生见到的一般都是羽毛键。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生活即课堂,制作毽子的材料随处可见,激起了做毽子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探究毽子的做法。
1、引言:探究完做毽子所需要的材料,下一步我们该来探究它的做法。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或途径学会做毽子?
2、学生交流方法,教师引导用拆一拆的方法来探究。
3、小组合作,探究毽子做法,教师指导帮助。
4、全班交流。
A、交流羽毛键的做法。
(1)学生到前面来边讲解边示范羽毛键的做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应注意的地方。
师:你觉得我们在扎键羽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出应注意将键羽对整齐再扎,扎的紧一些)
(2)教师示范用布条穿过垫圈的过程。
B、交流塑丝键的做法。
(1)学生到前面来边讲解边示范羽毛键的做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应注意的地方。
(2)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塑料绳都是一根一根的,怎样才能让它变成细丝状?(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教师示范用针将塑料绳挑成细丝状。
5、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用制作羽毛键的方法制作,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用制作塑丝键的方法制作,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毽子。
6、小结做毽子的步骤,教师相机板书。
7、小结学做毽子的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利用认真观察、动手拆一拆的方法学会了做毽子,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动手做做看,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获取新知,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做毽子的方法,而且能从中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兴趣。
(四)小组合作,制作毽子。
1、引言:学会了做毽子的方法,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做毽子)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作毽子,比一比,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哪一个小组做的花样多,哪一个小组做的既美观又实用?
2、教师出示制作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评价,试踢。
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五)学踢毽子,感受快乐。
1、教师示范毽子常见的几种踢法。
2、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玩自己制作的毽子。
(六)拓展延伸
1、引言:看到同学们开心的样子,老师也替你们高兴。踢毽子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到今天已发展成了一项新兴体育运动——毽球。1984年,国家体委将毽球列入全国比赛项目,每年都要举行毽球比赛。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精彩的毽球比赛。
2、教师播放视频。
(七)小结收获,布置作业。
1、引言:短短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在这一节课中,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2、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3、小结:时间是有限的,可探究却是无止境的,课下我们继续探究:(出示课件)
a、课下尝试用中间没有孔的铁片或硬币做一个毽子。
b、用自己做好的毽子在班内举行踢毽子比赛,并想一想毽子的好踢不好踢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出课堂,继续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记忆,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在妈妈的节日或生日里向妈妈表达爱的场面,以及学习亲手制作送给妈妈的节日或生日礼物。
2、进一步练习记忆画的构思、构图步骤,灵活运用造型手法来表现人物及其活动情节。
3、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妈妈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呵护关爱,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渗透母慈子孝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愿望,并敢于在一幅画中使用多种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进行认真加忆,对形象素材予以合理组织,提高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彩笔、绘画纸、蜡笔、油画棒、胶水、剪刀、彩纸、彩色厚卡纸、刮画纸、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彩笔、绘画纸、胶水、剪刀、彩纸、彩色厚卡纸、刮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集体交流: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及妈妈的生日)
小组讨论:在妈妈的节日里,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可以为妈妈送上一份怎样的祝福)?
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小组创设的情景表现出来,同学们进行讨论评述。
三、随堂欣赏
1、浏览一组场景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和构思。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欣赏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体会其画面的构成与主题的表达。
四、绘画制作
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为妈妈做的一件事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注意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
1、在表现“妈妈,我爱你”这个主题时,可先让学生将“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给妈妈的礼物”放在画面的显著位置上,可以用绘画或拼贴加添画的方式来表现。为学生提供一些家具、家用电器等一般家庭常见物的图片资料,提示注意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彩搭配。
2、向学生展示一幅表现妈妈的画,展现这幅画是怎样“变”成一张贺卡的。可以将绘画内容内折,让绘画纸的反面成为贺卡的封面,然后添写上送给妈妈的话,写上名字。
五、完成作业
1、根据记忆画出给妈妈的惊喜。
2、独立或合作完成送给妈妈的手工礼物,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展评
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经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七、课堂小结
妈妈是无私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妈妈。课后每个同学为妈妈送上一句温馨的话。提醒学生收拾整理桌面,打扫教室卫生。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同桌对读生字词。
⑵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⑴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⑵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⑴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⑵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⑶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⑴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⑵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⑶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