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 新华0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好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2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 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三读课文,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课前花絮

写古诗,品韵味,师生共欣赏。

二、先学:

1、读课文,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3、粗读课文,使用已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

4、在分析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

四、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zhǎo嶙xún丘hè

lu空qiáng薇xuān榭

2、解词: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本文作者原名字,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4、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2)、落叶树常青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学习本课,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课前花絮

讲故事,谈感受,师生共赏。

二、先学:

1、这是一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别的&39;表达方式,试从文中找出使用别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分析其效果。

2、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四、当堂训练:

1、读课文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五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⑵第五段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⑶第五段把苏州园林的树木与,突出说明了

⑷第五段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句是说明;第句是描写;第句是议论;

五、课堂练笔

观察一处园林的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结构,把它写下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由学生介绍诺贝尔导入,也可由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导入,或者由复习消息的一般知识导入。

2.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颁(bān)发:发布或授予奖状、勋章等。

遗嘱(zhǔ):指人在生前或临终时嘱咐处理死后各事的话或字据。卓(zhuó)有成就:有很突出的成就。卓,高超。

颇(pō):相当地,很。“颇”还有“偏”“不正”的意思,如“偏颇”等。建树:建立的功绩,取得的成就。注意不要写成“建数”。

仲(zhòng)裁: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方居中调解,作出裁决。法律上特指发生纠纷者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关的第三方审理,由其作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以解决纠纷。

拨款(kuǎn):拨给钱款。注意不要写成“拔款”。巨额(é):巨大的数额。

利息:因存款等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遗—遣渗—掺即—既裁—栽—载

贡献—奉献成就—成绩评定—评议—评论

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教师采用播音的形式范读这则消息,学生听读,也可以指导学生范读。

听读之前,教师提出正音要求:注意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是自己拿不准的,边听边标好拼音,或者圈画出来请教老师和同学。提出阅读任务: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消息的知识,找出本则消息的要素和结构中的“背景”部分。

(2)初步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师生共同明确阅读任务,特别是要明确第4段是背景部分。

(3)进一步理解。让学生结合批注简要概括:消息的电头、 导语、主体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教师点拨:电头交代了新闻发稿的单位、地点、时间; 导语部分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主体部分叙述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背景。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是从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受众的关注程度来考虑的。

4.重点研读,深入思考。

(1)让学生思考:主体部分已经把消息的主要内容概括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这一段可否删去?

教师点拨:文章的第4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暗含评奖客观公正的意思,也说明奖金确实是发给了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2)让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诺贝尔的资料与这则消息结合起来阅读,说一说诺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5.比较辨析,体会语言。

设问:本文怎样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学生在文中勾画出具体词句,自行批注,之后四人一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就以下内容作随机指导。

第一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明确:“首次”说明了这是第一次颁奖,如果去掉,体现不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句: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明确:“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同时,运用数字也准确说明了不同国家颁奖机构的数量。

第三句: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成就。

明确:评价贝林的研究成果是“卓有成就”,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是“颇有建树”,语言极有分寸,准确平实。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从报纸或互联网上选择一则有一定篇幅的消息,标示出其结构的各部分,看看它是不是使用了“倒金字塔结构”。

(2)如果这则消息使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想一想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想一想能否用倒金字塔结构来改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5

一、艺海拾贝

1、从原名、评价、主要著作、我们已学过的作品四个方面回顾鲁迅。

2、从写作目的、命名之意、文体三个方面介绍《朝花夕拾》:

二、初读标疑

温馨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小试牛刀:(这些字音、词义是老师希望你掌握的)

1、注音:

烂熳()绯()红匿()名诘()责

不逊()驿()站畸()形杳()无消息

解剖()瞥()见深恶()痛绝

2、解词:

①标致:②模糊

③落第:④不逊:

⑤匿名:⑥诘责:

⑦凄然:

⑧油光可鉴:

⑨抑扬顿挫:

⑩杳无消息:

火眼金睛:(你还有读不准音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吗?查查字典吧!)

二、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填写下表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别忘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地点(注明起止段)简要概括事件

我的发现: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来记叙的。

三、细读探究

1、哪几件事在写藤野先生?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你能看出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哪几件事没写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有关吗?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

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an)龙鎏(liú)金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⑦烟雾(缭)绕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板书设计:

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7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地理特征不太了解,或者没有直观的印象。他们大多生活在平原和极其低矮的丘陵,对山脉、高原和海拔高差,没有切实体验。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

2、学生受困于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思维定势,他们可能会把落脚点放在抒情上,而不是放在景物本身(文本本身),比如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等等空泛的情感上。这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词语,分析表现技法,把握好景物特点,进而整体领略到景物的诗意美。

3、学生可能会缺乏上述理性分析的能力,对“四美”的感受不深刻。这时要适当使用配乐朗读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感性手段弥补理性分析的不足。

4、学生可能整体把握能力不足,感受支离破碎,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有效整合阅读感受。这时要注意发挥集体阅读的优势,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在师生切磋中,形成班级共同的体验成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

2、品味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郦道元笔下《三峡》的文笔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四种诗意美。

教学方法

作为常态的精读课,本文至少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基础性目标,老师收集分析学情;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完成鉴赏性目标。具体方法:

一是“以学为主”,以“学的活动”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流程。主要方法是创设情境、变换角色、激发想象力、模拟体验。二是品析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方法是“以读为线”,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的品读是主要读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说课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老师期待同学们能把握好两方面:一是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二是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

从学习方法上来看,一是发挥想象,“神游”三峡。变换一下角色,把自己当做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音乐家,这样就能比较轻松的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了。二是朗读和品读。个人读、集体读、听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品味重点语句默默的用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来读去,就能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了。

二、预习检测

1、请四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停顿。

3、自由读,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4、语文常识填空

郦道元是(时期)家,他撰写了《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和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整体把握

齐读课文,圈词,分别概括四段主要内容。

助读问题: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为主?--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为主?--水。

3、第三段是哪两个季节的景色?--春冬之时。

4、第四段是哪两种天气状况下的景色?--晴初霜旦。

四、局部品析

活动情境设计:

下面,我们变换一下角色,让我们化身为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吧。

请大家注意:我们虽然不是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但是,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吧?一种平常的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会变得美丽而神奇,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绘三峡美、吟诵三峡美、拍摄三峡美、谱写三峡美。一定要结合课文的语句,用“心”感受哦。让我们开始吧!

首先,让我们当一回小画家,描绘第一段的三峡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一段。

让我们先来选择一下画布吧?国画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种大的叫做“长卷”有一种小的叫“小品”如果请你选择一种画布描绘第一段,你选哪一种?为什么?

(选择“长卷”:引导学生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小结: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

(选择“小品”:引导学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学生不选“小品”,老师来选,请学生用语言描绘这种情景。可以提问:是不是应该重点描绘阳光灿烂或皓月当空呢?应该重点突出什么景物?然后点拨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三峡的“山高峡窄”)

总结: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观勾勒,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画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出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雄壮美。仿佛一幅雄伟壮丽的长卷。

下面,让我们当一回小诗人,吟诵第二段的三峡美。

诗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们的感情真的就像长江大河一样,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诗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峡的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二段。

李白的个性很像三峡的水,李白还写过一首描写三峡的诗歌,也和第二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提问:“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印证了第二段的哪些语句?

明确:“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提问:这句话是不是说:要急速传达皇帝的旨意,所以划船划得快呢?

明确:不是,是写江水流速急。这也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总结:更重要的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样,写出了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郦道元不是诗人胜似诗人,你听他吟诵的三峡水,自由不羁,万古奔流,充满了奔放美,也充分表达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你能读出来吗?

齐读第二段。

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摄像师,拍摄第三段的三峡美。

先介绍一下拍摄的术语:“推拉摇移”,也就是镜头推近、镜头拉远、镜头摇上、镜头摇下、镜头平移。

大家读镜头里看到的景色,老师来操作摄像机。

镜头推近,然后镜头摇下,看到什么?“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啊。

镜头摇上,看到什么?“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镜头摇下,看到什么?“飞漱其间”。“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镜头摇上,然后镜头拉远,看到什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总结:“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你看,春冬季的三峡就不像前面那样雄壮奔放了,而是“清荣峻茂”,呈现出一派清悠美。“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齐读第三段。

最后,让我们当一回小作曲家,谱写第四段的三峡美。

来听听晴初霜旦的秋季,三峡里传来什么声音吧!

齐读第四段。

如果你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乐,你想采用怎样风格的音乐?(ROP肯定不行,)结合课文的情境描写,谈谈你配乐的理由。

(学生自由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谈理由。)

小结:作者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季的三峡,表现出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那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秋季的三峡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凄婉美。那“泪沾裳”的渔歌中不也暗含郦道元打鱼人的同情吗?

齐读第四段。

五、整体归纳

学完本文,你会发现《三峡》实际上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态的“诗意美”,选文共描写四组景物群落,对应编者分的四个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为,全景式展现三峡的“雄壮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为主,展现三峡的“奔放美”;第三段侧重描写春冬季节特征,展现三峡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写三峡特定天气状况“晴初霜旦”,展现三峡的“凄婉美”。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集“四美”于一身,给人以“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奇境迭出”的审美感受,令人在惊叹之余,产生“山水如人”的错觉:“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

郦道元的文笔不也像三峡那样美吗?不也像三峡美得多姿多彩吗?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郦道元那颗隐藏着中国山水文化奥秘的“好奇”的心灵。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那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神游其中,乐以忘忧。

美丽的景色,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要向郦道元学习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四字骈句

↗山水相映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晨昏变化自豪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9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视频展示为主,使学生得到很多感性认识,尽可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条件。

教学中师生互动性比较好,学生勤于思考、积极讨论分析、主动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复习上节教学内容,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固体压力有一定的作用效果,液体也有重力,也应对杯底有压力,那么怎样更明显的观察到它的作用效果—压强,合理过度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教学过程中,整体思路清晰,语言比较准确,使学生分析、判断有明确地方向。强调深度概念应为到自由液面的竖直高度,深度不是高度。

注重讲练结合,让学生对知识及时吸收、内化。

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内容多,过度快,应再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在讲解P=ρgh时,讲解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时没有强调同一深度压强相等。

3、有个习题难度偏大,学生讨论、回答、修订时间较长。

4、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授课中不能采取分组探究实验的方法展开教学。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0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无餍醒豁消翳厚毳长绒溟濛飒飒蜿蜒

(七)分组讨论:

1.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开场白: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5、6。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睡意唤醒东方光明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探究讨论:

饱饫无餍

醒豁消翳

厚毳溟濛

飒飒蜿蜒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 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 导语之后,对 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 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__”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 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 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____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 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 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经常听到有同学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同样能体会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2、学生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二、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②描写背影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第二、车站买橘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

三、.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想背影)

这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四、小结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父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亲,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汹涌的大海,具有宽阔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涌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十一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点题家境:祸不单行

父子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父亲疼爱儿子

情深(细致刻划)买橘子:周到入微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思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3

【单元主题】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

【课标要求】

1、能够了解“记”“铭”“说”等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通过夹叙夹议、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等方式,学会说点道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等。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一步训练具独立阅读、诵读古文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古文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独立阅读较为浅显的古文,能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古文中发掘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要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单元学习目标】

1、注重诵读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读准字音。

(2)节奏鲜明。

(3)读出一点语气。

2、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4

一、活动目的

能使学生引起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同题材不同观点的文章时,能继续提高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在相关的写作评价中,能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关于长城的录象、图片、文章。

三、活动时间安排

首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欣赏长城的录象,然后两课时用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研究,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写作评价。这些活动最好集中在一周内举行。

四、活动步骤

1、欣赏长城的图片。

2、欣赏长城的录象。

3、阅读关于长城的文章,讨论下列论题:

长城论坛

1、观看了那么多关于长城的录象,又阅读了《万里长城的构造》,请你评价一下长城在构造上的特点。

2、《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想到了哪些问题?

3、赵武灵王建筑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4、《长城万里行》与《我还没见过长城》的&39;作者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5、长城与都江堰能放在一起扯吗?你认为余秋雨的评价公正吗?

6、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

7、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长城的什么价值?

五、写作评价

以“长城”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论,字数不限,写一篇文章。

六、活动总结与成果展示

选出佳作,举行佳作欣赏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相关文章

    48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