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模板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里提供优秀的五年级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写五年级教案模板参考。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对联,就是写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对联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你对对联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么优美的对联,还认识了郑板桥这位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让我们最后读一读这意味深长的对联。
五、作业:搜集生活中的对联,大家交流一下。
相关资料
1.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右侧的称为上联,左侧的称为下联,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
2.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作用,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3.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对仗也称对偶。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4.郑板桥对联趣话
4.郑板桥上任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
这时,有个人低声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郑板桥笑道:“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
凿好窟窿之后,他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郑板桥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一直忙到大天亮。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青天大老爷。
5.郑板桥自画像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6.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7.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
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8.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9.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时,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的人家当教师。春天双方商定一年酬金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老先生便到县衙门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恐怕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如何?”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于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结了此案。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2
教材分析:
《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文章情真意切,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积累: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我的长生果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作心得——————————别出心裁、真情实感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3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
(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
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4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__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5
读懂课文内容,捉住描写母亲外貌、行动、语言的重点句、段,领会母亲的的慈祥与仁慈,感遭到“慈母情深”。
【讲授重点】
如何经过多种方法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情深”,进步阅读本领。
【课时摆设】
一课时。
【课前预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讲授过程】
一、朴实引入,感悟解题
同砚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节选自作家梁晓声小说中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
板书课题。
一、齐读课题。
二、读到“慈母”这个词语,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什么?(名言,画面,诗句等。)把这种感觉读进去。
导入新课古代描写爱情的诗句
一、播放孟郊的《游子吟》,提问:同砚们知道刚才播放的是哪一首诗吗?(学生答复,然后与学生一起朗读)
三、母爱是平常的,时刻在我们身边,母爱是巨大的,只需你怀着一颗戴德地心,肯定会发明这平常中的巨大会到这一点,再读课题。经典诗句
二、提问:诗歌中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对母爱的赞颂)
三、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父爱的巨大与无私,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梁晓声写的体现母爱的.文章――《慈母情深》(板书“一八__、慈母情深”)古代描写幸福的诗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描写慈母情深的诗句
一、让同砚们自在朗读课文,相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变,把文中不懂的词语和生字划出来。
二、小组举行交换,相互改正读音,以及讨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变。
三、辨别讲解三个生字,分外是“攥”字,运用行动去讲解,其次辨别举行组词。并对“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举行表明,并教会学生自学词语的意思。
四、从课题中你可以读出,作者笔下的“慈母情”是怎样的哪?(题眼:“深”)作者为何用深来表达慈母情?作家笔下的慈母情深在哪儿?古代描写美女的诗句古代描写女子的诗句
三、母爱是平常的,时刻在我们身边,母爱是巨大的,只需你怀着一颗戴德地心,肯定会发明这平常中的巨大会到这一点,再读课题。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6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计算机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an()
hào()fà()hai()
(2)辩字义:
牖:you窗户。窥:kui偷看。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找出课文里描写叶公处处喜欢龙的句子读一读,当真龙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4、指导背诵。
5、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喜爱。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2、学习文中的写法,用“总起一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寓言
2、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其他同学及时指正。
3、交流
三、细读课文。
1、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模仿说话,练习写法。
(1)小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也可以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可以用整齐的句式把这个意思说具体。
(2)激情说话: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人你的一些情况吗?学习、爱好、课余生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等等。想一想,准备说哪一点?→交流
(3)写话练习
(4)交流、点评
(5)师范说
4、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叶公好龙》
板书:真龙听说想说做
四、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听一则寓言,说寓意。《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限时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7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洁,使同学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同学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身的习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俺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身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身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身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身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一起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会义10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情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4.体会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孙悟空战胜天兵天将被封为“齐天大圣”的经历,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有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要先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的材料,视频材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主题曲、小黑板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歌曲,看着这精彩的画面,我们都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内容?我们都看过《西游记》是吗?它讲的是什么?都有哪些人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齐天大圣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的经过。(板书课题:齐天大圣)
2.《西游记》,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全书共一百回,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版本繁多。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打清文安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①生字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御、陛、(哪)、吒、擒、(挑)、霄、盔、遣、旨”,注意这些字的读音,特别是盔、挑、遣。
本课要求会写8个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结构,左右结构的要注意左右占位,上下结构的要求书定紧凑一些。
②词语
调派、擒拿、夸口、垂头丧气、气势汹汹、派遣、神通广大、蟠桃
5.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理清课文脉络。全班讨论,共同筛选出小标题。
参考小标题:(1)反下天庭,讨伐悟空
(2)打败巨灵神,大战哪吒
(3)玉帝害怕,封为“齐天大圣”
6.(1)说说下面哪些词用得好。
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黄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阵势。
这场恶战真是地动山遥。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打来密如雨点,打去疾似流星。两人在半空中混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2)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7.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打败哪吒三太子的?
8.小结,从孙悟空反下天庭,打败巨灵神、哪吒,最后逼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可以看出孙悟空具有怎样的一个性格特点?
9.课后作业:阅读《西游记》,搜集《西游记》中故事,特别是有关孙悟空的故事,准备召开《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计划:
齐天大圣
(1)反下天庭,讨伐悟空。
(2)打败巨灵神,大战哪吒。
(3)玉帝害怕,封为“齐天大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
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中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断。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本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孙悟空反下天庭,又打败了天兵天将,天庭震惊,玉帝无奈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节课。
2.明确教学目标。
(1)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悟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掌握读书的方法,特别是阅读名著的方法,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3.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词句?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地读出来。
4.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1)众猴向孙悟空报告,一开口就是:“祸事来了!祸事来了!……”(对话很传神,显出了焦急和害怕。)而孙悟空则回答说:“把我的披甲拿来!”(话语简短有力,毫无惧色,显得胸有成竹。)
(2)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黄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阵势。
(孙悟空镇定、从容应对,且威风凛凛,体现了孙悟空的特点。)
(3)巨灵神垂头丧气。
(读出巨灵神打了败仗情绪低落、懊丧的样子。)
(4)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打来密如雨点,打去疾似流星。
(两人交战的场面,说明两人交战非常激烈。)
(5)李天王大惊失色。
(哪吒被打败后,李天王没想到,非常害怕,以至于脸色都变了。)
5.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主要人物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构思很奇妙,生动展示了他们打斗的每个场面,展开你的想象,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展示这场打斗?
6.看《西游记》片断,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
7.概括读书的过程,总结读书的方法。
8.你知道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哪些知识?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你还想知道哪些?
板书计划:
齐天大圣
敢作敢为、勇敢、神通广大……
(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描写)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9
一、本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知道
2、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
4、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知道公倍数和公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5、让学生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形式,并能根据所给定的条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程度;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二、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从四个方面编排:
一、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第三单元“分数”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
三、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四、综合应用的内容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内容分散编排。
三、学生知识现状简析:
五年级男同学自控能力较差,比较好动,欠仔细认真,但他们思维活跃。不足的是两极分化较严重,尤其是计算基础较差,熟练程度不够。很多同学缺少自觉性,基础很差,成绩很不理想。
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加强教研活动,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与邻近学校同年级数学教师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660或者,90×x+75×x=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4x=660或者(90+x)×4=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11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1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0.7×425×7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把握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的特征。
3.理解用科学数据进行不叫说明增强准确性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在接受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删选、整理文中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文,体会文章的知识介绍始终笼罩在诗情画意之中这一写作特色,进一步理解小品文的
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同学们,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背后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1.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床说和科学知识)
2.积累词汇
织杼(zhù)织紝(rèn)星宿(xiù)三垣(yuán)祭祀(sì)消遣(qiǎn)荆楚(jīng)劳逸(yì)纤云(xiān)迢迢(tiáo)
3.文章结构
第1~7段:神话传说
第8~12段:科学知识
三、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
1.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
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师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牛郎是个家境很贫寒的放牛郎,妻子本是天上的仙女,后来因羡慕人间生活而私自下凡嫁给了牛郎。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派天兵将织女捉拿回天上,牛郎知道后连忙去追。正当快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突然拿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牛郎和织女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这条天河就是天上的银河。就这样夫妻俩被银河所隔,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平时不能相会,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跨过鹊桥相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四、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牛郎星(牵牛星):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它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公里。
织女星: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直径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它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公里。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提示: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样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即使牛郎想打一个电报给织女,得等32光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就算没有银河阻隔,牛郎织女要想见上一面,也只能是在梦中了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提示:列数字,作比较。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作比较。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筛选主要信息,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五、总结全文: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找出答案
提示:“童话和神仙……最后”重点指出,一方面要欣赏童话,一方面要提倡科学,二者并不相悖,而是和谐一致的。(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讨论,明确: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注重文学性。
六、拓展练习:
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温州版拓展训练。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13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21303539240121560187285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
2、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和文本对话,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欣赏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批读,感受文章的童真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想象品读法批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新课
师: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
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带着问题,自己大声读课文,看看答案是否找到。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知情况,并相互评价。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仿照旁批,联系生活实际,批注自己的感受。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边读边想象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
三、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小黑板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鬼精灵
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
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
a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b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繁星满天的景象?(1-4自然段)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月明星稀的景象?(5-11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课文主要为我们描述了哪些画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繁星满天、月明星稀
2、孩子们,你喜欢哪一幅画面,你就细细地读,细细地咀嚼:要求是:
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繁星满天”“月明星稀”景象的感受。再一次有目的地作旁批。
3、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
4、学生汇报交流
(1)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2)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3)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4)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1)学生自读课文。
(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5、孩子们,你们眼前那宝石般的星星消失了,你们想想他们到那里去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请你想象星星们会怎么样?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繁星满天和月明星稀的景象,刻画了一群孩子天真童稚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
六、板书设计
天上的星星
繁星满天
月明星稀
五年级教案模板篇15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