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教案 >

《长城和运河》教案

| HT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和运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和运河》教案 1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长城和运河》教案 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预习的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二、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三、小组展示:

1、教师评价各组6号听写生词情况。

2、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觉着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怎么样,从课文中哪里看出?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谈一谈你们的认识和感悟。

一组同学感情朗读1自然段,谈对万里长城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二组同学感情朗读2自然段,谈对京杭大运河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3、这是课文中介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谁能结合你课下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了解。

三组同学介绍的万里长城。

四组同学介绍京杭大运河。

4、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工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自豪啊!谁能通过朗读把你的自豪感表达出来?

五组同学感情朗读。

六组同学比赛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如果能够感情背诵就更好了。

七组感情背诵。

八组展示第一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九组展示第二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十组展示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图片,写的一段话。

十一组展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十二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课前板书,展示时自己读后再组织大家读)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两项伟大的工程——长城与运河。其实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真是举不胜举。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的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自豪的背诵一下这首诗。下课!

《长城和运河》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

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结合上下文或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

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3)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及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

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

12、齐读。

四、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

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4、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6、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

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

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

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 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长城和运河》教案 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

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曲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动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和运河》教案 5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学习难点:

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五)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长城和运河》教案 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

板书:长城和运河

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初读指导

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正确朗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出奇景呢?

讲读:比较: A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看见一个奇异的景象。

你觉得长城怎样?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讲读: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 )比作( ),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之处,你能说说吗?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长城和运河》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11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并记忆“壮创华京堂”5个汉字。积累词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

2、通过阅读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壮观,感受她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歌。

2、能在熟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并通过适当的资料补充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感受她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驾驶(注音)指名拼读,齐读词语。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形声字。

2、师:今天,就要由我这个临时机长驾驶着飞机带你们飞上祖国的蓝天,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我带着你们先去了哪里,后来又去了哪里?(师读课文)

3、指名学生交流。出示图片(长城、运河)

出示词语: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谁来读好它们的名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位列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大家都很熟悉;运河不同于黄河,它是由人开凿、挖掘出来的,是一条人工河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就让我们亲自驾驶飞机飞上蓝天,去领略长城和运河的独特风光吧!

2、字词重点反馈:一副曲折蜿蜒嘉峪关中华民族创造丝带首都北京

(1)开火车抽读,注意读音

(2)齐读词语

3、将生字送回课文,分男女生再读课文。

4、现在,老师想看看小朋友默读课文的本领怎么样?(不动唇,不出声)边默读,边想想,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表现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是哪个词语呀?(你们真了不起,都能边默读边思考了)

2、指名交流出示:壮丽。(学习生字“壮”,板书)。——

3、壮丽就是壮观、美丽的,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1)自读

(2)指名读,评价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这么壮观的美景,我们可得好好欣赏一番,你们轻声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长城和运河的特点,用直线划一划。

(1)自读,直划

(2)同桌交流,互相补充。00

(3)集体交流,出示: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借助图片读好词句

(1)图1:你们看,这就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她跟山脉一样,连绵起伏:同飞腾的巨龙一样,曲折蜿蜒;指名读句: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齐读。

(2)图2:她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那里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雄关”,总长6700公里。长城气势之壮丽,跨度之长,难怪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指名读: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3)图3:谁已经能借助图片读好这几句话:(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学习“丝”,板书,注意笔画。

师补充:读得真好。是呀!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读出长城与运河的壮丽景象。师生配合读文。

(去掉相同的两句)

师过渡: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赞叹: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长城,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的运河真不愧为——板书:人间奇迹

2、通过补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

听一听,老师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间奇迹的。要仔细听。

长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她长达6700公里,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她规模浩大、气势壮丽、历史悠久,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她传递了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也是世界建筑奇迹。

她们的建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3、现在你们对长城和运河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吧!让我们来放松一下,来个脑力风暴吧!

要求:把相关的内容连一连

长城运河

2000多年历史

6700公里

1794千米

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丝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山海关——嘉峪关

北京——杭州

军事工程交通工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课外。

1、现在让我们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再一次从高空欣赏祖国这壮丽的景象吧!

2、师: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财富,在啧啧称赞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让古老的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

《长城和运河》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 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 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填空内容: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 。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 。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 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 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 (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 学习生字:谱、创、华。

(4) 自由练读。

(5) 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想象说话: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 ,它像 ,又看到了 ,它像 。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长城和运河》教案 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媒体:长城、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师简介,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城运河。

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赞美长城运河的诗歌。出示课题:长城和运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边听边想: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分别向我们赞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5、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驾驶、壮丽、创造、中华民族”。

(1)字音重点:“壮、创”,读准翘舌音、三拼音。

(2)字形重点“壮”:出示形近字“状”进行比较区别。

(3)词义重点:壮丽(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学习中进一步理解。)

2、再读第一节,想一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什么?用曲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3、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1)做动作表演理解“穿行”。

(2)出示句式: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3)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长城比作巨龙?(板书:像巨龙)

(4)再看媒体,感受“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形似,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长城更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5)出示填空: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真是一幅壮丽的景象。(再次理解“壮丽”)

(6)指导朗读:“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语音前重后轻,语速前快后慢,读出自豪的感情。)

4、同桌共读第一小节。

5、男女生比赛读,挑战读。

6、师引读:万里长城万里长,它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穿行在祖国大地上。她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板书:不朽)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二)学习第二节

过渡: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运河又谱写了怎样的诗篇呢?

自由读第二节,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丝带、首都、北京、天堂

指名读词语。

(2)出示实物“丝带”,感受银光闪闪。

2、比一比,第二节和第一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出示填空:京杭大运河像飘落在大地。

(2)看图体会“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板书:像丝带

(3)师补充:运河就像我们的母亲,在她的哺育下两岸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带着对运河的感激之情读课文的第二节。

3、小组比赛读第二节。

4、找好朋友读。

5、师引读:京杭大运河就像母亲,关怀着天下百姓,浇灌着万亩良田。她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板书:动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四、小结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词语:驾驶、壮丽、中华民族、首都、北京、天堂

2、写字指导“壮”。(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3、小结:长城、大运河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们一刚一柔,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作业

(一)拓展

长城、大运河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也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出示媒体:人间奇迹)

(二)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到课外了解一下。

附板书

长城和运河

不朽动人

像巨龙像丝带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9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会在田字格里写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熟读这首诗歌。

3、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特点,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知道万里长城和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长城和运河》教案 10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能参照课文中的图画,运用课后练习4提供的词语写话。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背诵训练中,抓住关键词语了解景物特征,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能参照课文中的图画,根据提供的词语进行写话练习。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练习4。

二、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同学们,通过二年级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三个伟大的工程:故宫、长城、大运河。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课就是《长城和运河》,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城或运河的情况呢?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

让我们一起跟着文中的“我”先去看看长城吧!(出示图片)

谁来结合课文讲讲你对长城的印象。

“蜿蜒”和“曲折”有什么区别?

2、指导学生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眼前。”

(注意要突出景象的奇异)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里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你觉得长城怎样?(奇异、了不起、罕见……)

5、引读“东起山海关……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为什么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名读最后两行,这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7、指导朗读。(一开始是惊喜,接着是赞美,最后是敬佩和自豪)

(1)、自由读。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评议。

(3)、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二、教具准备: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谁来说说这又是一番怎样的奇异景象?

3、观察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音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 )比成( ),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之处,你能说说吗?

4、引读“北起首都北京……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这些“奇迹”是谁创造的呢?

5、指导朗读。

谁来说说这一部分和前一部分的区别?

同座位互读,互相纠正。

指名读,评议。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搭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搭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张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ɡ( ) 曲qū( ) 折shé( )

hánɡ( ) qǔ( ) zhé( )

zhē( )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人民的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创造

(五)我的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案 1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她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现代诗歌。

2、初读感知,自主设疑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引导学生质疑。

3、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如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和运河。

4、正确读文,学会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②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给生字打上重点号。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

(4)全班交流检查,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给生字扩词;

(5)指导学生书写

①教师重点指导部分生字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蜒”、“篇”、 “谱”的字形;

②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5、熟读诗歌,了解长城和运河。

(1)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情况。(指名读或小组读)

(2)集体交流问题: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片段练习《长城》,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3、拓展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过程:

1、温故导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熟了诗歌,了解了诗歌大意。回忆一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

3、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会向别人介绍长城和运河,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2)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

4、自主探究,自读解疑

学生围绕问题边看图边读诗歌,不懂的地方打上“?”。

5、学习第1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观察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6、学习第2节

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引读)(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8、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9、学习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0、质疑、解疑。

11、课堂小结。

12、完成课堂训练题。

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长城和运河》教案 1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其修建历史、地理位置、功能作用等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观看相关图片及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城和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文化遗产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长城和运河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长城和运河所体现的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长城和运河的纪录片片段,引发学生对两大工程的兴趣和思考,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长城部分:

展示长城的地图,讲解长城的起止点、主要构造和分段特征。

讲述长城修建的历史背景、军事防御功能以及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分析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运河部分:

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包括线路走向、长度、重要节点城市等信息。

解释运河在古代交通、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京杭大运河作为活态遗产的独特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延续。

三、课堂活动: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研究长城和运河,制作PPT或手抄报,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分享交流。

四、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长城和运河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物质工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些古老而辉煌的工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这种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长城/运河”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这两项伟大工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在下一次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5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