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学生心得 > 考试心得 >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体会

| 冰纯21147

历史课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一个系统。要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体会1

为了提升我校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受学校委派3月9日我们一行十人于3月9赴兰州参与了2014全省高考研讨会。来自宁夏一中和兰州一中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高质量报告。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从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高考试题分析评价、高考阅卷评分和2014年高考第二轮课堂教学复习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高考要求和发展趋势与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寻求促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有效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9号上午是由宁夏一中的高英姿老师做了《2014年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谈》这个报告从命题的角度来探讨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考查的内容上,强调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点对点的直接的联系;考查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课程观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观背景下,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必然,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将以往考查知识为重点扭转到对考生历知识的迁移转化。

教学、备考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义的专题。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堆砌,在教材外,无节制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于是出现多种教材同时用,新老教材结合上等情形。“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质是把握历史学科的功能,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设计有效的专题。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结合时下中国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知识加以阐释,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卷37题以“民本”与“民主”为切点,探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希望引导大家形成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时事热点,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考察当下发展问题,是备考中专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互动探究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常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用结论解释结论,用概念阐释概念,以致学生知识固化,不善迁移。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结论活化理解,灵活运用。

2、每堂课每个专题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思想,用思想(观念)引领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最后能用这种思想(观念)解决问题。

3、题海式的训练应该被摈弃,指导学生写论文等形式可以尝试。一方面命题人一直没有放弃以小论文形式入题考查(新课标卷评价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另一方面写论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优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因为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找材料、论证、写成文字报告并相互协作等。

4、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已成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观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运用。例如,一线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中国外交史的过程中,一边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已经被弃置的理念讲近代史,一边又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的理念贴标签,二者相互纠缠,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是发掘高考题的引导功能,将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高考题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专题。

三、培养考试能力,在教学备考中渗透学科技能培养。

下午由兰州一中的张艳老师做《由高考评分细则看应对策略》

一、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与标准答案一致。每道题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整分原则:只给整数分数。

二、阅卷评分的基本要求

1、多评制

2、误差控制

3、回评制

结论:相对稳定、公正、公平原则下的高校选拔人才

学生存在问题:基础不牢,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准,能力欠缺 (1)、对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领会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结果在谈关中周边地区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3)、表达能力差;非术语较多。民贵君轻被表达为“民为大,君为小”,“民比君大”,“民权大于君权”。

(4)、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差,答题没有层次,有的跳跃性大,条理不清 (5)、思维不活,不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政、经、思文、对外)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选拔、学生

2、教学中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3、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综合素质

分析、掌握主干知识中的可考点;结合主干知识,分析相关热点问题。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需把握以下几个结构:

1、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

2、把握基本历史概念;

3、明确章节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热点历史问题;

5、解析近年经典高考试题。

会议展示了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究和备考的成就,体现了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发展的特色,发挥了教研的引领作用,必将促进校际交流与校本教研。我会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体会2

——薛宝宝 为了帮助高三一线教师提高今年高考复习教学的质量,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校领导的安排带领下,于2017年10月21——22日,我们在西安邮电大学参加了“2018年高考备考研讨会”。

作为榆林市第三中学历史组的教师代表,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河北衡水市骨干教师杨晓辉老师和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名师史小军老师有关高考展望与复习的精彩讲座,感觉获益颇丰。现将收获概括如下:

一、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熟悉考纲调整变化,明确基础考点。 《考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框架和依据,是高考的复习方向和指导。北京专家在讲座中以《考纲》为基点,结合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指出 2017年高频考点的分布状况、热点范围、特点、作用、意义及复习方法,这些无疑为我们高考历史的复习指明了方向和范围,明确了复习的重点。

二、依据高考备考现状,提出自己的备考反思。 针对以往在高考备考中存在的惯性现象,如:“大谈历史核心素养”;“大谈技巧能力”;“大谈科学训练,痛批题海战术”;“大谈授人以渔,痛批授人以鱼”和“大谈素质教育,痛批应试教育”六个方面,河北衡水市骨干教师杨晓辉老师抛砖引玉,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得到了在座各位老师的高度认可,这将对我的复习备考工作起到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以自身备考经验,制定复习策略。

河北衡水市骨干教师杨晓辉老师关于如何搞好一轮复习,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包括做好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完善知识体系;如何处理好讲课与训练关系;如何处理好批改与讲题、改错与反馈的关系;处理好进度与效果的关系;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几大难点;强化时间观念,抓好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经常性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教和分层培养计划八个方面,这些对于我在复习备考工作中将受益匪浅。

四、依据2010——2017年文综I卷和II卷得分情况统计,研究高考试题。 陕师大附中史小军老师通过对高考试题构成的三大要素:立意、情境和设问,进行概念分析。同时,还提到选择题编制的六大原则:选择题的客观性要求取舍的答案应是没有争议的,其正误界定应该是明确的,而非模棱两可的;题干只能提出一个问题,即只能有一个中心或重心,并且务必在题干中把问题交待清楚,解答的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因为复杂的问题结构或不必要的背景知识,妨碍考生显示其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错误选择有较强的干扰性,使每个选项看起来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所有选项的长度都大致相等,在文法上与题干保持一致并且没有文法错误,对不知道正确答案的考生具有相同的迷惑性等原则进行分析,列举相应的高考选择题进行研究,对提高选择题的备考非常有效,能科学的提高做选择题的准确率。

此外,史小军老师并根据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评分细则,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得出以下结论:

(一)解答试题要尽量避免在答题形式方面高频出现的偏差;

(二)解答试题要尽量准确而简练地运用重要的概念术语;

(三)一些问题在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着手加以解决;

(四)选修部分优先选修一教材的复习,兼顾选修四或选修三的复习;

(五)克服选做题在操作形式上发生的偏差或者失误,避免由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失分,高考试卷上明确标

注;

(六)复习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全面落实,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基于评分细则基础上的备考。

五、分析考试规律,增强复习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两位老师都从典型试题研判考试规律,总结近年来全国新课程卷的题型与考点,得出近年来全国新课程卷的思考结论:

结论之一:新课程试题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式史观为命题范式,以文字、数据、图形等各种形式的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考查历史学科的各种思维能力。

结论之二:总结新课程高考历史必修教材高频考点,高频考点有的反复出现,有的轮换呈现;有的仅出选择题,有的常出主观题。加强高频考点的广角度、全方位复习与训练,十分必要。

结论之三:新课程试题选择题12题48分,必修1(政治)、必修2(经济)、必修3(文化)选择题的比例分配随着必做主观题类属的变化而改变。

结论之四:新课程试题必做主观题重视综合考查与运用,注意平衡各种关系,如古代近现代史的比例分配、中外历史的比例分配、政治经济文化的比例分配、知识与能力的比例分配等,所以要注意对第41题有时间或空间大跨度问题的设置方式和解题规律的研究,加强对第42题开放式问答题新题型的训练与解题规律的探索。

结论之五:新课程试题选做主观题每题设置两问,共15分,试题材料绝大部分不是选修教材内容,有的甚至利用必修教材知识为背景材料,建立关联,借船下海,还有的游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外,更多的是关注学习方法的考查,所以要注意选修与必修课程内容的整合、探索共性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

结论之六:全国新课程卷设问指向归类(以2016年全国卷为例),试题设问往往是根据材料或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查多种学科能力,包括:(1)概括特征(观点、内容、变化)类,(2)分析历史原因(历史背景)类,(3)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鉴别类,(4)评价(说明)历史事件(现象)的历史影响(作用、意义)类,(5)适度发挥、各抒己见,开放试题类。

六、夯实基础知识重综合,强化一轮二轮复习,科学安排高考复习。 特别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以此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想,通过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明确备考方向,明确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对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作为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思想,以历史线索(特征);主题探究: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历程、器物与社会面貌的变迁和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学习等作为微型专题予以总结,达到提高复习效果,提高成绩的终极目标。

七 、研究文科综合试题(历史)发展趋势,把握高考方向,做好复习计划。 对试题的编制和选用,要求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强调试题专题化和综合性,对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认识以及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为重要的是调整复习的方式方法,加强训练的针对性。

总之,此次高考备考研讨会展示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究和备考的成就,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发展的特色,内容是充实的,时间是紧迫的,对我的高考复习指导意义是巨大的,其精神和方法必将融入到我具体的高考复习中,期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本次高考研讨会发挥了教研的引领作用必将促进校际交流与校本教研,我会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体会3

2013年4月27—28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庆市历史中考研讨会,能有机会外出学习、取经,很不容易。因而我也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认真聆听、深刻反思。与会的两天中听了两位教学一线优秀教师代表的复习设计课和10位县市教学骨干的专题讲座,感到收获非常大,他们钻研业务知识的那种敬业精神、丰富的历史知识内涵,都值得我认真去学习。历史中考怎样复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考出理想的成绩?这恐怕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现阶段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抓重点,讲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复习的切入点,改传统的三轮(或四轮)复习法为两轮复习法。

1.快捷定位找考点。

中考命题的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基本史实的再现和主干知识的考察仍然是重点,所以,针对开卷考试特点,平时多做定位训练,即根据教材目录和框架知识,精确定位考点、快速查找课本中相应内容。夯实基础,掌握和记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会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加快做题的速度。从操作步骤上说,先要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教材的内容。具体说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上册是中国近代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内容,下册是现代史,即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内容,还包括世界古代史;九年级是世界史内容,其中上册是近代史,即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下册是现代史,即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内容,力求做到熟练化、自动化。再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将每一课的考点知识记在目录栏上,立即定位。最后是要对照能级要求逐个考点落实定位。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各考点构成了学科考试的基础,各能级要求则界定了复习的深度。考纲将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三大能级层次:识记、理解和应用。这也是中考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这样按照考纲对各考点的要求,对照教材相应内容,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础知识与专题复习同步完成,融会贯通再提高。 综合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而是要把已掌握的扎实的知识点串起来,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个问题、某一段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价,形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就依据《考试说明》,将基础知识和专题的复习同步完成,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复习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上可以复习到大化改新,下可以复习到甲午中日战争,左可以复习中国的戊戌变法,右可以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就完成了有关改革的大专题的复习,比较系统,学生容易掌握。特别是后期复习,利用每天“小卷子”考试的手段,精心设计不同的试卷加以训练和考查,注重“课课过关,强化选择题训练”,及时反馈,极具成效,使得全体学生都有了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专题复习是综合巩固贯通历史知识的重要一步。一般来讲,大专题注重纵横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纲去认识历史的基本联系。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技术层面的洋务运动、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层面的新文化运动等。横向联系,指同一时期内的同类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反映。如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为摆脱困境,美国是通过罗斯福新政,消除了危机,恢复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小专题则注重分析比较。如:复习到资产阶级革命可从英国联系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纵横联系和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感悟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准确解题 ,精编资料讲方法。

毕业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而历史学科的课时又少,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不可能有大量做题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研究考纲,紧扣课本知识,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的专项指导。如面对材料分析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然后准确定位这段材料属于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或什么人物,再把它放在具体的时间和事件中去审视去分析,让材料与事件、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材料阅读题就迎刃而解了。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而考查的方式则会是“根据材料,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和“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三种形式。那对于这三种题目的回答,可以这样指导学生: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三、注重细节,认真仔细提高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一些细节的关注与否,会成为得失分的外在因素。首先要善于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要求学生记住“三要”:一要点要序号化;二答案要顺序化;三内容要重点化;根据分值巧妙分解题目,一般来讲,答题针对性很强。在一张试卷中,各题的分数分配不同,所以在回答各题时所用时间及答案多少应与分数相对应。也就是说,所占分数比例小,花费的时间要少些,答案也可以简略些,所占分数比例大,那么,这道题就应多花些时间,答案就应详细些,充实些。例如有的题目是3分,实际上刚好有3个得分点。

其次是把握好时间,政史合卷要求在两个小时内要完成两份试卷,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这样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历史试卷一般控制在五十分钟左右。从教法上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题量可略大些,如出十二道选择题(中考是十题),四道综合题(中考是三道题),这样中考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时间紧张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再次是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由于是电脑阅卷,要向学生强调卷面书写要认真,力求程序得分。

最后,不滥用资料。最好的资料就是课本,资料应是线索、脉络式的,不应过多、过杂,重复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总之,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我将借鉴优秀同仁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让班上每个人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顺利完成初中阶段毕业考试。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体会4

历史是门严肃的学问,严肃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兴趣,从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别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自己“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我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自己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自己的才能来使自己强大;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惯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现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现在会怎样?”比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么样?”也许,没有鸦片战争,我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可同样,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民主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不断发现自己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战争假设,现在想来,问题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考虑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法按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惯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起来就有意无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体会5

一、知识系统化

历史课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一个系统。要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具体来说,学完每一节要知道其中有几个子目,每一子目讲了哪些大的的问题,对每一子目以目的、背景、原因、内容、过程、概况、结果、影响等提示性词语概括出其结构。学完一章时要回忆本章有几节,每一节有几个子目,每个子目中的目的、背景、原因、内容、过程、概况、结果、影响各是什么。总之,学习时应首先想到这些提示性词语,以这些这提示性词语为抓手统领教材,不致于让所学的知识支离破碎,顾此失彼。

二、内容条理化

当我们对每节的内容划分成几大块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掌握的问题。条理化是对教材主要内容的梳理。对每块内容要分成几条要点,使杂乱的内容变得清晰。

三、要点简练化

为便于记忆,需要在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将所要掌握的内容进一步简练化,争取做到化大为小,化多为少,以点带面,从而构建起简洁明快、层次清晰、利于统揽的知识结构。如对较为复杂的分封制内容可抓住分封的对象、诸侯的义务、诸侯的权利三个方面进行掌握。宗法制的作用可抓住保证垄断和特权,有利巩固和团结两个方面进行掌握。

四、阅读精细化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考试内容涉及到教材的各个角落,需要我们适当注意教材中一些边缘化的内容,如引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图片、表格、文献资料、小字注释等,这些都在考试之列,如若忽视,往往陷于被动。如本课中有三幅插图戴冠冕的夏禹、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有一幅历史地图西周分封示意图、还有学思之窗、历史纵横,都是经常考到的内容,不能对它们视若无睹。

五、记练一体化

要想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只练唱功不练做功,必须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在练习中发现记忆中的盲点和理解中的偏差,从而完善知识结构并逐步培养能力。想要高效复习高三历史,首先要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的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比如考试试题中如果考魏晋南北朝,那么,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等等,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方面。所以无论材料如何变换,学生们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要的知识的清晰定位。

六、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历史试卷虽然没有必然的规律,但是总是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像是一些当年的周年大事和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内容等都是考生们应该重点准备的考点。另外,前几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也是重点应该准备的对象。这些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


    相关文章

    3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