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苗族文化学习心得
学习苗族文化学习心得(精选篇1)
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其服饰更是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艺术。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苗族人民的服饰展览,深深地感受到了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下面,我将从苗族服饰的特色、工艺、传承、风格和价值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苗族服饰独具特色。苗族服饰以其丰富多样的元素而著称,包括苗绣、葫芦铃铛、银饰等。其中,苗绣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苗绣细腻精致,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图案多为花草、动物、婚嫁等,寓意吉祥和美好的祝福。另外,在苗族服饰的装饰中,葫芦铃铛和银饰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使服饰更加华丽富有韵味。这些独特的元素共同构成了苗族服饰独具的审美风格。
其次,苗族服饰工艺精湛。苗绣、葫芦铃铛和银饰的制作工艺讲究细致精湛,这得益于苗族人民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和精神。苗绣制作需要经过挑线、绣针、上色、拉网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耐心。葫芦铃铛和银饰的加工也需要经历刻、烤、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工匠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种精湛的工艺是苗族服饰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基础。
再次,苗族服饰传承有序。在苗族社会中,家庭和婚姻是苗族人民传承服饰文化的重要途径。女性在婚礼上穿戴精美的苗绣衣裳,通过嫁娶过程中的繁琐步骤,踏入婚姻生活后,也意味着他们更多地接纳苗族的文化传承。由此可见,苗族服饰是一个代代相传的血脉,是苗族人民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载体。
此外,苗族服饰风格独特。苗族服饰在色彩、款式和图案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色彩方面,苗族服饰以黑、白、红、青等鲜明的颜色为主,寓意着团结、喜庆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款式方面,苗族服饰大胆运用对称和统一的原则,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和谐与稳定生活的追求。在图案方面,苗绣上的各种细腻花纹,如小花、苜蓿、牡丹等,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这独特的风格使苗族服饰成为了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瑰宝。
最后,苗族服饰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苗族服饰本身富有文化内涵,是苗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每一件苗族服饰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寄托,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展览中的苗绣衣袍、葫芦铃铛和银饰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被苗族人民视为宝贝一样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因此,苗族服饰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也是苗族人民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代表着苗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特色、精湛的工艺、有序的传承、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苗族人民自豪和认同的象征。参观苗族服饰展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更多地传承和弘扬苗族服饰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苗族的美丽与魅力。
学习苗族文化学习心得(精选篇2)
曾有人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而身为苗族同胞的我们,如果对于我们的文化不闻不问或不清不楚,那么我们做人便是糊涂的。幸好,通过这次“学习苗族文化”的活动,让我们这些虽对苗族文化有热情但却缺乏学习机会的苗族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的平台。
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妈妈知道我要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情形。妈妈高兴坏了,在活动举行的前几天,她就帮我准备好了苗族服装。那天我看见母亲把服装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满眼深情的注视着它。我对母亲说:“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的。”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却让既惭愧又感动,“我不整理怕以后你都不穿咯。”那时的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把好多东西都淡忘了。
1月26日是我们这个活动的开始,我记得那天天气非常的寒冷,但没有人缺席。我们不想让他人觉得我们有多么的勇敢,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寒冬腊月里,有一群苗族大学生正在努力的学习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开幕式上,我们都身着苗族盛装,其中也包括带领我们学习的老师们。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们齐聚一堂,只为传承老祖宗们留下来的智慧,所以此时的我有一种归属感。我们此活动的主题是:“探索民族文化有效传承模式,积极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不知道我能做的有多少,但我一定尽力而为。
1月26日也是我真正接触芦笙和苗歌的一天。以前在家里看见大人们吹芦笙或是唱苗歌,总是不以为然,直到亲自去触摸去学习,才知道其中有很多奥妙,毕竟先祖们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积累而成的。这天最幸苦的莫过于老师们了,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的尽心尽责。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唱苗歌和吹芦笙不知所措时,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细心讲解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的苗族历史。原来我们属于红簪苗,也叫印牌苗,其中也有苗族先祖们为了生存和自由而奋斗的故事。老师们带给我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谢谢他们无私的教导。
为了学会苗歌,我和我的一朋友去请教我的妈妈,让她一字一句的给我们翻译,虽然过程有点儿艰难,但我们也是认认真真的在听讲并且做下笔记。
我知道对于传承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在努力的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的家乡,有一种习俗叫热情好客;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快乐叫助人为乐;在我的家乡,有一种洒脱叫‘兄弟三碗不过关’;在我的家乡,有一种氛围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的家乡,有一道美丽的风景是美丽善良的苗族女孩着苗族盛装在眺望远方……在我的家乡还有一种信仰叫我们的文化。”
学习苗族文化学习心得(精选篇3)
—黔东南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在状况,大约成形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走。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放。”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
到了当代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属贵州,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而贵州苗族较集中的地方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建筑—独特的吊脚楼
苗族人民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住房却十分考究,其木楼建筑,清爽、秀气、朴实、大方,不用钉铆,独具风格。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同胞历来依抱山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以为居室。名曰“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房顶除少数是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的是青瓦。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每排木柱一般有9根。每幢木楼,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住人的层,旁有木梯与楼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在中堂这间屋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这里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的地方。劳动之余,男人们常在这里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常在这里洗染晾晒,挑花绣裙;儿童们常在这里读书学习,嬉戏
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