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

| 新华0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整理和归纳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促进个人成长和提高阅读效果。要怎么写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1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2

在《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有些人势利,看轻那些贫寒之人;有些人迂腐无能,对于别人的讽刺挖苦忍气吞声;有些人有了大富大贵就仗势欺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里便将人性的虚伪全部暴露了出来。书中有太多的儒生,他们迂腐软弱,有的人悲痛寻死,更有人喜极而疯。

而这个悲痛的想要寻死的便是周进。周进是书中厚道善良还略有点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周进一生都在考学,直至六十岁,仍是个童年,只好以教书养口,但到后来,命运弄人,连他村塾先生的饭碗也被抢走。书中写到周进在梦寐以求的贡院时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得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便撞到了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里把周进这位老童生内心酸苦绝望一下给全倾泻了出来。但到后来事情又发生了喜剧化的变化:周进中了举!这一巨大反转写出了对热衷功名者的极大讽刺!

再者就是喜极而疯的范进。范进一生连考二十多次都未上榜,终于在周进的同情下一招及第。中举前,他的岳父得知他想去应考,对他斥骂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后来周进中举后,那态度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口一个贤婿叫着,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范进应试及第,作者吴敬梓将周围人的巨大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对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的激讽刺与嘲笑!

文中还有因两根蜡烛而不肯松最后一口气的严监生;终是没躲过功名利禄的匡超人等等。一个个又是滑稽,又是可笑,又让人感到极其可悲!

《儒林外史》就好比是一副儒林群丑图,是对人情拷问,八股取士的批判,更是对灵魂的解剖,精神的拷问。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3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欢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因为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接着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关系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接受啦。不过,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对比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通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非常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可以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4

上周末,老爸去图书馆借了三本书,都是一些历史文学的书,我表示非常不爱看,但是老爸却说他只能找到这些书,我只好就着看了起来。

怀着不满的心情看了一本《儒林外史》,感觉还不错!就接着往下看,这本书里讲了一许多古代发生的事情。书里的人物有王冕、张乡绅、严监生等等。故事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人读完这一片迫不及待地想读下一篇,想知道事情发展成什么样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突然看到了一小个片段,居然和我们以前的一篇课文一模一样,就是从这上面摘抄下来的。这个片段说的是严监生生了病,快要死了,临死前还想着灯里有两棵灯草太浪费了,要挑掉一根。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原来听都没听说过的历史事件,让我增长了见识,没想到原本觉得没意思的书也可以这么好看,我以后要多看这种书,增长见识。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6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其实不然.《儒林外史》反对的,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尤其是“德行”,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首在复兴“礼乐”.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

作为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刻揭发批判了“世人”的庸俗,而“机锋所向,犹在士林”特别是科举中人的不幸或堕落.《儒林外史》的讽刺进一步指向皇帝、官场和社会.“穷极文士情态”,写出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了性命去求他”是极无聊而害人害己的事,总不过事与愿违,“费尽心情,总把时光物误.”“儒林”是官场的后备,读书人一旦把“文行出处看得轻了”或者再加以不学有“术”,官场这块本应是才智之士“立德”“立功”的竞技之地,就变成了人世间最肮脏的地方.《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内涵深微的感伤情味,使人“不觉凄然泪下”.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刻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说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忙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立刻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就应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就应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齐,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述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如何写读书笔记篇8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它是清代的文人吴敬梓假托明代的故事,除了楔子时间为元末明初,正文是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到神宗万历年间,内容是以封建科举制度为大背景,相伴社会风俗习惯、人情冷暖、官场黑暗,展示了几代儒林士人的命运浮沉。以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艺术,把科举制度以及科举制度下狂热的追寻者讽刺得淋漓尽致。

作者能写出这么影响深远的作品跟他大半生的人生经历、体验、感受无不有密切关系。吴敬梓是出身于一个科举世家。曾祖父吴国对得过殿试第三名,俗称的"探花";祖父一辈有得过殿试第二名,俗称的"榜眼";其父亲也为过学官。家族的科举热,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习得经文,但不死读书,从小就显露了很好的才气。随着其母其父的先后故去,他的生活备陷困境,饱尝了人世冷暖、世态炎凉,这一切都给了他更清醒的头脑与更冷峻的认识去审视社会,在人生的艰难、坎坷中完成了这本饱含血泪的著作《儒林外史》。

在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影响了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观念可谓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众人不谋而合达成的共识。在《儒林外史》中,众儒林士人献尽嘴脸、花尽生命的耗费去追寻科举,他们应试不是为了国家安危、人民幸福,而是"志"在功名富贵。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讽刺这群文人的同时,在开篇第一回的楔子中首先例举了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文人作比引出全书,此人便是有才学有机会做官却不愿为官的王冕。王冕是有作为知识分子品格上的秉性,他的母亲也曾交待:"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王冕一生都忠于了自己的选择以及母亲的交待,后来隐居会稽山直到病去。

楔子中除了标举王冕这个不受科举制度牢笼的真正文士,还可以从一个配角身上看到其所散发出来的人情美,这个人便是老秦。当王冕还小时家庭困难到老秦家放牛,老秦并未以富压贫,而是给他与他母亲吃食,并且间或还有腌鱼、腊肉给他;当王冕得罪了一县之主,要远离时,老秦道:"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且取酒为其送行,送别的场景对老秦的描写也突显出浓浓的人情味儿,这样写到:"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秦老手拿灯笼,站着看着他走,走的望不着了,方才回去";等王冕归来,看见母亲康健如常,且其母又向他说了很多秦老的好处,可见在王冕离开的日子里,老秦的确帮他家照应了很多并且做得很好。在楔子,吴敬梓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与正文截然不同的人情美。无论是王冕的淡泊明智还是老秦浓浓的人情味儿,这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一方面赞颂了少数人物对自我原则的坚持与人性的坚守,这是作者的理想寄寓所在;但更多的是另一方面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热衷于八股取士的儒林志士们的嘲讽。作品的主要呈现是后者,例如正文中很精彩的"周进中举"、"范进中举"、"严监生的两根灯草",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把人物的丑态讽刺得淋漓尽致,可又让人觉得可悲可怜可叹,不禁引人深思。

周进六十多岁还不曾中过学,其学生顾小舍都已中学后,他已无法再呆于顾老爷家教书,到了薛家集观音庵里的学堂当起了先生,在梅三相的一番"老友与小友"与王举人"鸡、鱼、鸭、肉,堆满春台。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次早,天晴,王举人洗脸,穿衣,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在进学与未进学的对比之下,周进作为后者甘受着前者以及众乡绅的嘲讽与冷落。在他的根深蒂固的科举观念里进学与未进学就是有人的等级之分,所以他也甘受着觉得低人一等。后来他只好沦落到在省城替人记帐,当他路过贡院想进去去看看,却因" 这是相公们进的门"而不能进,当他恳求姊丈金有余用几个小钱得以进去后,周进却头撞号板又是大哭,出尽丑相,同行人得知原委每人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周进就顺风顺水一路高升。作者笔下的周进为了科举而悲伤得要死,中学成为了他生活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目标与生存的依靠,从《儒林外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封建科举制度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形成成群没有生存能力的寄生虫,如果科场不如意,那么谋生就陷入困境。周进的人生在拿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就陡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我们看我们看到科场的污浊,所谓的科举选拔人才却是那么可笑,在这可笑的背后是深深地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批判。

"范进中举"更是精彩之篇。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二十几次,已是五十多岁还未中取。 碰到了跟他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中的周学道,照顾了这位老童生,把他的卷子看了三遍之后才看懂,然后判他为第一名,让他进了学。这其后比较精彩的是对胡屠户的描写,如他的语言"现世宝、穷鬼""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妆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对胡屠户只是唯唯诺诺地应着,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并没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傲骨,有的只是性格上的逆来顺受、怯懦麻木,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培养了一群怎样的所谓的读书人。过后,范进向胡屠户借乡试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鹅肉" 范进只好跟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这次范进中了举。而范进得知中举后的表现,作者刻画得可谓一绝,喜剧而又讽刺般的呈现了范进高兴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好体现,在得知中举后,他似乎把一生的欢喜都释放了。跑着、拍着、笑着,还踹在了塘里,弄得一身黄泥,真是喜疯了,最后众人只得出主意让他平时最怕的老丈人来打他一巴掌,让其口中痰吐出。这时的胡屠户却与先前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说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当他不得以打了范进后,手早颤起来。在范进回去的途中胡屠户见女婿衣裳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又是夸范进"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众乡绅也是先前的冷落与中举后的又是祝贺恭维又是送东西。通过中举前之后,作者对人物的对比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世风的堕落,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势利。描绘了病态社会里人情的庸俗,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产物的盲目崇拜之情,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但作者并未直接痛斥于语言,而是采用了婉转、对比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中肯的讽刺了社会的弊病,科举制度的毒害。

《儒林外史》在诸多如对官场的自动远离与热衷于科举做官之人,中举前后的贫富差距,穷则弃之,达则观之的对比交错中,作者把封建科举制度和科举制度下的狂热追寻者与趋炎附势、虚伪的人情讽刺得淋漓尽致,在不着声色中表现了作者的爱与憎,崇高理想与污浊现实。

    相关文章

    44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