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关于庄子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 新华0

写心得需要注重细节,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写出优秀的关于庄子读后感和心得体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庄子读后感和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庄子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篇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人世间类似的哀痛我们常会看到,远到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复再弹,纵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谁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们的那个人没了,我们的知心话又该说给谁听呢?纵使说了,又有谁能懂呢?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在反驳惠子时,庄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笔叫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他把生命过程描述成一个从无气、无形、无生到恍惚有气、有形、有生的过程。生死存亡本为一体,我们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亲爱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处了。又回归到无气、无形,无生的状态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伤心呢?

人生在世,得对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庄子有此对手,足矣!庄子有此知己,足矣!过惠子墓,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对手而慨叹,而感伤。这无尽的悲凉情其始我辈浅陋之人所能深味?

关于庄子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篇2

《庄子心得》读后感

01月15日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39;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是啊!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TAG:

关于庄子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篇3

昨天我第一次读完了《庄子》这本书。从上学期开始,用课余时间磕磕绊绊的看完了。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庄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为人知。能见者少,见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为人知,难,知其不自知,更难。事实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况别人怎样看他了。

他无所谓语言,言不尽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语言。他不介意写很多字。他不在意。开口也好,不开口也好,传之后世也好,不传也好。因为他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孔孟要守护仁义,墨翟要守护苦难,惠施要守护言辞,管商韩要守护法度。他没有想守护的东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护。灭亡的是人,不灭亡的是道。

庄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贵族,王族,也有人说漆园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说的庶民,是他的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小人物的自嘲。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只是玩笑。这种庶民感,与道德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他像落入凡尘的神仙,虽然是神仙,但终究落在凡尘里。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别呢?哪里都是无何有之乡。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让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没有出来拯救。答案我已经渐渐明白了。因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天意,看见了自己的命运。孔丘没有看见,他失败了。谁能保证庄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庄周是庄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样的拯救没有意义,与其折磨自己,不如快乐。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吗?只是这爵位是人给的,不是天给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赐,就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经看见了未来,所以不接受。庄周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对他而言,放弃拯救,或许比头破血流更为疼痛。他只是无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后说说他的孤独。

惠施和他争辩:“人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庄周利索的把他辩倒了。在惠施看来,是庄周赢了。

然而赢了吗?惠施死去之后,庄周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个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让一个木工帮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来了,鼻子丝毫没有损伤,而这个人也面色不变。后来木工被王召见,让他表演这个技术,木工说:“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对象是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庄周真的没有感情吗?惠子其实并不该问,庄子也不该辩,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庄子也因为快乐而驳倒了他。庄周其实喜欢和他说话,惠子或许不明白。

庄周在惠施的坟前说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他说自己逍遥自在,说自己无所待,他觉得自己是匆匆过客,与造物者为友。但身为人类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时空中留下了痕迹。或许他的内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如同他在妻子的尸体前放歌。但他是永远的放歌着吗?惠子看见之后训斥他:“你难道一点都不难过吗?”他说,她刚刚死的时候,他难过。

只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

再怎么悲伤,哭泣,她也不会回来了。

在他心里存在着翱翔于冥海的鱼;覆盖寰宇的大树;吸云气饮露水的神仙;十步杀一人的剑术;莫逆于心的友人;隐姓埋名的渔翁;弃天下如敝履的先贤;侵暴诸侯的大盗……但他看见的是真实的世界。他这么说着,随便写着,但他并不虚妄,也不虚无,也不是漫无目的。如果真的没有私心,又何必留下这样宏伟的巨著?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疼痛。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独,继而忘记孤独。

庄子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每次读到这段话,脑海里便浮现出灿烂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荣枯,天空的朱雀缓缓向地平线滑落。

他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

关于庄子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篇4

“无为”,这是在读《庄子》之前,对庄子的印象。读后,也还是无为。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庄子思想的理解几乎没有阻碍,仿佛自身本就是这样子,这些思想与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过,只是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系统而肯定的阐释。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代表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据书中序言中关于庄子的考察,庄子的历史记载非常少,最早可据的历史资料是司马迁的《史记》,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偶尔会出现在书中,通过一些生活事迹,对道家的观点做更进一步解说。而在这些事迹中,庄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思想更加鲜活。比如在与惠子论战时,无论是关于“大瓠”、“大树”,还是关于“子非鱼”的辩论,都可以感觉到庄子很“刚”;而在“游于雕陵之樊”,因“异鹊”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谇骂时,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庄子过惠子墓而语“匠石斫垩”的寓言,并慨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谨守勿失,是谓返其真。

如果说“逍遥于尘垢之外”是庄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则是他眼中的现实。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论说之后,都认为庄子对于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极。不过庄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时期,那时,各国之间混战不止,谋士奔走各国谋取功名,诸子百家争鸣不休,有为、贤能之士枉遭惨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乱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时,又保有纯真的本性,却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现今国家没有战争的时代,保存生命不是相当难的事,但是保有真实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么想来,积极还是消极之说,要看个人更加珍视什么,这也应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觉得这样那样也未尝不可,这也是某个角度的一个道理。可是庄子将绝对纯正的生命视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遥”“无为”之说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庄子》一书系统阐释了庄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书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据说杂篇多伪作,而辨别真伪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写作风格。庄子的风格天马行空,时而“乘云气”,“御飞龙”,“逍遥于尘世之外”;时而拨开世俗纷争的面纱,申斥三皇五帝,痛骂仁义礼乐;时而论说至人之道,鞭笞诡辩之术。他的文章,浩莽宇宙与秋毫之末同在,却没有一丝违和,仿佛浑然天成。他的思想,变幻莫测,又逍遥自在,仿佛于天地间取得一绝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惊世之作。

看书的过程中不得不对一些词汇进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领悟,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庄子书中的观点。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寻的一点残骸,但也许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万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里?道无所不在,鸿大至宇宙,卑小至蝼蚁。道可知吗?道可知,但不可传,不可授,也不可语于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并未得道。

——真。“谨守勿失,是谓返其真”。

——化。天地万物顺应自然之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与万物一同变化。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齐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间本无尊贵卑贱,无仁义礼乐,无是非真假,天地万物同等存在。

最后,还想提到一点没有求证,也不一定正确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巨作都在强调一个类似的观点,这个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观念、是非的判断等等,都以人类的需求为准则进行定义,但这并不是世界的本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人类欲留存于世,先要衡量众生,于是,他们规则了众生的意义,当然也有人的意义!”《庄子》中有,“且也若与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记得《瓦尔登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同是关于生命的自然本性,观点却各有千秋。庄子说的是要遵循它,不对它做任何改动;梭罗说要找到它,推翻世间种种秩序的束缚,在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态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说,要认可它,超越它,站在强权的顶端,成为超人的存在。

关于这一点,我更喜欢梭罗和尼采的观点。

    相关文章

    46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