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
通过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复习阅读的内容,更好地应对考试和学习。怎样才能写好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这里给大家提供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篇1
翻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字里行间,一串悠长而又深刻的回忆被逐渐唤醒。
青山隐隐,波浪奔涌,水气弥漫。云雾缭绕间,站着一位中年,长袖宽袍,眼望前方,眉宇间散出一种气定神闲,手持折扇,豪放却暗藏淡淡的惆怅。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带给我对苏轼的印象。
初识苏东坡源于宋词。儿时的我总是摇头晃脑,咿呀念经,常常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挂在嘴边。那时还不懂得其中大意,就觉得写的真好,月亮上那些神话里的良辰美景都被包含其中了。再长大一些,经历过些许悲欢离合,我才终于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千古绝唱中蕴含着绵绵情思与长长久久的美好祈愿。
诗词比赛让我走近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他作为一位观赏者和诗人,对西湖之绝美抒发的赞叹;“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彰显着他强烈的报国之心,却又饱含着即将步入老年而壮志未酬的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作为一位丈夫对亡妻跨越时空的深深思念。
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经典咏流传》,谭咏麟演唱的苏轼的《定风波》让我印象颇深。当听到他用粤语唱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瞬间,我的心被深深击中,整个人久久地怔住。恍惚间,一位白发飘飘的老者,拄着拐杖,在风雨飘摇中,步伐颤颤巍巍地向我走来,他伸出双手,仰天大笑。这种豪迈与乐观,仿佛是与生俱来,又深入骨髓。无论怎样的磨难,任凭无尽的风雨,他也毫无畏惧,永不言弃,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跌宕起伏,但足以担得起“精彩”二字。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即使不能洋洋万言,写下许多豪迈诗篇,也希冀在闲暇之余去感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达观心态;去体味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怀大度,收放自如。
在匆匆流年的时光长河里,在喧嚣陆离的世间百态里,我愿沏一壶清茶,细品东坡诗词之风度,探寻内心深处最平淡朴实之清欢。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篇2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资料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仅要背书的资料、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并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我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能够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可是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并且最终一条我十分赞同:让学生自我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齐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仅顾着自我,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篇3
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想要去了解一个人,而这感觉是在听了樊登老师为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一书的解读,像是脑海中缺失了一块,而这块缺失正需要“苏东坡”来补缺。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的国人是谁不知道苏东坡的吧,大师学者自不必说,幼儿孩童也能来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是不识字的也会知道有道“东坡肉”吧。
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视的“家庭教育”,倡导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念,在苏轼的家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儿子出生前是没有读书识字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以身作则不仅教育出了苏轼苏辙这两个极其优秀的儿子,与其子并称为“三苏”,更是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同时苏轼的母亲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对苏氏两兄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苏洵的妻子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就问道:“母亲,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啊,对于孩子的教育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在苏家有个完美的体现,也应该就是这样父慈母爱的环境,才会造就出苏轼那多才多艺,天真纯朴的性格吧。
林语堂先生说: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而我们要了解苏东坡最直接有效的便是他的诗了。丙辰中秋,欢饮大醉后,东坡想念子由,才会有后世晚辈,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我个人则更喜欢《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用”兄友弟恭”来形容子瞻子由两兄弟是再贴切不过了,进入仕途,东坡去陕西上任,弟弟苏辙一路相送,即便东坡先生在作古前还交待儿子说,他的墓志铭由子由来写,而苏洵和妻子的愿望也是希望他们两兄弟如此这般相互扶持的吧。所以才会给儿子们取名“轼”、“辙”。
钢铁硬汉心中也会有自己的一份“绕指柔”而感情细腻的东坡先生一道《江城子》让我们切身感受了一把“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茫然和“相顾无言,惟有泪两行”的思念,王弗小姐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苏东坡,而在苏家做个下人,也是幸福的。因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自己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自己被关在门外不仅没有暴怒,反而觉的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听到夜晚的江声,这就是苏东坡。
一个人的修养与适应能力,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有完美的体现,苏东坡被幽居苦寒之地黄川,环境特别差,可环境没有压倒他,不仅自己自足,下地种田,更是写下了大量的诗作。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包括二度被贬至岭南,还乐观的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有苏东坡的诗给了他们希望与生存下去的勇气。
活在当下的我们更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幸识得“苏东坡”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篇4
对苏东坡的认识始于一首《念奴娇》,也似乎止于一首《念奴娇》。一提起苏东坡我头脑中便立刻闪现出一个长衫大胡子的中年人在滚滚的长江边上想心事的画面来。
十多年来,这幅画面就像是成语坐井观天里面的那个井口一样尾随着我,让我这只青蛙目力不周。一个人,要知道他的身高、体重、爱好、血型,那种认识就就直观多了;现在的许多明星乃至诗人、作家给我最初的印象多是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介绍。而苏东坡呢?我努力想去追寻他的时候,中间隔了许多东西,包括那恍惚一千年的时光。
我原本并不喜欢苏东坡,尽管也并不讨厌他。东坡能诗,则有李白;东坡能词,则不合规则;东坡能书,则有王羲之、柳公权及几位和尚。于诗而言,我喜欢魏晋之人,于词而言,我喜欢柳七、易安;自习现代诗以来,则又多喜现代诗人,人命众多且生疏,不一一列举。
但在读过一本薄薄的传记只后,我却重新认识了苏东坡。从古至今,只要成其一家,便可流名千古,而苏东坡则几乎精通世间业务,并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先摘一段文字过来: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北宋文坛领袖,有多方面文学建树,唐宋八大家之一。各种书目对其介绍相差无几,但仅凭这么一点文字来概述苏东坡,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苏东坡出生于眉山一个寒门地主家庭。其父苏询自称“西南之匹夫”,苏东坡说“家世至寒”,苏辙说“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可见苏东坡虽出生于地主之家,但门第并不显赫。不过这些多苏东坡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其父苏询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其母程氏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想必也颇有才学;作为父母,他们为苏东坡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东坡文长,前人之述备矣,我不消多言。我所钦佩的是他广阔的胸襟和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出仕后,东坡在险恶的官场中几经沉浮,最后一再贬谪,从内地到广东,再到海南,始终以一种广大的胸襟承受着一切,乐观、坚强地生活着。我们现在还年轻,日后肯定会遇到各种曲折,而东坡绝对是一个好榜样。
东坡自己酿酒,自己选茶,自己做饭,甚至自己务农。历史上的诗人,自己亲自动手务农的只寥寥几位,而东坡一位大文豪,一位官员,能亲自动手来做这些事情,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个方面,我有点讨厌不识五谷的孔子。
东坡还有很多优点,如对广大人民的悲悯等。作为一位封建的文人士大夫,这样的全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说了半天,我始终感觉没有把东坡说清楚,只好惶惶搁笔。
几千年来,东坡只此一位,东坡不朽!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篇5
关于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小川。本书以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展开北宋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刻画了以苏轼为中心的几十个人物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苏东坡传》,欢迎参考!
背景:
作者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书概要:
卷一——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在儿时和弟弟苏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苏东坡更是第一次应试就中了高第。苏东坡的妻子也很贤惠。父亲也终于金榜题名。
卷二——壮年
苏东坡在朝为官,反对王安石变法,尽力挽救弥补,可惜被贬。被贬期间,信奉了佛教,注重了养生,滋润灵魂。
卷三——老练
苏东坡年轻时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静平和的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朋友对酒当歌,生活顺心如意,倒也滋润。后来重新当朝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
卷四——流放岁月
苏东坡的一生终于了尽,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点评:
摘抄: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育有深意的讥评。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气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点评:
苏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直言无隐、玩笑戏谑,没有什么禁忌。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画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苏东坡诗歌的放荡不羁,豪放自由。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他的诗歌,很难找到固定情调,他总是随意的发挥,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来。
评价: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后就没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我的观点原来是这么的浅显。苏东坡的文章虽然名扬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艰辛,四次被贬,屡遭迫害。但是他却始终不改他乐观爽朗率真的天性。这“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他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气,让所有骗他、在背后说他坏话的阴险小人自愧不如,只能以贬官的方式贬离苏东坡,却暴露了他们自己的龌龊。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人。”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阳光!
在官场上,他是勇敢的战士,治病的医生。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样敢于为了百姓而战的人,在那个乱世真的不多见。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你永远只记得宋朝那个“苏轼”名字,却不会记起他真正的这个人和那个一心报国的“苏东坡”!
说话需要谨慎当心,切不可向一切人谈论自己的心事。也不要一发现什么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要了解说话的对象,不能跟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否则就有可能像苏东坡一样,空有自己的才华,却无人帮忙施展,还要一次一次关入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