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
写心得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包括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等。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方便大家学习。
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篇1
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或奔腾澎湃,或波澜不惊。发源自蛮荒的远古,流过茫茫大漠,也流过千里沃野,奔流向视野不可及的天际之外。历史这条长河,消融了无数日月星辰的光辉,折射出两岸风景变换的悲喜。无数的或壮烈或平庸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每到险要的转折,长河总能泛起夺目的浪花。那是风雷激荡的年代先民们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的光彩。回溯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随水流浮沉,感受这有生命的江河蕴藏的无穷力量,总能使试图体验它的人感叹民族的伟大精神所在。《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是这么一部让人惊异的为历史长河树立的大传。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生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十岁开始读古文,二十岁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青年学者了。他从二十岁开始到各地游学考察,前后十几年间,向南到过湖南、浙江,向东到过今山东曲阜和安徽、河南的许多地方。这是一次饱览祖国河山,寻访文化遗址,收集历史资料,向社会向人民进行调查和深入学习的过程。之后司马迁又去西南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大游历。在这之后其父司马谈病危,司马迁含泪接受了父亲一定要写完一本博古通今的历史书的遗愿。他准备三十多年,写作十二个春秋,终于完成了这部集古今文化大成,贯中华三千年历史的通史巨著。后世仿效其体例和实录精神,断代为史发展成系列国史,称正史。五十二万字的皇皇巨著,司马迁不仅完成了父亲修订史书的遗愿,也继承了孔子的《春秋》精神。
《史记》首先让我们惊奇而为之赞叹的是它的包罗之广泛,体大而思精,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广大下层的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各尽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与一炉而加以融汇贯通的气派,是前无古人的。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发现让我们激动的思想闪光:表现进步的民族观,进步的经济思想,强烈的民主性批判性,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它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比起其史学成就,更让人惊奇的是它的文学成就。司马迁惯于在生动的故事中叙事,叙述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情怀,而且有极强的实录精神。
读过《史记》的多个篇章之后,我能发现,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wWW.Zr120.cOM)
西汉末的辞赋家杨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史记》叙事的中心是人。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是有偏爱的。那就是“好奇”,就是喜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出众才华的人物。那些奋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那些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雄,那些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那些胆识过人、无往不胜的将帅,那些血溅五步的刺客,那些运筹帷幄、智谋百出的文弱书生,乃至富可敌国的寡妇,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史记》洋溢着浪漫的情调,充满传奇色彩。尤其将秦汉历史剧变之际人物的传记合起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读,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诗。而正是这种浪漫的诗人气质,使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也正是这种性格,使我们叹服《史记》恢弘绚烂的文采。
《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司马迁似乎很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由书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动以表现自己,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像著名的“鸿门宴”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写成真正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另外,《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或许是自身的命运使然,司马迁更钟情于写悲剧人物,所写大大小小悲剧人物多大120多个。《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抗争。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司马迁用如椽大笔书写他们有价值的业绩,为正义讴歌,为侠士呐喊,为失败的英雄流泪,为不屈不挠的人们助威。让我们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中,更加坚定对美和善的追求。
本纪、世家、列传三种《史记》中主要体例以前常被我理解成帝王——本纪,诸侯——世家,人臣——列传。在读过《史记》多个篇章,理解司马迁著史的初衷与宏旨之后,我明白了,本纪写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主宰着时代车轮的方向。本纪是《史记》的大纲;风云人物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改变世界的事业,在他们身边的许多英雄豪杰便被写入世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为建设时代的宏伟大厦耕耘着的不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被写入列传。这就是为什么项羽最终失败却被写入本纪,孔子一生奔走呼号,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也被写入世家的原因。《史记》的体例构成了完整的系统,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纠缠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它能完整的表现一个时代的纵深,再现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对于这一部《史记》,我以前常常不把他当做十分严谨的历史书。它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那些几乎没有可信度。另外,受时代的限制,司马迁也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而现在,我意识到,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也许有误,也许这一故事为后人层累式的构造,但恰恰是这一构造而不是精确的历史事件影响了后人对世界的看法。尧舜也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伟大,而其作为中华文明德行的楷模、人文精神的源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尧舜也许是假,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却是真,是无数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对人性的呼唤。因此尧舜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更多的不是这样两人本身的存在,而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面貌。我们可以说,每个以尧舜为精神楷模而追寻理想世界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尧舜的化身,是这个“文化的尧舜”的一部份。尧舜是一种抽象的文化潮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符号。
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是我读过《史记》之后最重要的体会。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史记》,完美地做到了。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两千年前,中国有个“骨头很硬”的太史公先生。他敢于为一位同自己素无来往、遭人诬陷为“汉奸”的李将军打抱不平,结果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在我看来,他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
说起《史记》,就不能不说虽不在它篇章之内却比任一篇章更显重要的《报任安书》。
高中时我拜读过《报任安书》全文,它对我的震撼无以言表。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背得烂熟。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听闻消息后大怒,大臣们则纷纷落井下石。看样子,李陵是注定要落下个卖国求荣的罪名了。可是,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认定李陵当时是出于苦战无果后的无奈之举。但,司马迁为了还这个完全称不上是朋友的人的清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震怒的汉武帝要将司马迁判以死刑,司马迁经过人生价值的考量,请求改判,忍受巨大耻辱接受了宫刑。在这篇与朋友的书信中,司马迁将自己的心声吐露无遗。在满腔悲愤中,有意志力对命运的抗衡,有摆脱无奈之后的冷静抉择。那个时代对待生死是什么态度?“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司马迁要承受的是多大的耻辱?“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是什么让司马迁做出生死抉择?“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连李陵与匈奴苦战的描写都如此惊心动魄:“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沬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透过两千多年历史烟云,我们仍然可以看清,司马迁和李陵一样是铮铮铁汉!
如果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推心置腹,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
无怪《史记》的字里行间总透出一股不可折服的气势,可以使怯者立、弱者强!《史记》是用生命写完的啊!
现在,我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数千年从未断流而庆幸,试想人类历史上多少文明都淹没在戈壁黄沙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无法开释的“生死情结”一直在维系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在《史记》赵世家中的赵氏孤儿一部分里,司马迁道出了中华民族生死情结的完美注解: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强不息、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写了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法国文豪伏尔泰把它改编成戏剧时借成吉思汗说:“他们没有征伐的武功,却依靠道德统一天下。”歌德也曾评论说中国作品中有“结了晶的人性”。这同西方“生存或是死亡”的价值抉择一样震撼着人类的灵魂。而司马迁自己,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
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危及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灿若星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不惧个人荣辱得失,开启政治改革先河;道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力图挽大厦于将倾;国家将倾覆的时刻,抗清名将史可法写下了“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的感人诗句。
为什么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历史,就是那里面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不灭的传承和历代祖先们生与死的辉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说过:“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可见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死”情结,是中华千古史家一脉相承的灵魂。而创立了史学传统的司马迁,自然是居功至伟。一部《史记》,培育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融入到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理解了为什么鲁迅会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长河浩荡源流远,奔流到海不复回。回溯这条有生命的河流,感受先民血脉奔流的动力。我感到体内一股豪气在运转回旋,身为华夏儿女,我们也要将自己的生命汇入到这条生生不息的长河之中。
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篇2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看到这句话,大家肯定会想到两个字——《史记》。没错,今年暑假,我就品读了这部辉煌的历史巨著。
《史记》这部书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发生的史事,是我国的第一部记传体史书。它逐一记述了夏、商、周、秦的兴盛和衰败的原因,堪称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父亲的熏陶下,他20岁就开始游历全国,收集素材。在他47岁时,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出狱后,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也终于名垂于青史。
品读全书,我心中百感交集。我笑烽火戏诸侯的幽王,我憎骄奢淫逸的纣王,我赞爱国、执着的苏武,我颂敢于自荐的毛遂,我敬潜心钻研道德学问的老子……
在我心中,”英雄“这个字眼不谁都能配得上的,而在这本书中,我就找到了很多名副其实的大英雄,项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鸿门宴时放走了自己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刘邦,在告别了虞姬之后,他突围失败,被困在了东城,也损失了700余人,到了乌江,一位亭长让他渡船前去江东称个王,但是项羽婉言拒绝,并把他的乌骓马赠于亭长,然后,他让仅剩的二十多人拿着短刀,跟汉军打肉搏战,在杀了几百名汉军之后,拔剑在乌江自刎。
像这样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之后,让我仿佛徜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细细品味着每一个历史故事。我仿佛看见了太史公在昏暗的光下,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若有所思……
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篇3
因为下个学期我们就要开展古代汉语的学习了,而史记作为古代汉语著作的典范,尤为值得我们去阅读。《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初高中时期时都接触了《史记》的内容,比如《项羽本纪》以及《陈涉世家》这两篇文章。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老师都特意强调过本纪记载的是帝王,世家记载王侯将相。《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都是“乡野村夫”,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他们之所以反抗只是因为在赶赴服徭役时因大雨延期迟到,而秦律严苛,凡是延期都会被杀,因此陈胜吴广在半路上决定要反抗,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吁与倡议。利用鱼腹中的纸条“大楚兴,陈胜王”,助公子扶苏为王来开展起义。可以说,陈胜吴广的起义拉开了反抗暴秦的统治序幕。因此虽然陈胜并不是王侯将相,也将他记录于世家这一部分,正是因为他的贡献。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即使却被记录在《史记》中,也应当记录在世家中,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却将项羽记录在本纪中。可以说项羽被破例记录在本纪中,是由于太史公的个人情感问题。太史公认为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兵败如山倒,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却不能磨灭项羽是个英雄的事实。
所以说《史记》这本书的意义不仅是为我们这些后人记录下那段历史。让我们后人能够以史为鉴,少走弯路。可以让我们与过去的先贤对话,较为直面客观的了解他们的人生。同时,《史记》中出了许多成语,歇后语。例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便是出自秦始皇本纪中赵高的话。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并且可以让我们增长阅历,丰富知识。
《史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史公第一次把历史人物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可以较为直观且客观的给读者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比如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本纪》。第一次接触到项羽本纪是在语文课本上,但是是节选。因此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便需要看看《史记》这样可以直接了解,不是从百度上随意找的,真实性并没有保障。同时,现在各种各样的“历史剧”会曲解一些历史人物来满足剧情的推进,这在看剧的范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历史的严谨度上就会有影响。
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篇4
《史记》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种是编年体史书,而另外一种是国别体史书。《史记》则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创立了纪传体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将《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史记》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经典的内容可以与《离骚》相媲美。
读过《史记》,我从中深切体会到了作者的那种思想。他将自己的感情完全倾注到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中去。由于《史记》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宫刑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从整体上看《史记》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之情,尤其是对于一些悲剧人物。
拿《项羽本纪》为例:司马迁将项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有机会将刘邦捉住,并将刘邦除掉。但是项羽却仍把刘邦视为自己的知己,认为刘邦还是自己的友军,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时刘邦已是与自己争夺天下的敌人。因此放走了刘邦,而当刘邦逃跑的消息被项羽一方得知时,范增十分恼火,说了“庶子不足以为谋”这样愤怒的话,并将刘邦送与自己的礼物用剑剁碎。而项羽却不以为然,将刘邦送与自己的礼物安然的收好。丝毫没有意识到刘邦的危机。并且在刘邦的一番阿谀奉承之下,将自己要杀刘邦的念头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作者通过范增等人的态度将项羽没能把刘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现出了作者对项羽的失望,对刘邦的溜之大吉表现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当作者在描写项羽乌江自刎之时,作者对项羽的那句“天将亡我”又表现出了作者对项羽的惋惜与绝望。其实项羽是有机会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过乌江,重整旗鼓。但他却早已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因而项羽唯心的说出了“天将亡我”这样的话。让司马迁以及我们后人对项羽的丧生感到扼腕叹息。
同时在《史记》中的《季布列传》中,作者将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当奴隶一事进行了深刻的“托物言志”。在《季布列传》中司马迁写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在这里,季布与司马迁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为奴,日后成了汉的名将。而司马迁自身忍受着宫刑这一巨大屈辱,日后写成了《史记》,成为伟大的史学家。
在《史记》中,作者还语言犀利,文采斐然,表达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因此,在读过《史记》之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的那种忍辱负重的精神。不仅做事要脚踏实地,还要淡泊名利,最终成就自己的“大业”!
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篇5
《史记》是中国史上第一本传记体通史,撰写了一个个名主办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蔺相如,英勇无比的西楚霸王项羽,坟书坑儒的秦始王……许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其中,廉颇负荆请罪令我折服,荆轲刺秦王反被杀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坟书坑儒让我愤怒……就这样,书里一个个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牵动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忘怀。
课《史记》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更是让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湿的监狱,残忍的酷刑,让司马迁受尽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缩了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他毅然拿起笔,忍辱负重,馒头苦干,用信念直淌笔尖,完成了这部历史巨作。
想到这儿,我的心头涌起了一股惭愧。司马迁忍受了那么多痛苦,却仍然振作起来,写下《史记》,而我呢,遇到一点小事就半途而废。记得四年级的时候,一时兴起嚷着去学游泳,爸爸同意了。可当我来到游泳馆时,我竟然玩性大发,不好好学习。结果被爸爸摁在水里,我只好跟着爸爸在水下做着频繁的动作,心里却显得十分不耐烦。这时我底下摔了一跤,跌进了水里,鼻子也喝了好几口水。最后还是被爸爸抢救上来。我立刻像个撒娇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为那件“突发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没办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多么可笑啊!司马迁在受尽酷刑,饱受打击却毅然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完成《史记》,而我却因为一点儿小打击,而放弃了学游泳。于是,我轻轻合上书本,抚摸着封面上“史记”这两个大字,缓缓抬起头,眺望远方。然后,站起身来,拿起藏在行李箱里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门外跑去……
史记阅读感悟和心得简短篇6
今年寒假,我读了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作文之读后感:《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看完后,我被主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大卫·科波菲尔。他的童年生活十分凄惨:父亲在他未出生前就去世了,8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摩德斯通先生严酷残暴,他的姐姐莫德斯通小姐也一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后来他被送往学校——钱国最糟糕的学校之一,那里的人也并不友善——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大卫在学校里饱受煎熬,然而他那善良的母亲却只能忍气吞声。不久之后,大卫的母亲便去世了。这是他的继父便霸占了家产,还把大卫送去工厂工作,尽管他当时只有十岁。读到这里,我不免为大卫的悲惨童年感到万分同情与难过。相比之下,我的童年简直太幸福了。我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在学校里又和蔼的老师与友爱的同学,我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大卫却生活得如此悲苦,这是多么的可怜啊!
然而大卫却没有放弃一切希望,他逃离了工厂,准备投奔他的姨婆——一位貌似严肃却有着菩萨心肠的人。在她的帮助下,大卫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被送往一所正规的学校并且在那里完成了学业。然后就做了一名律师。尽管大卫现在生活得很好,但它周围仍有心怀歹意的人——尤赖亚·希普。
大卫的生活还真是一波接一搏。他摆脱了残暴的继父却又碰到了很有心机的系谱。我想,如果换做是我,也许早就放弃了,然而大卫凭着他坚定的毅力,勇敢地走下去了。
邪不胜正!大卫同善良的米伯考以及知心朋友阿格尼斯等人战胜了尤赖亚·希普。
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大卫终于打败了敌人,战胜了困难与挫折。
如果你认为从此大卫的生活就会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大卫与他最喜爱的朵拉——一位最最可爱的女孩,金发碧眼,甜美漂亮,天真无邪……结了婚。然而,朵拉却因病是时,因此大卫十分痛苦。在经历过太多波折后,大卫发现,原来在她生命中还有一位十分关心他的人,那就是恬静温柔的阿格斯。从此他们便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也许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大卫虽然经历过无数的困难,遇到过许多不友善的人,但在他的生活中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爱的保姆辟果提,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巴克斯先生,还有生活不如意的米伯考夫妇。他们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忧郁不安,却始终期待着“转机”的到来。当然,还有聪慧的阿格尼斯可爱的朵拉。他们都带给了大卫无穷的欢乐与帮助,使大卫更加坚强的生活下去。
读完了《大卫·科波菲尔》一书。我领悟到了许多。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一样,坚强、勇敢……
我想:我们应向大卫学习,尽管人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但我相信,只要坚强,有信心勇敢地去面对它,就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