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活着》有感 篇1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活着》这本书的自序中的一句话。最初还未读这本书时看这句话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觉得很有道理,而如今看完这本书后回过头来再读,便觉得福贵真的用他的经历诠释着这句话。这句话久久的在我的心头回味,时间会使它更加浓郁。
这本书是以一个老者的对自己以前的回忆开展开的。他叙述着他一生的故事。小说里都是用的第一人称,从中更能体会到他自己讲述时的回味。而我也感受到他对自己年轻时犯下错误的懊悔与痛苦。家境富裕时的福贵,挥霍家产,没有责任心,让我为他的父母打抱不平,心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当时我是很气愤的,更不用说他父母的心情了。但随着家里破产,福贵的生活一夜间从天上落到地上,家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土地被抵押了。父亲被气病,死了。妻子也被娘家接了去。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福贵和她母亲身上。当时,我感到了福贵的无助与绝望,想可怜他但又想到他之前的恶行。而他的妻子,有珍,是让我敬佩的。福贵之前对她又打又骂,而她却始终不离不去,同甘共苦。福贵的经历是曲折起伏,生死徘徊的。有几次都是从死亡边缘挣脱了出来,因为想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他的家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最终,只余他一人和一只老黄牛。而福贵,也在磨练中变得有责任心,勤俭节约,学会照顾他人。
其实,最痛苦的不是已逝去的人,而是那些看着他们离去的人。福贵,也是很痛苦的吧。
生命本是没有色彩的,正是这些曲折的经历使生命丰富多彩。有人说,活着是为了追求金钱,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而作者用这本书,用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别的。虽然活着可能会经历去多的痛苦与磨砺,但却也是幸福的,不是吗?我们看到的可能是福贵痛苦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是感到幸福的吧。
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别的!
读《活着》有感 篇2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要善待自己。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部小说就极大的展示了悲剧这一面。
《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福贵的一生。他少时是地主的儿子,娶着有钱人的女儿,过着富裕纨绔的日子,因此也染上了赌博,最终败完了家业,家庭的没落、父亲的去世,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给母亲救病去城里抓药,在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却发现女儿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儿子也被活生生抽干血而亡,好不容易嫁出去的女儿却因为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石板压死,外孙子吃豆子撑死在家中,最后只剩下年老的他和老牛相依为命......福贵这一生经历着身边亲人一个个的死去,自己却仍然活在这个世上。我会想,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无奈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去,他不应该绝望吗?他不应该对生活失去信心了吗?他不应该很崩溃吗?我想,福贵是绝望、痛苦和崩溃的。可余华偏偏让福贵活着,这活着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磨炼。
福贵不是简单的活着,因为他承受住了所有难以忍受的苦难,他却仍然还有强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与命运抗争不属的精神。命运的残酷并没有让他骂天骂地,他带着他的乐观隐忍在那片土地上继续活下去,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便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选择了对这个世界失去希望;也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于是他们选择了自暴自弃,放弃对未来的向往。然而活着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本质,是对生的信念。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生命,你的生命仍在继续,你仍然还活着,你仍然还要为活着而活着。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活着就要有希望,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人活着就要去面对,活着才能历风雨见彩虹;人活着就是最伟大的胜利,因为我们为活着而活着,为更好的明天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3
一个充盈着阳光的下午,我坐在图书馆,翻开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活着》,我有很多的朋友推荐我去看一看这本书,说是非常值得一读。但却拖了好久才看这本书。看这本书时,我哭了好几次,久久不能平复,我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
这本书首先说的是一个青年在乡下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听一位放牛耕田的老人说他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叫做福贵。年轻的时候投生于地主家庭。家庭富裕的他生活过得惬意潇洒,麋乱不羁。可是他却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赌输了。他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他后悔莫及,他痛彻心扉。当他改过自新,准备好好生活的时候,可是因为时代的不停变革,家人一一离去。他送走了父母的离开,送走了妻子的离开。甚至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妻子,儿子,孙子的离开。只剩下他和他的一头老牛。他已经老了,这头牛也老的不成样子。他们都还坚强乐观的活着。
看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他,福贵,他的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他的处境已经如此的不堪。我甚至可以说他的生活就像是生活在一个房子里,没有一点点光线投进,没有一点点的阳光而言。他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活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这就回到了小说的开始,作者说的那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你的生活满目疮痍,即使你的生活千疮百孔,即使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即使你的生活就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要努力的活着,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得活着,费劲心机的活着。只有活着。努力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因为活着,我们可以迎接今天的阳光,因为活着,我们可以感受明天的雨水,因为活着,我们可以看见生命在土壤里不断的开花结果,散发出更加美妙的芬芳。但是,活着的本身也就是一场修行,过程中,我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委屈,面临各种各样的心酸,你会有觉得撑不住的时候,你会有痛彻心扉的感觉,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想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但是,你得活着,你只有把人生的这场修行努力学好,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意义与精彩。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读到书中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无力。对啊,我们来的时候是身不由己,我们走的时候也是身不由己。一切的一切,在时间的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仓皇,这么的无力。我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很不堪。我们无力承受生活中更大的打击,我们只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颗小小的蜉蝣。对啊,生命竟然是这么的无力,这么的无奈。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为了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努力活着,去证明我们,我们这个小小的个体,也能够成为最璀璨的光芒。
生命是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想说,我们活着真的不应该因为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与我们活着的本身并没有本身的关联。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本《活着》,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让我看见了生命的韧性,让我看到了活着本身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膜拜和咂摸的书,令人回味无穷。当你读过这本书的时候,再回过头回顾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活着,真好!
读《活着》有感 篇4
网上闲逛的时候,买了几本书,拿到书的第一天,用了一天时间读完了《活着》,前两年电子书看过一遍,发现再看一遍的时候,里边的人物好像比之前更加的生动,更加的能够走进内心,或许是这两年自己的变化太快的原因吧,毕竟已过了而立之年。
作者余华在自序里边有一句经典语录:“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是啊,就像书中的主人公富贵,从一个纨绔子弟,经历了种种的变故,在世故的变迁中,面对生命所带来的挫折和磨难,更加的坚毅和从容活着,算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吧。
生命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那个阶段特有的洗礼,或是自己,或是所处的环境,富贵的一生在旁观者来看算是一个悲剧,但他能积极的活着,这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勇气,而是在觉悟后,能够尽最大的努力活在当下,在余生之年坦然面对,“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是他经历之后的最好总结。
其实富贵是幸运的,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醒悟,更有那些于他不离不弃的亲人,纵观他的一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好好活着,活好当下,不辜负身边每一个善待自己的人,不辜负光阴,不辜负生命。
读《活着》有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动人的书——《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位少爷年轻时,整天游手好闲,虚度光阴,导致中年家道中落,生活变得拮据,还被国军拉去当壮丁,几年后才回来,发现爹娘已经去世了。一次,儿子在献血时意外死亡;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亡;女婿工作时意外死亡;妻子在陪伴他几十年后也得病死亡;而外孙因吃多了豆子而不幸死亡。短短十几年,家人相继离世,他便买了一头老牛陪伴自己度过晚年,他便是故事的主人公——徐福贵。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活着》的写作也不例外,寥寥数行的表达,成长了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也是平静和快乐的一生。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困难,就像中国的一个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金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站出来发言的。
我相信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一些不成功的作家在描写现实,也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是怎样走过去的。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并不是现实的作品。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诚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读《活着》有感 篇6
在大学时,第一次读《活着》这本书已不记得当时是怎样的复杂心情,只记得当时心境久久不能平复,而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当再次读《活着》时内心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这部书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一个名为“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种写法让人感觉很真实,仿佛身临其境,也能在情感上感同身受。
年轻时侯的福贵是一位地主家的少爷,家境殷实,娶了一位米行千金为妻。但他整日无所事事,沉迷赌博,而她的妻子总是小心提醒他,包容他,即使是后来福贵赌博败光了家业,甚至沦为一个贫农时,她的妻子也并没有因为父亲要接她回娘家继续过大小姐的生活,而是任劳任怨地守着福贵,还偷偷帮福贵。要知道在这之前,福贵一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对妻子谈不上爱,认为妻子为他付出什么,都是在尽自己应尽的本分。其实,在福贵的妻子家珍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那个时代任劳任怨,遵循三从四德的女性。
然而福贵的生活并没有就此安稳下来。他的父亲因为受不了他败光家的事实被活活气死,他的母亲也就此病重了。这天福贵为母亲去请医生,却在街上被人抓了当壮丁。当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再回来时,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时的福贵对生活开始有了思考。他想要好好活着,安稳的生活。他开始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可是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悔改而同情他。他的女儿凤霞因病变成了哑巴,妻子也患了软骨病,身体每况愈下。生活更加艰难。本以为生活已经够惨了。可是这才是悲剧的开始。首先是他的儿子有庆意外死了。家珍因悲伤过度不久也离开了人世。读到这时,我的心情也跌到了低谷,可是作者似乎认为悲剧还不够,生活继续残忍。他的女儿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并不长,凤霞又因为难产离开了人世。在读这的时候,我的情绪又一次起伏,哭了好久,我开始有些不计较之前花天酒地,不懂珍惜的福贵了,内心对他充满了同情希望苦难不要再折磨他了,让他安稳地生活。可故事并没有按我的想法,不久他的女婿在工作时被掉落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至少有外孙这个希望吧。可故事却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在孩子几岁的时候,有一天贪吃豆子撑死了。读到这,我仿佛要崩溃了,特别想嚎啕大哭,去释放下内心的难过。我感觉所有活着的希望都没有了,福贵把自己的亲人一个个都送走了,他内心多么难过,他独自承受了有多少呀,文章的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福贵相伴……
福贵的一生带给我许多思考,活着,应该什么样呢?是名利双收?是吃喝不愁?是穷苦一生,默默忍受?是坎坎坷坷,一路迎难而上?本书作者余华在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辛苦与苦难,无聊和平庸。”我们要学会去忍受生活带来的无论悲苦还是平凡,我们要学会以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把活着当成一种责任,一种坚持。
我们也要在残酷的生活中去发现幸运。比如说福贵,人生也够悲惨了,但换一个角度,也能找到幸运。早年的福贵是富家少爷,衣食无忧,在他犯错时,他的母亲总袒护他,他有一位爱他的母亲,这是幸运。中年的福贵娶到一位贤惠的妻子,包容他,守着他,无私的爱他,这是幸运。我总认为,福贵在经历了那么多次与亲人生离死别,也没有丝毫胆怯与放弃,和他悲惨日子里有家人对他的爱有关。这些爱仿佛黑暗里的一丝阳光,让他温暖、乐观、坚强。
福贵对于生活的坚持让我懂得了虽然人生无常,总有不尽如人意,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活着的力量。这样的话,我们一生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要坚强,我们要迎难而上,当我们经过了岁月的磨砺之后,我们会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
同时,作为老师,我希望孩子们,在他们的大好年华里,认真、努力地去学习,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千万不要把大把大把时间花在手机上、游戏机上。我希望孩子们在学习上有追求,有目标,有奋斗的意义。在生活上,懂得感恩,感恩祖国、社会、自己的父母。懂得珍惜,珍惜属于自己的幸运。我希望孩子们今后无论是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记得:我们要努力地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说到这里,我已经开始感激我所拥有的了,与福贵相比,我实在幸运许多。今后,我将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我相信无论生活怎样变迁,时代如何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始终如一。今后,只要不放弃,未来终可期。
读《活着》有感 篇7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无几,也许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让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也许福贵不过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人,他的故事也许是在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这本《活着》不仅是讲述了极端情况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余华的语言并不优美华丽,但正是这样质朴语言让我感同身受。他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福贵的苦难,但让我的心却悲痛万分,也许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命运。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述说福贵的苦难,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经历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质,年轻时,他也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也终明白家的温暖;当身旁一位位亲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后的夕阳下那与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吧!
我曾记得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生命,在天使的指引下从名望爱情、富贵、享乐、死亡中挑选一个,但他将所有的一切尝试过后,没有欢乐,没有愉快留下的不过是恣意亵渎的老年。我们这一生,就像徘徊过这个世界的流浪者,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方向,来证明自己不是那么平凡,但却从未实现。我从福贵的身上看到了许多的闪光点,他从未拥有过我们追求的东西,但却永远热爱生命,还相信也许下一秒便会有转机,试问在世间有几位像他一般的领悟生活。
活着一词是多么充满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导,它让我们生活下来,去感受去领悟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磨难、失败以及惆怅。让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苦痛时,忘记绝望,化作我们心中最闪亮的光,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让们拥有坚强的理由。
也许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贵身边最爱的人一位位的逝去,我的泪水便会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种送走亲人痛彻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为何生活要充满了离别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生者来担当?但我也从这本书中明白,活着,团圆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贫,是福是祸,笑脸也随处可见,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将永远活在爱的人心里。
人活在世上也许只是为那一口气,只要活着才有拼搏的资本,青春的小路上也许有许多失败、迷茫、成功、喜悦,但只活着,才不会辜负爱的期望。笑看明天,也许才是真谛。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一个信念,也是《活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每次看他在困难面前坚强的站起来,我的心就为之感动,在今天的社会,人面临的压力,那些自以为遭受失恋、失职后的万念俱灰,相比于福贵亲手送走爱人的苦痛不过是冰山一角。看着新闻里面报道的一位位生灵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为何他们的心如玻璃般一触就碎,那一张张遗书,难道里面的只言片语便是你们放弃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给予爱人的苦痛,那是无法用岁月磨平的伤口。亲爱的人,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们也渴望贪婪的看也这个世界,听一次亲人的呼唤,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迟暮的黄昏。你们可曾明白,那可用力跳动的心脏,充满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们要活着,才有美丽的明天。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无论少了谁,它都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我们要明白,不能因亲人的逝去而一蹶不振,我们的身上还承载他们的爱、信仰与寄托。所以我们要活下去,好好的活。
美丽的夕阳下升腾起希望的炊烟,那人与老牛依偎的背影,刻画了多少生活的无奈。我知道黄昏即将来临,但生活仍在继续。
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8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先生的长篇小说《活着》讲述了中国人在这几十年的封建社会中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部作品,但我愿试一试。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汉语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叫喊,也不是行动上的进攻,而是默默忍受,去忍受生命所带来的责任,去忍受生活中的幸福、苦难、平庸和繁琐。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位老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与命运结下了最纯厚的友谊,他们相互感激,也相互仇恨,却又无法离开彼此。
年少时家境富裕,福贵不懂珍惜,直到染上赌博变得家破人散时,他才想起悔改。
不过他娶了位好妻子,陪伴他、包容他走过了一生。
他是位好丈夫:在日子逐渐平稳时,妻子因病卧床不起,福贵不离不弃;在儿女去世时,他强装镇定,耐心安慰患病的妻子。
他是位好父亲:在穷困潦倒时,不忍心看幼小的女儿吃苦;后来女儿又聋又哑被人嘲笑,他便将女儿留在身边;女儿出嫁时,他安排女婿将婚礼办的光彩些。
福贵的父母是爱他的。他的母亲身上,凝缩了中国传统母亲对爱子浓浓的亲情,他的父亲,虽然怒斥他纨绔的行为,但当他败掉家产时,仍然为他收拾残局。
“幸福伴侣如今天各一方,怀中孩儿早已离我远去,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一人的孤寂落寞,寥寥数行的表达,充满了福贵苦难而幸福的一生。都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最为痛苦,而福贵送走了一代代的黑发人,亲眼看着与自己最亲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有悲伤、有怨恨,可他却从未抱怨命运不公。
“麻绳专挑细处断”,一次次失去亲人的打击没使福贵跌倒。家里只剩他一人时,他因心善将老牛买回家,跟它一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所以生命啊,它苦涩如歌!
“福贵”,父母为他取的名字,希望他以后有福气,大富大贵。可他单单相反。《活着》中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余华先生用的是第一人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我们眼中便会是个苦难的幸存者。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对于福贵而言,他可能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它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我知道时间的神奇让余华先生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我不知道《活着》的叙述又表达了怎样的神奇?我知道福贵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读《活着》有感 篇9
近几天一直在读‘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一书,开始第一次读时,反而很认同推荐的两篇序中的人生理念。但随着接触正文,却感觉佛家思想太重,给人的感觉颇为压抑,于是索性放下。直到建议老公读了此书之后,老公的一席话却让我对这本书有了全新的认识。把事情看开,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既成的任何结果,不等于不去抱着极高的热情继续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付诸百分百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是要去经历一种过程,一种自我选择的人生之路。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一种生命过程的体验,每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你没有停下的权利,也没有控制快慢的权利,那么,所有的结果,也仅仅就是过程中的一道风景而已,看到了,经历了,还是要继续前行------于是,我重新翻开此书,细细的品味书中的哲学思想。感觉却与第一次读时有了明显的不同。
从稻盛和夫的思想中,我学到了很多全新的理念:例如,他认为创新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更应视为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总把创新当成一种能力的外在体现,让创新成为习惯的理念还是让我感触颇深。
宇宙间万物的存在绝非偶然,其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但人类的价值并非只在于存在而已。人类拥有智慧、理性和心智,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所以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被视为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人类内在拥有的是远比“存在”更伟大的价值。这就是人类可以为世界、为人类本身做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这里我特别注意到‘稻盛和夫’在描述人类的特质时运用的几个词:智慧、理性和心智,这些都是人之存在的最有意义的三个特质。稻盛和夫描述的三个主要特质并不是所有人类都先天具有的,而且,也是不恒定的,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中获得或增强这些有益的特质。
继续读来,也发现‘稻盛和夫’在书中也特别强调了一下几点:如果人类只是存在,那也是符合宇宙之间的需要的,不过人类一旦心存不良,就会变成“万恶之源”,正因为人类具有这样的双重特质,因此,如果人类想真正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就必须重视自己的心智、思考、智慧和理性的内在的品质。
我忽然想起自己前段时间读《宽恕就是爱》一书中对于心智修炼的一些分析和方法。忽然觉得,心智的修炼不仅仅是重要的,而且在所有的这些特质中是最有必要的。
读《活着》有感 篇10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断的议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滋味,太漂亮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时节间对其一世磨难的表达。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好多磨难,面对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当死掉,可他活着,甚至不过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特别诱惑,但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作者不过用了一般的表达方法,但却有种特别的衬着成效。越读越有深重感。而这类深重感并不是故事情节自己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一般甚至于冰凉的语气去描绘不平常的事情。而这类深重以致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静静地潜入我内心。也正所以有人描绘说余华他就象一个娴熟的外科医生从容不迫地将生活的残忍实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同样。
开初,他吸引我的不过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而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他人的考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实质,我向来在想《活着》的目的安在。不过不过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样人有各样人的说法。有人说他不过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惧怕经历。而还又人说:实质上,这又示意了中国文学的此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实质上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方:实质上,人活着自己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假如必定要给予意义的话,那么独一能够算作意义的,唯恐只有活着自己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好源于这里。
也正因这样,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实质上实质上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实质上是没有幸福或许不幸的,生命不过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读《活着》有感 篇11
读过余华所著《活着》,像是被一个重重的石块堵塞住了胸口,激荡心灵的悲怆,让人久久回洋。那个深沉的阴影始终投射在心海,一个黑暗的社会,一个战乱的年代,一个红色狂热的季节孕育着一个注定要饱经那代人所要尝便的艰辛。
生命在那里是一个在风雨中摇曳将要燃尽的烛火。一个生命在贫困的命运面前是那样脆弱而无力。但一个生命存在最重要前提是维持生命的存在,人们在为争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温饱都无法满足时,怎样保证生命存在而真正活着!其中透漏着的无助,只能用宿命论来解释的无法抗拒的哀叹!在那个几乎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下,生命的延续和亲情的呵护之间的关系是矛盾还是融洽?那个富贵给了我们答案:亲情是维系生命延续的精神支柱,有时真地感到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同时又是那么坚韧,似乎那种坚韧又是能战胜一切的!
读《活着》有感 篇12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唱着奇异古老的歌曲,老人站起身,亲昵地拍拍身边的老伙伴,然后一起晃晃悠悠地向着夕阳走去。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景色了。这太阳是同早晨一样,不紧不慢地释放光和热,只是看风景的时辰不同,心境和态度也不同了。
福贵的早年生活浪荡且自由散漫,像极了现在我们——有着数不尽的精力,和满足不完的好奇心,在父母的庇护下,福贵任性逃避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对家庭工作,或是对父母亲情。做一个逍遥浪子多么简单呀!整天吃喝玩耍,肆意人生,人人皆可。可是,做一个回头的浪子又是多么的难得。
亲人的离去让一个任性的孩子长大,接过上一辈人的一片苦心继续生活,这一次,他不闹腾了,安安心心想生活。只是,生活给福贵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失去了所有亲人。不是一次突然的事故,用短暂的伤痛带走他们,而是一步一步,带走了福贵身边所有的希望。人生过半,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所幸,福贵还没有失去幸福的权利。对他,从咬牙切齿到同情遭遇,中间是为他一次次地心急,痛苦,最终沉默。然而这一切复杂的情感在读到最后时通通消散——老福贵找了一个老伙伴相依为命,心里装着一生曾拥有过的最幸福的时光,平静且坦然地活着,然后走向夕阳西下之后的无尽黑暗之中。
从任性败家到离家漂泊再到失去挚爱孤单一人,如今的福贵已能够坦然面对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独的个体,他活在世界上总会有可以倚靠的,或人,或物。所以,当读书人还在唏嘘不已时,书中那人早已牵着老牛一头,在平淡的余生中渐渐远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着。如果可以,请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应,不如试着接受不幸,坦然面对生活。因此,不论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之中究竟会遇到怎样的艰难与险阻,也不论那不可知的命运,在前路之上为我们准备了怎样的磨砺与阻碍。只要我们仍旧“活着”,仍旧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这条或许艰辛、或许迷茫的漫漫旅途之中,便总会有冉冉的旭日升起在我们的头顶,将我们内心之中的迷雾与黑暗最终照亮。
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并非只是简单地不死去。“活着”更意味着,一个人要活出自身的价值、自我的意义。我们要在这股人云亦云的庸俗潮流里,活出真正的本真、活出真实的自我。我想,这或许就是“活着”最深刻的含义与最内在的价值,同时也更是你我勇敢地活下去的最根本的理由。
读《活着》有感 篇13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在《活着》中写的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深思。“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福贵是一个只懂得享乐的大户人家的少爷,他祖辈曾有丰厚的基业,因为他滥赌成性,整天无所事事,最后输光了家产,他的父亲在债主龙二讨要房契时被活活气死,后来母亲病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病变成聋哑人,好不容易成家却因产后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妻子家珍也在凤霞死后三个月去世,女婿二喜在干活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因太饿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为什么要活着”?青年时的福贵整日吃喝嫖赌,为了玩乐而活着,壮年时他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为了回家而活着,中年时经历了丧子之痛,妻子又身患绝症,他为了家庭亲人而活着,到了老年,看着亲人一一离去,此时的他无牵无挂,孑然一身,才是真正的不为金钱不为他人而活着,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余华用冷酷的笔调写出了血淋淋的现实,用福贵一生的坎坷遭遇,折射出那一年代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楚,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的困顿与变迁,而福贵勇于承受苦难的性格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力量的强大。可以说,福贵是当时社会某一人群的缩影,而这群人,他们处于社会底层,遭受着种种磨难,但不曾屈服,让人既同情又敬佩。有人说,《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让我们面对福贵的坚强乐观来反思自己的品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安逸。
《活着》像一首历经沧桑的诗歌,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生命的脆弱,生活的艰辛。让我们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生活多么悲惨,现实多么残酷,我们都要相信人性的光芒可以战胜一切黑暗,让我们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困难挫折,坚强地活下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人间很值得,无论如何,请你务必努力地,乐观地,简单地活下去。活着——为自己而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