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读书与教书心得

| HT1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与教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与教书心得1

《不跪着教书》一看到这书名,我就猜想那应该是理想上精神上要站直、思想上更要站直。应该是堂堂正正地教书吧。当我翻开书本看了没几页后,发觉自己先前的想法有点偏差。本书的作者吴菲是中学高级的教师,他在书中所述的许多例子都是反面教材性的。应该说吴老师想通过某些不好的现象来折射现代教育应该有的本质。其中有写家长对子女过多的拘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生活的主见。吴老师提到的很多都是高中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家长的眼中只有高考,其他一切都可以往后推。吴老师通过他的笔墨说出了学生的心声,同时也代表他对现代教育的追求。高考重要,但学生的成长更重要。我觉得能过这种反面例子来衬托正面道理的形式,更能给人在心底激荡起水花。同时吴老师又站在家长的角度写学生。明显得可以看出这一代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何为传统,何为尊老爱幼。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忘了父母的辛劳,也忘了父母是他们的长辈。吴老师作为一个家长,看着学校中那一群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他为他们的父母叫屈。所以他写了那些学生不好的现象,他希望学生的那些不好现象写出来后就没了。就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作为老师他又看到了同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他不希望他的同行们迷失方向。那些所有存在的现象也在他笔下一一展示出来。也是释放后就消失了的愿望吧。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都能按吴老师所想的去做,那么就太神了。或者说,吴老师的要求太高了。但再看看这些内容,细细琢磨,那我就体会到吴老师的用心良苦了,他希望我们的教育是有希望、有梦想的教育。不管吴老师是站在哪个角度来描写当今教育的,他告诉我们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书与教书心得2

读过Frank McCourt的《教书匠》(Teacher Man)之后,不觉身为教师的我倍感荣幸,作者以十分诙谐的文笔,讲述了一位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光,在点滴中,麦考特为人师表的气度和风范一一体现,不仅让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教育,同样也刷新了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

麦考特自纽约大学毕业,之后便谋得了写作教师的教职,这也是作者写《教书匠》这本书的缘起,而写作教师这一职位说来特殊,但也是作为广大教师群体的一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麦考特面对着的是美国纽约出了名的调皮捣蛋的少年,二者的相遇,无论对于麦考特来说,还是对于调皮的孩子们,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麦考特第一天上课就十分紧张,他提前到达教室,正在构思自己的讲义,复盘之前备课的内容,然而,纷至沓来的学生们的“表演”则让他对这群孩子有了不一样的见识。只见有个学生拿起另外一名学生的三明治抛了起来,三明治在教室的上空飞翔,画出优美的弧线后随即降落在地上。麦考特被眼前的场景惊到了,他也分明没有准备好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可怜的麦考特,四年的本科,也没有教会他如何应对飞翔的三明治。他楞楞地说:“不要扔三明治”。学生嘲笑他说着:“都已经掉地上了,扔就扔了”。另一个学生偷偷说着:“笨蛋”。无疑,麦考特第一次登上讲台,就被学生给了个下马威,童年遭受过饥饿的麦考特想了想,径直走向地上的三明治,随即捡起吃了起来。这一幕,把学生们震慑住了,麦考特自此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了威信。

在《教书匠》中,在麦考特与学生之间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而麦考特也在其自传中,传达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无疑,就如前文陈述麦考特吃学生扔在地上的三明治的经历,麦考特是一位十分有智慧和思想的老师,其教学方法也是花样百出,以启发学生的心智为目的,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麦考特在教授创意写作时,他本人就创造了新的教学方式,他让同学们带着菜谱来读,及至后来,更是按照不同学生的特长,安排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乐器进行伴奏。他鼓励同学们把菜谱唱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拓宽学生们的词汇量,同样也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快乐氛围中学习。

我们看到,对于麦考特来说,他的学生们就如同自己要浇灌的树苗,而能否在用心呵护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快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事。对于我来说,麦考特的教学方法无疑对我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

在《教书匠》中,我不仅看到了麦考特的智慧,同样也看到了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的良知。面对一批调皮捣蛋的学生,麦考特没有退缩,也没有敷衍,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以自己的坚持和创造带领学生们成长。这一切都源于麦考特的一个认知,即真正希望这些学生的未来能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麦考特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知识的硬性灌输,也不是训练学生变成做题机器,而是真正通过一个又一个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又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可能和成长,并鼓励同学们更多的去创造。麦考特的教育行为深刻反映了他本人的教育观,即通过发散性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引导学生们真正用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反哺学习内容,这无疑是十分先进的教育理念,麦考特能够发现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无疑也是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十分可贵的素质,教育对于麦考特来说,其价值和意义更多凝聚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这也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够做到上述,则可以说是教师中的良心了。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也要汲取麦考特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前提下,言传身教,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自己光和热,培育祖国的未来,浇灌民族的希望。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积累自己的能量,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者,深耕教育,薪火相传。

诚然,《教书匠》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教学叙事,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十分开放的教育情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读者在作者的个人从教自述中找到了人性的闪光处,也触碰到了真正有良知的教育。

读书与教书心得3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来自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假期中,我有机会细细品读了这本书。读罢掩卷沉思,内心竟如灌铅样的沉重:芸芸众师之中,真正做到不跪着教书者能有几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教师要多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其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再次,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就像肖川老师说的"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的确如此,尽管不少的文章和著述都涉及到"教育智慧"的话题,我们从中所能得到的也仅仅是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已,更何况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否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还要另当别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入手,别无他径。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读书与教书心得4

《不跪着教书》是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前段时间王老师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讲了一节课。那节课后,我明白了,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书与教书心得5

国庆假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把冷校的《教书这么好的事》这本书读完。假期结束,目标是达成了,却丝毫没有完成目标后的舒畅感,反倒觉得有些沉重——读完了一本书,却有一堆书单接踵而来。冷校是极为出色的阅读推广人,这话不假,才读罢他的书,四本网购的书已经到家,待开启了。

“教书这么好的事,要实实在在好起来,还是得一部又一部书打底。”一部书一部书打底,如何能让教书变得更好呢?冷校在书里谈的这些,尤其让我动容:

在阅读中保持谦虚。冷校引用了贾樟柯导演书中的一句话——“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一点一点,是持续的行走、读书、思考,让我变小。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我保留体面。”冷校说,因为阅读,他保持住了谦虚,在课堂中逐渐变小,把学生看大,能够坚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教学,无限地相信学生。我也因为阅读,保持着谦虚,不再会为了某些已知而得意洋洋,因为持续的阅读,才明白有更多的未知,书海无涯,知也无涯。保持谦虚的姿态,一点点前行,努力克服这浮躁的时代。

在阅读中成长专业。冷校说,阅读要跨专业,跨领域,跨身份,跨媒介,这样我们的思想路径才能开阔,思维的深度才能深邃,也方能促进专业的成长。“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因为教育中的错误这样不可轻犯,我们要读更多的专业书籍来使自己努力更加专业。不仅是爱孩子,更是知道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一起学习。读学科教学的专业书籍,知道怎样更好地把握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例如我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了解到语文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是用教材去教识字、写字、读书、表达。读教育类的专业书籍,明白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怎样做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的记忆保持得更长久,例如我读佐藤学教授的著作,会愈发重视在课堂中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努力建构相互倾听的学习共同体。读其它领域的书籍,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眼中有学问的老师,能够随时在课堂中旁征博引,用自己的才华吸引学生,这学期教六年级,愈发觉得拥有广博的知识对于成为学生喜爱的一名教师的重要性。

在阅读中重拾美好。“大人更应该读绘本,在阅读中,那些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被遗忘的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别离……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一直坚持每天睡前给儿子朗读绘本,总觉得是在完成妈妈的使命,读到冷校的童书之趣,才发觉每日的亲子共读中,我也收获到了不少快乐。《妈妈,买绿豆》让我怀念起儿时牵着母亲的手上菜场的幸福时光,《魔奇魔奇树》让我感受到亲情无限的力量,《不可思议的旅程》让我想起小时候一个人在家一边涂鸦一边胡思乱想的快乐……也正是这样纯粹的快乐,可以使我更加了解童心,贴近学生。冷校在书中对于好几本绘本的深度剖析让我佩服,和儿子共读的时候竟没有发现藏在页面中的这么多秘密,竟未曾体会到作者和绘者那般的用心,终究是读得太浅、想得太少了。朱光潜说,提升文学趣味的唯一方法,就是读好书,多读好书,读各种各样的好书。这样想来,读得还是太少。

诗人蓝蓝说:“人们从一本书中发现好的东西,几乎是他内心已存在的东西,只不过是他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再次看到的东西。”这样想来,以上这些想法,我可能一直都存在,只是冷校的文字引导我重新梳理了一遍,回头再看,更觉得应当如此了。

读书与教书心得6

《怎样教书不累人》内容简介:

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幸福指数”这个词,如果你要问我们的老师“你教得幸福吗?”,得到的回答很多是“不幸福,教得好累!”,为什么会教得好累?因为没有找对方法,因为教得忙碌、教得茫然、教得盲目、教得莽撞。那怎样教书才不累人?江苏著名特级教师严育洪老师在本教学资源中展现了他独到的思考,他指出:要想让教师教得不累,首先要让学生学得不累。要从6个方面读懂学生的需求,然后可以采用8种策略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探求。并进而提出了15种教书不累人的具体方法。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我们既要让学生学得不累,也要让教师教得不累,从而达到这种双赢和良性循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教师都能轻松实现教书育人。本教学资源有理论的高度,有实践的真知,有教师魅力的体现,有学生成长的快乐,上通原理,下接地气,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怎样教书不累人》读书笔记分享:

一、弄清楚几个“yao(you)”

——“关注到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

弄清学生“有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弄清学生“要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弄清学生“友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弄清学生“忧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困惑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弄清教学“由什么”,也就是教师要思考教学“从哪里来”的问题;

弄清教学“忧什么”,也就是教师要思考教学“到哪里去”的问题。

二、授人以几个“yu”

——“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欲。

授人以欲,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娱。

授人以娱,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愚。

授人以愚,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遇。

授人以遇,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誉。

授人以誉,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羽。

授人以羽,够了吗?不够,教学还要授人以宇。

读书与教书心得7

最近,学校给老师带来了精神福利,就是每个老师可以阅读这本书——《不做教书匠》。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公开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班级成绩总是倒一,但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还记得第一次在九年级考试考了倒二,心情沉落到了极点,我在微信中黯然写到:“在这火深水热的九年级,我一直孤单的游荡着,摸索着摸索着,不知不觉跌入了万丈深渊,我迷惑着,挣扎着,喊不出的痛让我找不到出口,更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寂寞与恐慌就从这一刻开始。”其中一个智者引用泰戈尔的话回复我:“你的负担会变成礼物,你受苦将照亮你路”这句话点亮了我昏暗的心灵,我在懵懂似乎得到了安慰,可是还是拨开不了笼罩在我心头的迷雾,直到我今天读了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使我的精神世界再次被激励,使我的生活方向不在迷茫,更帮助我勇敢的迈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在我孤独的时候,听见有人说,你要努力努力的往上爬,在我难过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一步一步的网上爬。是的,以前总认为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懂了,原来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也只有这个过程才能让我更加进步,更加成熟,这种锻炼是值得的,也是一生的精神财富,每当走完一段路程,或曲折或失败的道路,都要学会去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反思中去寻找教育的真谛,我有很多时候是在去接受失败,才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勇于实践,学会反思,我想这种反思会让我进步更快,最终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谢谢《不做教书匠》告诉我的这些道理!

读书与教书心得8

《不做教书匠》这部书,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将道理寓于故事,针对教育现状及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以响鼓开篇,令人振奋;以悠扬的乐曲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不做教书匠》分了许多节,或讲述、或引用、或故事,还有唯美的插图组成了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的书。读这本有很深的感受:

一:选择教育,深爱教育在第一章节提到做老师要有方向感,管关老师提到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小故事,帕瓦罗蒂在毕业时,他问他父亲是从事教育还是向歌唱方面努力,他的父亲回答他,如果你想同时做两把椅子,最终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板上。最终帕瓦罗蒂选择拉唱歌,并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成为著名的歌唱家。我们当时在选毕业方向的时候可能都碰到帕瓦罗蒂的情况,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拉教师这个行业。当时想这个行业风不吹,雨不淋;工资虽少,但还算稳定;尤其对女孩子来说还算是很体面很安全的行业。但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行业真的很不容易,早起晚睡不说,心里要处处想着工作上的事,何况工资少的可怜,生活不能说拮据,但也不宽裕。看看一块毕业的同学,朋友心理多少还是有些不平衡。但是,这种想法只会让自己变的不开心。所以,干脆抛开这些想法,投入地,全身心地工作,反而很快乐。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对我们来说才使重要的。我们既选定教育,就要爱教育。或许我有很多的缺点,很多的不足,但只要心中装着教育,我就会为此改进。

二:爱教育就智慧教育仅仅有方向还是不够的,有爱还是不够的,我觉得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教学才能有所获。在这部书的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中,管老师提到: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小学离海很远,校长带学生到海边玩。他自己站在水深处,以他为界,学生只准在界内完玩。终于,孩子们玩尽兴拉,纷纷上岸。一群低年级女生上岸后,觉得衣服湿拉不舒服,便当众把衣服脱拉,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竟然校长惊的目瞪口呆,第一念头就是冲上去大声喝止。但,凭着他教育家的知觉,他等拉几秒钟。这一等,太好拉,他发现四周并没有人投异样的目光,包括高年级同学。一会儿,小女生们把衣服拧干了,重新穿上,又欢快地和小伙伴们玩到一块了,一切过去,什么都没发生。真正的教育事业世界里,教师付出的全是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的上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如果那天校长大喝一声,那么,也许那些大孩子从此学会拉鄙视、学会拉嘲笑。教育者应该有第三只眼睛,那只眼睛叫学生。有了学生的眼睛,教育就充满了智慧。这个小故事让我很有感触,校长只是略略等拉几秒钟,却换回了平静的结局。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当时校长当时大喝一声制止,或者说一句这么大啦,怎么不知害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女孩当时的窘迫。这对她以后在心理上造成多大的伤害。教育有时就需要等待。都说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谁也不原意用漫长的等待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学会等待,等待你的努力浇灌在学生身上绽放。从生活的每个细小处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良苦用心,终于等到了孩子的转变。因为有一条真理告诉我们:不管物质以何种形态存在于世,必定会由量变到质变。书中有一个小故事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说有一高三学生整天吊儿郎当,不好学习。一天,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羞辱他: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就跪在操场上趴一圈。男生大受羞辱,发奋图强,一年后,哪个学生考上拉大学。一天,他正好和女友再路上散步,遇到高三时的同学,他们聊起拉班主任,他恨很的说起拉那件事,说我没叫他跪操场上趴一圈已是对他最大的宽恕拉。同学惊讶极拉,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老师使用的激将法吗?他想拉想后全明白拉,流下拉悔恨的泪水。一想起这个故事,心不由得颤抖。教师的爱表现形式有很多种,舆论更多的是宣扬那种甜爱,而这种苦爱更加震撼我的心灵。这位班主任真的象一位高明的医生,会在药中用毒。药轻了,不起效;重拉,会出人命。正是这位班主任的恰倒好处的用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潜力以及性格中的叛逆与不服输,都清清楚楚的,他用拉大家看来一副很危险的药,他却胸有成竹。这种爱看似残酷的,却是富有智慧的。在体育运动上,杨影做特邀主持人时说过一句话:一个运动员,修来修去,到最后,修炼的是一颗心。张德培身处绝境,改变人们相当然的惯用策略,他不是胜在球技上,而是胜在智慧上。他不只是用手在打球,也在用智慧打球。我想上课就像是烹调,是清蒸,是煮,是爆炒,还是红烧?油、盐、酱、醋、味精、鸡精、葱、姜、蒜,学生说怎么好吃,我就应该怎么加。从平常的设计中发掘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细节来。每天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的话,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轻松愉快吗?更适合学生们的发展吗?不仅我们教学中需要智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智慧。,例如讲述放弃的智慧这一篇文章中,作者是从看张艺谋的《英雄》中获得放弃和追求这两个执着的信念启发的。残剑的智慧是放弃,在放弃中获得更高的人生境界。作者被放弃所演绎出的智慧折服。正如人们常说,人要有所追求,追求强调得到和拥有,但有的时候,追求越急迫,离真正的境界反而越远。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我们也需要一种放弃的智慧。人生路途遥远,如果一味地想着得到和拥有,身上的累赘和负担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人生要追求,要拥有,但也要学会放弃,就像整理零乱的屋子,总要把过时的、淘汰的东西丢掉,这样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深、更远。放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上个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收到拉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出乎人们意料的的是,爱因斯坦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的高官重任。爱因斯坦如果当时步入政界会是什么样?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的好:当官最实惠,我们的制度就是吸引人才去做官。做了官就有人请客,拍马屁,车子,房子都会跟上,造成大家都挤 独木桥。现在重视,关心,爱护人才的办法就是给个官级,给顶官帽,这种做法做法不知害拉多少科学家!科学家不会说假话。所以爱因斯坦是明智的,不然,我们将会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这本书像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而且很容易被同行们所接受。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心智的启迪和美的陶冶,读这本书真的一件幸福的事情。感谢来自乡间,来自教育一线的管老师,让我们年轻的老师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

读书与教书心得9

读完这篇文章,心中很有感触,是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有挫折、有心痛、有泪水,亦有擦干泪水后的那份坚强与坚持,否则不会得到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

我一直都认为,一个人修养和魅力的展现如同一块土地的肥沃与贫瘠,要想改变土质,必须坚持浇水施肥。我也坚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即使最后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

我们教师,都不免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打磨一节公开课,那段时间确实很苦,那种苦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诉说的,也许,在那段时间有过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有时候最后也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我认为,没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并不等于没有进步、没有收获,其实,在付出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如果再去回忆那段日子,仔细想想真感谢那段日子,虽然苦、虽然累,但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不论理想大小、远近,只要有理想,平庸的生活会变得五彩斑斓,最后即使理想不能成功,总有一天也会有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请相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有些时候我们面对世俗生活的拷问真的不堪一击,这个

急功近利的时代,太多的人都成了随风而舞的草,在世俗的内核中就是没有保存下一点可敬的崇高。教师的工作有些繁忙有些琐碎,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有谁的工作轻松?

的确,教书亦是一种修行!

读书与教书心得10

我选择接触这本书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同事介绍,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书名。这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把书里的内容认真读了两遍。第一遍没怎么看懂,就是为了看完它。知道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严育洪,无锡人,江苏省特级教师。第二遍再看,有些初读中没发现的意义就跃然纸上了。我想有机会,我还会看第三遍。毕竟,就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太需要一些合理的,不累人的工作方法了。

先来介绍一下吧,全书分为两大篇“师心”篇和“师德”篇。“师心”——做一个有心的明师,“师德”——做一个有道的名师。其中的案例与思想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跟大家谈谈严老师的“师心”篇,这其中有十五个主题,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主题,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教师,一生做好一件事”这个篇章,读完后,我知道了,我们教师成长需要在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规划,要专一,要认定一个目标走到底;教师成长还应该 “不规定,不划一,不死认一条道路走到底”。总之,,就像魏书生说的认定了走的路对了就“守住守住再守住,从不折腾”,相信总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教育领域有句话说“你心有多新,你的舞台就有多新”。这句正好应验了严老师的“教师,富“人”先富“心”的篇章。确实我们教师专业离不开书。只有博览群书,汲取书中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立于教坛的不败之地。

现在,无论遇到哪个学校的老师,问他们说当老师忙不忙?我敢肯定90%的老师回答是“忙”。确实,现在社会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学生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还是社会生活,都给老师压上重重的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说忙啊、累啊!今天看了严老师的——“教师,每天为自己挤出一小时”这个话题时,我感觉对自己的“忙”理出了头绪。以后在工作中不要随意工作,这样容易浪费时间。那怎样才可以节省时间呢?首先做事要有计划,有重点。有了这两个前提,做起事来就没有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浪费时间了。接着,在班级管理上对班干部要大胆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内务,你只要在旁边把持好方向就行。那么每天为自己挤出一小时来做什么呢?一位名叫富兰克林·费尔德的人说:“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所以我们老师不管多忙,你都分一点时间读书、反思、练技、修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所以我们要有水一样的渊博。只有胸怀博大,旁征博引,看得多才能想得出,想得出才能说得清,说得清才能做得好。只有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到每个人的头脑里,人的思想就可以实现共享。水总是勇往直前,遇到障碍,就会在完成积聚之后漫过去。如果实在不行,就灵活的绕过去,最终它会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老师在工作中就需要水的这种“灵性”。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要每天更新方法,以便吸引孩子的学习,那我们就有水的“灵性”来应付这万变中的不变。

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其实就是生活学习中的感悟,老师们,为了我们教书不再有“累”,请你去看看严老师的第二篇章——“师道”篇吧,他将带你离开“累”的教坛。

读书与教书心得11

临近期末,我很想从各位教育家哪儿取取经,怎么样才能轻松复习,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自己又不觉得累。于是,我找到了这篇文章,我想我从中找到了答案。第一、用欣赏的眼光看他学生。教师只有把学生往好处看,学生的学习才会“看好”;教师只有把学生往好处想,学生的学习才能“想好”。学生如此“好好”学习,必能够天天向上。这一招给我洗了洗大脑。以前,我看见班上几名落后生就愁,认为他们无药可救,认为他们不是“那块料”。结果,他们当然是进步不大。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没有把他们往好处看和往好处想。今后,我将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们。第二、用木匠的眼光看他们。木匠的眼光就是发展的眼光。每块木料都不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即使再好的木料,也需要匠人的精心打造,通过锯、刨、凿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加工成理想的木料。

我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应该用好木匠的眼光,像木匠师傅那样区别对待学生,根据长短不齐、宽厚不一而分别设计学生美好的学习,使学生个个能够成材。第三、用医生的眼光看他们。从医生的眼中,我们看不出给病人轻易贴标签的定论,看到的只是对病人往好处看的善意,从而让病人往好处想———“小病甚至无病”的希望与快乐,而希望与快乐是治病的良方。今后,在教育中,我将用医生的这种善良的眼光看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让他们看不到歧视,而看到的是对他们一时“落后”与“迟到”的鼓励与厚望。俗话说,好心有好报。教师看好学生,教学由此而好看。今后,我将看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一幅封建对联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从今往后,我将尽量不说学生不行的话,我将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并对他们的缺点提出纠正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动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

读书与教书心得12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管建刚,最初想读这本书,是被书名吸引,待读了之后,却被书中的内容深深打动。

这本书的作者管建刚是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他用一副对联来谈自己“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也或许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才成就了独特的管建刚老师。

当然,喜欢读这本书,不仅是因为管建刚老师的这份与众不同,更主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很多启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了更多新的感悟。

就拿其中一节——《教育,从小事做起》来说,我深有同感。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这些小事。例如: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一看学生是否都到齐了,如果有谁没有来,又是什么原因?家庭作业谁没有写完,又是为什么?课间时学生吵架了,需要去调解等等。虽然都是些小事,但这些小事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日常,而通过这些日常的小事来教育学生,就是我们的工作。

书中还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只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也不管这份工作与你的期望有多大的差距,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读到这儿,我还有些庆幸,幸亏我是一个握紧手中麦穗的人,踏踏实实地工作,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现在拥有的才会不怨天尤人,才会觉得快乐。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真正明了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说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同样的匠人,一个说在工作,一个说在建房子,第三个说自己在盖教堂。如此看来,第三人就不仅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怀的老师也不是教书匠了。

最后,我想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宽容,更要爱他们,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学习与储备,更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做教书匠,就做一个辛勤的园丁吧!相信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如同一朵朵小花,即便经受风雨侵袭,也会有怒放的一天,就让我们期待那春暖花开的日子吧!

读书与教书心得13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人是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德、智、体、美也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木桶原理”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木桶全部木板的长度,一块短板对于木桶的容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有时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

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基础,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定义是授业解惑,也不曾提及如何育人之说。但在现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果只忙于教学、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至少不能说他(她)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或者说他(她)缺少爱心,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样的老师也代不出好的班级。如果一个班集体没有凝聚力,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没有爱心,没有较强的个人人格魅力,那么这个班级到头来必然会人心涣散,纪律涣散,更谈不上教学成绩。

从相反的角度讲,一个老师不管他代不代班主任,只要他有爱心(注意我说的是真心地去爱孩子而不是假意地去敷衍他们甚至讨厌他们),真正地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心理健康、爱护学生的爱好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急学生家长之所急,说学生家长之想说而又不敢说,做学生家长欲做而又不便做,都能在班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望,这样以来当你在班级里上课时学生无论是听课状态还是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是空前的,如有人在课上违反纪律,就会像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样,受到同学们群起而攻之。

在这样的班级里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基本上是对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合作默契,感情沟通尽在细微处;有时候一个提问,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将会永远地印记在学生在心灵中,这也许会成为他进步的动力,或许会成为他从一个落后生转变成一个先进生的转折点,因为他知道:老师在关注着我!

一、人民教师应具备爱生如爱子的高尚品德。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成长有两个影响源,第一是父母,第二是教师。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很自然地将他们与父母交往的各种思想感情与“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要求教师也像母亲那样关心、照料他们。此时,他们不仅希望得到父母的爱,还期望得到教师的爱。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关注,使他们时时感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用自己的情感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感情,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

二、教师应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

教师的坚强意志是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同时,教师的意志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读书与教书心得14

清楚记得我与这本书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上完第一节数学课,来到办公室,就见到同事的办公桌上有一本书,题目很吸引我的眼球--《不跪着教书》,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想要教师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跪着,趴着,还是站着?一个重重的问号敲打着我的脑门。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第一次面临这个思想炮弹的轰炸。我在心底深深地追问:怎样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不跪着教书,首先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教师的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我美丽,因为我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坚持独立的见解,只会唯唯诺诺,学生又怎么能够独立思考,怎么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呢?

不跪着教书,其次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谋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因此,作为老师,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地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心灵……

不跪着教书,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是这样的一位有着独立人格傲然挺立的教师。我们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相信读完《不跪着教书》,每一位教师也都会生出这样的内省来。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好书,但愿吴非对教育时弊的无情针贬不只是他个人的感叹,但愿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不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

读书与教书心得15

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有专家说,以前的知识是

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时间。可见多读书,不断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便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为本,育人为先,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50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