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

| 新华0

写心得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或者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小编给大家分享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参考,方便大家参考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怎么写。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那里能够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那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那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齐笑,跟他一齐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貌,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读后感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齐坐坐,一齐聊聊。只是,不明白,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一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我,为什么活着,自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貌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我,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可是,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期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期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我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我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能够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我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我的真心,想想自我的&39;初心,明白自我的真心,记着自我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一样。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2

当身心为世俗所累,我会一遍遍捧读《瓦尔登湖》这本书。

诚然,《瓦尔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阅读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译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国作家、诗人亨利•戴维•梭罗。我在纸上记录下这个名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罗致敬,不光因为散文集《瓦尔登湖》记载的是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为他当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日益受到当今越来越多人的接受、悦纳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无比欣赏梭罗对世俗虚荣的远离和摈弃,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天赋良知让我顶礼膜拜。

《瓦尔登湖》一书,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着人们物质生活丰厚但却贫瘠漠然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纸醉金迷中,回归自然,寻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罗教给我们和带给我们的,是他身体力行中的生命哲学和熠熠光照,引领人们凭直觉和本能一步一步认识、认清真理,凭借自身心灵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质量还有内涵,最终保证我们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迈进。

简单,而又有智慧。

这,也必将成为人们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标。

书中,梭罗对湖水、树木变化的传神描述,对鸟儿、小动物的绘色叙说,对地质考古的细腻渗透和入微诠释等,这些自然财富翔实生动地展示,吸引着读者为之入迷为之痴狂。这些观察、发现和体验,洋溢着原始的生命力,也带给读者如梦似幻的神话享受。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3

读过徐迟为中文版《瓦尔登湖》写的序,第一句话便是“你能让你的心安静下来吗?”那么,亲爱的,你能让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在读这本书之前,或者阅读所有的书之前 。徐迟先生是敏锐的,以至于我只能一味的引用前辈的话“《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梭罗出生于美国革命开始的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他读过许多书,自然受到一些思想家的影响,但他没有单纯的踩着前人的脚印,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会、去思考。梭罗是一个极简单极纯洁的思考者、实践者。于是才有了安静的《瓦尔登湖》。

我喜欢读书时从后往前读,毫无缘由。《瓦尔登湖》最后一个目次是‘结束语’。梭罗要离开瓦尔登糊了,他通过实践告诉人们:“倘若一个人满怀信心的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过上他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会在平常的时光里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绝不是如今市场上畅销的励志书,绝不是功利的,短视的。《瓦尔登湖》中梭罗先生所说的梦想是:尊重你内心。不是安于现状,不是毫无追求。你听,先生也那么坚定地说过:要面对它(生活),好好过下去。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占领市场,没有教你如何获得财富,没有教你如何获得地位,没有‘教唆’你去按照别人的价值观奋斗,疲于奔命,只为了赶上别人的脚步却不知自己丢失了什么。《瓦尔登湖》只是一个你生活的旁观者,它只是在提醒你:倾听你自己。瞧,多么温和。亲爱的,你呢?有没有安静地听自己的心在想要什么?

有幸读过音乐人马修连恩的自传,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诉读者:“我记得当我三岁时,每每别人问我多大时,我似乎只会讲:I am free。”是的,I am free。他用音乐诠释了自己的自由。我在想,梭罗先生也是自由的,《瓦尔登湖》也是,自由的让人妒忌。你看先生在‘春天’里听冰雪消融的声音,听鸟儿的鸣叫。看到流沙,他便想到:“人不就是融化的泥土吗,人的手指肚也不过就是凝聚起来的一滴,耳朵可以想象成一种苔藓。。。。。。下巴是一个更大的滴,是脸上汇合滴水的尖端,。。。。。。植物圆圆的叶片也是一个浓稠的随时下落的滴。”梭罗先生从不是一个严肃的说教者,他是自由的,生动的,《瓦尔登湖》也一样。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4

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瓦登尔湖》的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漫长,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书中描绘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虽然读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时,但我要在一天的阅读完成后,再重新慢慢地感受书中内容所带给我的思考。我觉得每一本书每一次看都会带来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复体会。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一天一天地,我将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样的经历:《瓦登尔湖》是记述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隐居两年零两个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给的过程中,与大自然相伴,并重塑自我生命的经历。

这本书有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

那么“富足”与“舍弃”有什么关系?“富足”,如果是指拥有很多财物,那与“舍弃”是不是相冲突?

在文中,这句话出现在“我”选购即将要生活的土地时,却并未像其他购买土地的人一样,思考怎样利用,而是觉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标)。这么看来,他所说的“舍弃”应该是物质层面的舍弃,“富足”却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并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装饰,他觉得只要能够欣赏眼前的美景,“无论我被置于何地,我都能在那里安然地生活,家不过就是一个栖居之地……”。作者的这种态度也许可以用“随遇而安”来形容,虽然他的生活态度我还不能完全的理解,但从书中的描写中,我能够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富足”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这句“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不仅可以在书中感叹“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能用来形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现在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总会遇到一个淋满鲜血的“将来”。毕竟将来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却可以为之准备的。美国原住民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地球,既是从父辈手里继承来的,也是向子孙手里借来的”。试想,身为子孙,是否愿意接下父辈的烂摊子?身为父辈,是否要有还子孙们一个宜居地球的义务?

将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有道理:“舍弃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时的贪念,是否会获得更多?是的,总有人会认为只有拥有得越多才会越富有,于是在不断掠夺资源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但像我思考过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么,与美好的未来相比,美好的现在就显得十分自私了。诚然,有什么比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适度地放下,适度地舍弃,即使只是体验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么不行的呢?只要舍弃那样一时的贪念,这样便能获得拥有一个未来的富有,同时还子孙一个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来。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作者描述的不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实说,也许我不尽理解他的想法,也并没有资格去说赞同或不赞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5

很早就听说过梭罗写的这本书《瓦尔登湖》,阅读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总是让人精神愉悦,特别是作者所写内容皆是亲身所为,在这喧闹的城市中,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阅读这样的名著会使人的心灵像夜晚的天空一样宁静,工作一天的疲倦感也减轻许多。这样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的好书是难能可贵的。

文中作者用细腻优美的语言,详尽记述了两年多的湖畔生活,从中可以感受到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才促使作者静静地在湖边度过了两年多的日子,写出了如此经典的著作来。这使我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与陶渊明不同的是,梭罗主动将自身置于近乎原始状态的湖畔,拥有的只是一座小木屋和简陋的生活器具,却靠着强大的内心世界,在湖边孤独的生活着、创作着,写出了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让人着实感到敬佩。

现代社会发达的生产力,创造了先进的文明社会,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很多物品的发展甚至脱离了其本身的功能,为了换更大的房子,更高档的汽车而拼命的工作,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更有甚者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放弃了道德良知,突破了法律底线,被社会所抛弃。作者在文中展示了另外一种价值观,抛弃名利,做回真实的自己,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很值得现代人们学习和借鉴。

读过本书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生活,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努力的工作着,生活也从学校那种简单规律变得复杂起来,失去了思考的时间。梭罗书中所提倡的那种简化的生活,不被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所迷惑,直面生活本质很值得我去深思。梭罗最后提到“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那也要面对它过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贬损它,生活毕竟不像你那么要不得吧。”因为,在梭罗看来,生命永远没有想象中的恶劣。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是我从文中汲取的最大收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送给正在奋斗中的我和朋友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不懈的追求。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6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一个哈佛大学的28岁的毕业生亨利•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搭一间小木屋,自食其力,开始了他隐居山林的简朴生活。他自己劳作耕种,不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除了必须的劳动,他的剩余时间就用来观察自然,思考问题,分析生活,评断价值,批判习俗,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后,他回到文明世界,为我们留下了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瓦尔登湖》。

选择在一个寂寞的黄昏,独自一人,翻开《瓦尔登湖》。时光如一江春水,在窗下翻书的沙沙声里流过,流入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我们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处处蕴含着返璞归真的美丽。他记录了观察与体验大自然的详细情况,为其赋予了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正是梭罗超越众人所拥有的一切所在。反观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质要求的时代,恐怕难以找到如此沉淀,专心体味生活意义的仙露琼浆了,让人们的心灵从沉重的物质中解脱出来,回归瓦尔登湖畔那种恬淡、宁静的状态,呼吸自由的空气,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旧梦。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隐隐出现了一个头戴草帽、短褐穿结、带月荷锄的人——陶潜

梭罗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两人都因厌恶世俗的追名逐利,厌恶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而隐居,都好自然、乐山水、爱流年,梭罗也曾在瓦尔登湖畔“种豆南山下”,两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隐居时间了,梭罗只隐了两年多,而陶渊明却是藏了半辈子。

其实不在于时间,时间只是人们想象与虚构的产物罢了。重要的是心,隐居只是一种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尔登”才是最具意义的。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7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相关文章

    52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