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学生读逍遥游个人心得体会800字

| 小扬21147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读逍遥游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读逍遥游心得1

这几天都在给学生讲庄子的逍遥游,对其中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句子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到郊外,他只需要准备一天的粮食,回来时肚子依然很饱;一个人如果要走百里之外,他前一天就要捣米了,而一个人要到千里之外,他就需要积聚三月的粮食了。

可是这看似并不深奥的话却含有大道理。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志存高远,他希望做一番事业,那么他就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准备,储备更多的知识。反之如果你的志向渺小,容易实现,那你要做的准备就少,需要的知识也不多。我认识的人里,有从小商贩做成老板的;有以前在街边理发现在却开美容院的;有以前是当民工现在却在做房地产的......当然更多的人却是以前是小商贩,现在依然是小商贩的;以前是理发的现在依然是理发的,以前是当民工的现在依然还在当民工......什么原因?那些成功的人靠什么?我想这和他们的志向有关系,也和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踏踏实实的做准备分不开。说到这里我甚至给学生开起了玩笑,我说如果你希望就当一个民工,那么你现在学的知识都足够了。

可就在我说学生的同时,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老师吗?爱人有时会开玩笑的说我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是的,如果只是当一个匠人,我也觉得我的知识是足够的,可是我也只是满足于这一点,并没有想过还可以做的更好。人生的境界的高低也就在这里吧。 而人的境界的高低应该也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原因吧。我们读《井底之蛙》时,都会嘲笑那个不知天有多大的井底之蛙,笑他的愚蠢和见识,可是我们有多少人不都是满足于自己所见的那片天,在不由自主的做着那只青蛙,而自己尚没察觉呢?

感谢庄子,让我在浮躁的社会里还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观照自己的心灵。

读逍遥游心得2

《逍遥游》开场出场的大鹏鸟,尽管飞的很高,“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依然不能参透宇宙万物,依然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我们芸芸众生,作为地面上小小的燕雀,我们的视域又是何等的狭隘,我们的是非判断能有多少是对的,我们又何必经常和别人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即便如庄子,也认为“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又能有谁能穷极宇宙的道理。大凡那些“我认为---,我觉得---”又有多少是正确的或是合理的。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大可不必去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下属,大可不必用自己的标准去对身边的人和事说三道四。对于家人,大可不必强求他们按照自己设定的起居饮食标准去生活。这样想,便可释然,便可以逍遥于在与同事、朋友、家人的相处中,达到至人无己的境界。

在“尧让天下于许由”的那段里有 “名者,实之宾也”,“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追求的就是树上的一枝好睡觉,偃鼠追求的就是饮一腹水好饱腹,其它都是多余。对于许由,天下就是“一枝”和“一腹水”之外的东西。一枝”和“一腹水”是实,而“天下”是宾。对于我们,保全身心,吃好、喝好、睡好是最重要的,是实,而所谓名声,是宾。所以,我们不必去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不必在乎自己的名声,不必在乎褒贬毁誉,去追求一种圣人无名的境界。

《逍遥游》第三部分的故事是关于无用之用。惠子说那个大瓢装东西和盛水都不行,放在家里没地方搁,庄子告诉他可以放到河里当船使;一个有眼光的人买了治疗皲裂的药方拯救了吴国获得了封赏,而持有秘方的人只知道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挣点小钱。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有用和无用没有什么绝对,所以不要执着于有用。象惠子说的那颗没用的大树“樗”,庄子告诉他种到“无何有之乡”,“逍遥乎寝卧其下”这又是何等的有用!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超乎物外,追求神人无功的境界。

在《逍遥游》中比较有趣的是蜩于学鸠的对话和斥鴳对大鹏鸟的讥讽,结论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以及“小大之辩”。再有就是连叔对肩吾的挖苦“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些场景很容易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心灵上的聋盲者比比皆是,与这样的人对话和聊天就是对牛弹琴,这样想,便可释然,便可以不再执着他人的言辞和反映。

各种有趣的小故事、小对话,蕴含整个《逍遥游》的核心思想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要时刻做到无己(不要执着于自我)、无功(不要执着于干大事业)、无名(不要执着于名声),就可以不断接近心灵逍遥的境界。

读逍遥游心得3

李白有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借助大鹏展现自己自信乐观人生态度。确实是该深挖《逍遥游》的潜在意义了,在惊叹于庄子的汪洋恣肆想象绮丽的同时,我更崇敬大鹏的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精神气概。

学习《逍遥游》这一课的前一节我在班上做了一个铺垫,说这一篇如何如何的经典,如何如何的有味,让学生下去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上原本想让一男生朗读一下文段,想不到的是,该男生竟一口气背诵下来,下边的其他同学在赞许同时,有几个举起手:“老师我也能背诵”。问其原因,回答是感觉有意思。对我来说,这种情况多少还是有点意外的。这是学生最质朴的回答,感觉有意思! 《逍遥游》是高考必备64篇之一,本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运用大量幻想、传说、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观点,想象奇特,汪洋恣肆。文中有一些易写错的字词 ,比如:南冥、坳堂、夭阏、蓬蒿、抟扶摇、蟪蛄、腹犹果然、辩乎荣辱之境、御六气之辩等,这些字词,通过课堂板书、课下反复巩固等方式,以期达到理解识记熟练掌握的目的。庄子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形象:鲲、鹏、蜩与学鸠、大椿、朝菌蟪蛄、宋荣子、列子等,而这些形象当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鹏”。

在庄子心目当中,客观世界皆有所待,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凭借就得无所待,希望一切顺应自然,超脱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追求无条件的绝对自由,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

1 境界。庄子的思想的这种思想,跟当时的大背景有关,庄子年轻时也有自己的梦想,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其学无所不窥”但等到庄子学成后却发现“而今也天下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所以,才有了后来楚王派人携重金邀其做相时,庄子只是“持竿不顾”,好一个持竿不顾的庄子!面对高管重金的诱惑丝毫无动于心,不得不说是一种境界,哀莫大于心死,因此笔者认为:这应是庄子对这个世界的不平之鸣,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境界,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就冷眼相待。

“鹏”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的独特形象,它体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么雄壮无比的实力,仍然志在南冥,实在难能可贵。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机会转瞬即逝,机会只留有准备的人,善于捕捉机会,是鹏的智慧所在。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表明“鹏”善于借助外物,“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鹏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九万里的高空,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的。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鹏比抢榆枋而后止的蜩与学鸠,有着更大的格局,而我们,就要吸取其正能量,要有雄心壮志、要胸怀世界,要做一个大格局的人,当然,仅仅仰望星空并非智者之举,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还需要脚踏实地。大到鲲鹏大椿,小到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抑或宋荣子列子,这些皆有所待,都非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 《逍遥游》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大鹏的形象尤其奇特,“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汪洋恣肆的想象,更令人难以置信的这么多举的例子竟然都是无所待,这种思想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的确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九万里的高空在后来的人们看来的人们将之理解为天堂,而庄子却让大鹏展翅高飞却只为南冥,怎能不令人惊叹不已信服万分呢。从大鹏身上,我们应该学到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当然,要想成功,不但要仰望星空胸怀壮志,还需要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蜩与学鸠、朝菌、蟪蛄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只是与大鹏有小大之别,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壤上,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大鹏也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逍遥游,但我个人认为,它的那种“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心存高远的气概、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借助外物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实在是无人无物能比,尽管没有达到庄子心中的逍遥,但是仍给后世留下无尽的念想和崇敬。“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

俞敏洪这样说过:“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逍遥游》中的“鹏”,我个人认为,就是这样的化身:志存高

3 远、善于捕捉时机并借助外物、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如果说 “逍遥”是庄子深邃哲学思想中那潭水,那么大鹏则是其中最具魅力的涟漪。

读逍遥游心得4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读逍遥游心得5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而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得击鼓,庆贺老妻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终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我为这位两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化蝶飞身去,九天梦中来,一日游万仞,纵横五千年。

遥想春秋时代,只做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周,有时无米下锅,但是快乐与思想从来没有停留过。想想当今,物欲情欲横流,人们被利益,金钱,地位,名誉所困扰,每天都在紧张的重复者昨日的生活。前几天我看网上做一个调查,说是周末有六成白领选择在家睡觉,两三成人在家做家务。物质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快乐好像离人们越来越远。在世俗的困顿中,人们失去了最根本的“快乐”。

很多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个世界一定是一个充满欢乐,没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让他们离开那个只有幼时童话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间,也就是几十年,最多也就100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仔细想一下:不要说有地球以来,即使说有人类社会以来,据考证也有七八十万年了,一个个的勇士,一个个的帝王,最后还不是被雨打风吹去?想想自己,不过是草民一个,不会留下什么名声,更不会留下什么万世基业。想想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别的还有什么呢?自己小楼?还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盖兹不是要裸捐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与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这是多么大的境界?这是有什么样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庄子一篇逍遥游,上天入地,纵横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让今天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游字,把人世的沧桑,世间的真谛说的是那样干净明了。每个人在人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游客,看的淡然一些,会是一片海阔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遥二字,人活在世间就会洒脱不羁,愉悦的面对日出日落。

每个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渺小,但是自己心胸都可以无限的扩大。所以说我希望:闭上自己的眼睛,宇宙就在自己的胸中!

学生读逍遥游个人心得体会800字相关文章:

学生阅读个人心得体会800字5篇

学生读书个人心得体会800字5篇

关于学生阅读的个人心得体会800字5篇

学生个人阅读心得体会800字5篇

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800字5篇

小学生个人阅读心得体会800字5篇

西游记读个人读书心得体会800字5篇

西游记个人读后心得体会800字5篇

关于大学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5篇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5篇

    相关文章

    6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