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2021《梁家河》读后感作文

| 陈惠21147

可以说《梁家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语言质朴,字字饱含着真挚的情谊,在读其中几个章节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热泪。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2021《梁家河》读后感作文

《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1

细读《梁家河》,我深切感受习近平青年时期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进一步坚定了我要深入基层、融入群众,把群众事办好的信心文章。如此,才不辜负党的重托,群众的期望。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受最深的,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敢为人先办实事,艰苦奋斗铸才干;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源源不断的淳朴深厚的感情。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

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我县派驻驻村工作队下基层,扎实落实“五农”工作法,与村组干部一起解民忧、办民事,干群关系更和谐,鱼水情更深,百姓得了实惠,党的干部得了民心,工作得到支持。“你的干劲有多足,取得的成绩就有多大”心得体会。在那艰苦的环境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群众,一心为民,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

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我将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身上闪耀的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学习他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学习他敢为人先带领群众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学习他把群众当亲人,吃苦耐劳、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发挥驻村工作队“领头雁”和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干群之间的心凝聚起来,两河口村脱贫计划必将如期实现!

《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2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梁家河是一所学校,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特别是法院干警干事创业提供了鲜活教材,为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

书中真切反映了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的生动场景和对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及关心牵挂。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拉家常,村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他念念不忘。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不论做什么工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

初到梁家河,艰苦简陋的环境,穷困饥饿和繁重的农活都没有将这位年轻人打败,在磨砺中他虚怀若谷,不忘修身,刻苦学习,脱胎换骨。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范围非常广,从文史哲学到外国名著,甚至美术作品和当地县城文学期刊都是他阅读的涉猎范围。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实践中也一样,书中写到,在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时,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脚踏实地做实事,亲身调研取真经。正是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年轻人,正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精神,干事创业、追求真理都要要一往无前,永不松懈。

“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做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领导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这些曾经受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影响的人们,在他们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当地人民群众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青年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如何在平凡和琐碎中书写人生的精彩,为人民群众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书中给了我们答案——“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整洁的农家小院,灰瓦盖顶的平房,新修的柏油马路……梁家河,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经是筑梦的地方,如今是梦想成真的地方。梁家河的巨大变化,让我们青年一代深受鼓舞,让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梁家河》这本书为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历练过程,更是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也为自己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3

近期,《梁家河》一书在全国热学。“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一种人生观。

根植于百姓,水乳交融 。在梁家河,习近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习近平是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梁家河的农民养育了他,保护过他,在这里他也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畏艰苦磨砺,坚定信念。习近平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在逆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说“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4

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时,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永不松懈的劲头,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正是这种真情大爱,获得了群众的情感认同,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发自内心地坚定追随。

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

现如今,习近平的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该书中“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习近平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

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据了解,去年12月,在“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经过专家学者和媒体公众评选,梁家河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5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2021《梁家河》读后感作文相关文章:

《梁家河》读后感党员心得体会

《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

    相关文章

    2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