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精选范文 >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

| 钦容0

观后感可以帮助个体深化自我认知、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艺术作品或活动,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价值观和观点,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以下是小编带来的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精选篇1)

我有幸观看了电影《小巷管家》,这部电影既没有大场景,也没有特效特技,但却教育主题鲜明,紧跟时代脉搏,把镜头对准百姓身边的小事,突出党组织的作用,紧握街巷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将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巩汉林在居中演绎了一位热心肠的北京赵大爷,作为胡同里的小巷管家,他义务帮助邻里街坊解决生活问题,改造厕所、美化胡同、清理煤棚等等。在这过程中受到了不少埋怨和委屈,但随着街巷社区小胡同的焕然一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小巷管家多是社区志愿者,他们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有效形成了连接党组织和百姓的平台,使党组织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从而更好服务群众。

影片紧跟时代,主题鲜明,以人民为中心,宣扬了我们倡导的理想、信仰,内容积极向上,让人感受到了北京人的热情,街坊之间的邻里情非常温暖。《小巷管家》以小见大,作为一部聚焦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小巷管家”不是什么领导,没权力,但在居民心中,他们有热心肠、有行动力、有威信,时时刻刻想的都是街坊四邻家门口的事儿。邻里纠纷、占道停车、私搭乱建、公厕改造、环境提升、空巢老人……百姓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小巷管家”每天的日常工作。

影片故事源于真人真事,以“小巷管家”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事迹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生动讲述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电影主人公赵建国,就是北京2.3万名“小巷管家”中的一员。‘小巷管家’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影片通过艺术化处理,以事件为线索,串起‘小巷管家’的日常工作。有特别多感人的故事。方清平等几个扮演的老北京街坊很可爱,有的会为了抢一个车位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硬说自己煤棚里有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不愿拆,但他们本质上都是善良的,也很通情达理,愿意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社区居民,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更多理解和支持“小巷管家”的工作。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精选篇2)

社区治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各方联动、持续创新,“小巷管家”就是基层治理中的最后一米。作为社区的一名书记,通过小巷管家的故事,我认为必须要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培育居民骨干,加强居民志愿服务理念。社区服务精细化,这就是对社区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重视和支持像小巷管家赵大爷一样的居民骨干,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在公共治理中的潜力,这样才能让社区工作更加贴近民心,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精选篇3)

《小巷管家》紧扣当下生动实践,凸显人民主体地位,举精神之旗,无疑是一部反映时代发展进步、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好作品。现在社区正在开展第二批“__、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这样一部主题鲜明、紧跟时代、把镜头对准火热生活、突出基层党组织作用的电影,正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最好教材。作为社区工作者,观影后感触良深,也引发了深刻的思想共鸣。“小巷管家”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他们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形成了党的领导和以群众为主体紧密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

影片通过小题材、小人物、小切口,折射出了重大的社会意义。其中电影主人公赵建国作为北京小巷管家的典型代表,彰显了北京市委力推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在基层治理中的工作成效。看似“小人物”,但他们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正是新时代的最美表达和时代最强音。电影弘扬了新时代奋斗即是幸福的价值观,它艺术化地启示我们,办好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让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主动参与,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众志成城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精选篇4)

电影《小巷管家》近日在北京首映,生动讲述了随着北京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基层一线有越来越多的"小巷管家"涌现出来。作为基层干部,他们带着大情怀,从群众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最终用"管家式服务"赢得了群众认可。

用真诚和耐心敲开群众心门。长期以来,居住在胡同的群众由于房屋面积有限,各家占有公共空间自建的煤棚、杂物间并不少见,既影响环境美观,也造成了交通、消防等各方面安全隐患。在环境整治初期,街巷长们普遍面对很大压力,如何取得居民群众的理解支持成为开展工作的一大难题。街巷长们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采取了"笨办法"——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家里没人就晚上敲门、一次不行就两次……最终,街巷长们的执着和耐心打动了居民群众,敲开了居民群众的心门,得到了理解支持。

用真情和实干打开群众的`心锁。真正让群众打开心锁的,不仅是小巷管家们的耐心和执着,更是他们一心为民的真诚。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小巷管家们并不满足于违建拆了、道路宽了,还注重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了把居民群众当作家里人,站在居民群众的角度,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将拆违腾退空地还之于民,或建设绿地花园美化环境,或建设停车场满足实际需求,或建成文化空间提高文化品质,致力于让居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世界上最难敲开的门是心门,最难打开的锁是心锁。面对街巷治理难题,小巷管家们用为民服务的真心真情,对工作的坚定信心,不分昼夜的埋头实干,用"管家式服务"打通了城市环境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通往群众心里的那条路。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精选篇5)

《小巷管家》从老百姓的视角切入,选取"小巷管家"这一群体来呈现,通过一条小巷的变化,体现了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表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折射出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体现出小人物大时代、小切口大主题。

片中主人公赵建国,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他不仅心系胡同保护,关心胡同里居民的生活,积极引导居民自治、协商共治,使人人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巩汉林饰演的这一角色朴实亲切,是"小巷管家"的一个缩影。影片将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政策与工作及时融入剧情之中,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除了赵建国,片中几位居民李京胜、张同生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接地气,体现出北京人性格中的大气和幽默。

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把国家治理落实到了基层,而且是通过很多这样甘于奉献的‘赵大爷’来实现的。赵大爷让人感受到了北京人的热情,胡同街坊之间的邻里情非常温暖。情满四合院,情满小巷。北京面貌的改变,就是这样靠基层做起来的。家暖、巷暖、国家才能更暖;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所以不仅北京要呼唤更多的‘赵大爷’,全国都要呼唤更多‘赵大爷’!

2023《小巷管家》影片观后感(精选篇6)

2018年1月,“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北京“1号改革课题”向全市推广。自那之后,70余万名像王军一样的在职党员回到社区报到,1.49万名街道处、科级干部走下大街和胡同担任街巷长,并带动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小巷管家”志愿队伍,形成合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治理难题。(2018-12-12 法制日报)

这是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理念,是努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服务之质量的重要体现,是诚心诚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好公仆,“一声哨响,立即报到”,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的“一块好砖”。

“小巷管家”为什么能这样尽职尽责呢?因为他是一名保持公民情怀的合格党员,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只有这样,才能够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才能赢得了人民,才能凝聚起赢得胜利的强大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想要当一名合格的“小巷管家”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抓小抓细抓实。“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实现“扫天下”之壮志,一定从耐心“扫一室”开始。笔者认为,治理胡同环境卫生脏乱差,社区里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看似微不足道,小之甚小,可要乐于从小事做起,坚持从小事做起,是易事也是难事,想要成为“最闪之星”贵在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才能聚沙成塔,才能干成大事,才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合格党员。

“小巷管家”虽小,可作为却大。由管家团成员共同商议,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办事的社区建设新局面,实现社区的全面自治。为居民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终点式、零距离”服务,全面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相关文章

    4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