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精选范文 >

《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 钦容0

观后感也是一种对作品的反馈。通过观后感,观众可以表达对作品的赞赏、批评或建议,从而对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反馈。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1

电影《小巷管家》近日在北京首映,生动讲述了随着北京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基层一线有越来越多的"小巷管家"涌现出来。作为基层干部,他们带着大情怀,从群众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最终用"管家式服务"赢得了群众认可。

用真诚和耐心敲开群众心门。长期以来,居住在胡同的群众由于房屋面积有限,各家占有公共空间自建的煤棚、杂物间并不少见,既影响环境美观,也造成了交通、消防等各方面安全隐患。在环境整治初期,街巷长们普遍面对很大压力,如何取得居民群众的理解支持成为开展工作的一大难题。街巷长们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采取了"笨办法"——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家里没人就晚上敲门、一次不行就两次……最终,街巷长们的执着和耐心打动了居民群众,敲开了居民群众的心门,得到了理解支持。

用真情和实干打开群众的`心锁。真正让群众打开心锁的,不仅是小巷管家们的耐心和执着,更是他们一心为民的真诚。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小巷管家们并不满足于违建拆了、道路宽了,还注重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了把居民群众当作家里人,站在居民群众的角度,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将拆违腾退空地还之于民,或建设绿地花园美化环境,或建设停车场满足实际需求,或建成文化空间提高文化品质,致力于让居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世界上最难敲开的门是心门,最难打开的锁是心锁。面对街巷治理难题,小巷管家们用为民服务的真心真情,对工作的坚定信心,不分昼夜的埋头实干,用"管家式服务"打通了城市环境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通往群众心里的那条路。

《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2

社区治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各方联动、持续创新,“小巷管家”就是基层治理中的最后一米。作为社区的一名书记,通过小巷管家的故事,我认为必须要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培育居民骨干,加强居民志愿服务理念。社区服务精细化,这就是对社区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重视和支持像小巷管家赵大爷一样的居民骨干,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在公共治理中的潜力,这样才能让社区工作更加贴近民心,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3

近日,一部真实反映北京基层治理工作经验的电影《小巷管家》震撼上映,影片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集中表现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他们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们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他们工作热情饱满、方法智慧、态度积极。作为基层干部,要从《小巷管家》看出收获,找准定位,品悟基层之道,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在“默默守护”中点燃“基层之火”。影片中的赵大爷只是胡同中的小人物,他帮助老街坊解决生活问题,改造厕所、美化街道、清理煤棚……虽然过程中受了不少委屈和埋怨,但随着胡同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他的“默默守护”最终也得到了街坊邻里的认可。基层工作难免会遇到不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就此放弃,还是耐心劝解?是听之任之,还是将心比心?我想我们只要保持一颗“默默守护”的真心,一颗不念旧恶的公心,一颗忠贞无悔的诚心,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真正看到我们基层干部干事为民的真心,总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默默守护”中点燃“基层之火”。

在“贴心服务”中照亮“基层之路”。“小巷管家”不是什么领导,没工资、没职务、没权力,但在居民心中,他们有热心肠、有行动力、有威信,时时刻刻想的都是街坊四邻家门口的事儿。在北京市街巷治理的工作中,小巷管家”们不为小家、只想大家,用贴心的服务,使北京市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街巷社区小胡同的改观非常之大。众所周知,基层工作多且杂,基层干部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遇到的困难更加繁多。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主动深入基层群众,做群众最贴心的人,用热情、暖心、实干的精神去高效地解决每一件事,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发挥好表率、模范作用,在“贴心服务”中照亮“基层之路”。

在“精益求精”中擦亮“基层底色”。 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一般都是社区居民,很多是年纪比较大的退休人员,他们的工作鲜为人知,但是他们却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让北京的胡同变得越来越美,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在基层工作中,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环境治理中“无例可循”的“新问题”、“无从下手”的“棘手事”已经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要有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的“闯劲”,去不断研究新举措、寻找新对策,不断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出“金点子”、为村民脱贫致富找“新路子”,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担起一份责任、干出一番事业,以优质的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精益求精”中擦亮“基层底色”。

《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4

10月30日下午,单位组织观看了电影《小巷管家》。片中,以赵建国(巩汉林饰)为首的小巷管家凭着内心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一件件解决了困扰街坊四邻的诸多老大难问题。故事略带幽默却又充满真情,是一部接地气,充满人情味的好影片。这部影片在如何做好社区工作方面,给我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方面,做好社区工作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责任重大。社区工作的好与坏,上牵涉到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下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群众利益和生活,所以,要想做好社区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各方面,让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主动参与,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众志成城共创美好未来。

另一方面,做好社区工作要围绕服务主题开展工作。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是社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工作包罗万象,大到婚丧嫁娶,小到衣食住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作为社区工作者,要知道社区服务的主题是什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结合社区工作特点及工作需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为群众解决紧急的问题。

《小巷管家》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5

《小巷管家》从老百姓的视角切入,选取"小巷管家"这一群体来呈现,通过一条小巷的变化,体现了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表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折射出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体现出小人物大时代、小切口大主题。

片中主人公赵建国,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他不仅心系胡同保护,关心胡同里居民的生活,积极引导居民自治、协商共治,使人人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巩汉林饰演的这一角色朴实亲切,是"小巷管家"的一个缩影。影片将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政策与工作及时融入剧情之中,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除了赵建国,片中几位居民李京胜、张同生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接地气,体现出北京人性格中的大气和幽默。

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把国家治理落实到了基层,而且是通过很多这样甘于奉献的‘赵大爷’来实现的。赵大爷让人感受到了北京人的热情,胡同街坊之间的邻里情非常温暖。情满四合院,情满小巷。北京面貌的改变,就是这样靠基层做起来的。家暖、巷暖、国家才能更暖;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所以不仅北京要呼唤更多的‘赵大爷’,全国都要呼唤更多‘赵大爷’!

    相关文章

    43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