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精选范文 >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

| 舒淇0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既然这样,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1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2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样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教师,你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我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我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我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当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我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_,2006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_”,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研究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平这位“中心”主任坐飞机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x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样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平这才同意购买。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3

近日,一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首先,“请暂时遗忘袁隆平”,这个论题根本立不住脚。凭何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们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你又让我们忘记袁隆平,除了忘恩负义,世上有这样的人吗?

其实,公号文章只是想说明: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否认,“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但仅仅是因此,我们就该忘记袁隆平吗?再说,现在是创新创造的时代,“舞台”就摆在每个人面前,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舞台”岂是给让出来的?君不见,占着茅坑不拉屎、在学术荣誉上殚心竭虑地造假者比比皆是,却不思如何作为,难道是社会没有给他们“舞台”吗?

再说,袁隆平是谁?相信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就是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但这个“荣誉”绝不是吹出来、夸出来的,而是他数十年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用勤奋努力的汗水换来的。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6年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速度之惊人,难道这些是能够让出来的吗?袁隆平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业界无不佩服,这也不是可以让出来的。

我们不妨看看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给袁隆平的一段颁奖词:……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事迹都归功于今天的获奖者——袁隆平。

事实胜于雄辩,袁隆平今天依然奋斗不止,显然,公众号文章是罔顾事实,说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成就被“过度放大”了,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意味。袁隆平,毕生梦想就是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事实上,不论过去、还是今天,像袁隆平,还有屠呦呦一样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很多,他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致力于科学研究。我们只见有学术造假者,从没见过哪位科学家的成就是被人让出来的。

可以说,袁隆平不可遗忘,也不可能被遗忘,他的科学贡献不但是对中华民族的,也是对世界的。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做人当有良心,那些鼓吹遗忘袁隆平者,那些妒忌袁隆平科学成就者,还是好好学习一下袁隆平的创造精神吧,别辜负了这个时代,要用自己的汗水去努力创新创造,机遇历来就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舞台就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4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5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如此报道杂交水稻,有失偏颇。我理解的.杂交水稻是,“猪狗”、“人马”、“人猪”结合的产物,他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样受到广泛质疑。

试想,当一大类物种相互“苟合”产生的下一代,下几代是一个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我们就去盲目崇买所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何道理呢?

这里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描写,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都要付出数不清的心血。

我们知道,任何超自然能力组合出来的新物种,其实就是一个怪胎。这给天生有缺陷的产品一样,人类食用这些产品有变异和被变异的可能吗?谁也没有做过医学实验。

当大家起哄,为中国农业科学家叫板“好”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们整个社会有“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传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是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还是带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现在谁能说清楚呢?没有,一个都没有!

于是,我建议,冷静看待科学、冷静看待超自然能力;真心诚意地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中华民族下一代着想,让真正的科学说话,放弃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陋习,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理智的选择。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7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8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9

国士无双、一生尽瘁,袁隆平院士以一粒“种子”,种下了全中国的粮食梦。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与袁隆平院士的艰苦努力密不可分。

如果问大家1935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大家会想起什么呢?是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还是_开始扩张势力,二战的导火索已经埋下?这些都是1935年的真实历史,不过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中国人来说,饥饿和死亡,才是他们每天的“家长里短”。这一年的黄河、长江先后泛灾,计有灾民约2059万人,赤地千里,流民无数,两河退水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当时中国医疗水平完全束手无策的大规模瘟疫,全中国一片哀鸿遍野。1935年,五岁的袁隆平随母亲辗转路过汉江流域,汉口那些和他年龄相仿却嗷嗷待哺,又一无所获的小乞丐令他终身难忘。19岁的袁隆平毕业了,他毅然决定就读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

袁隆平四年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打开地图也得找十几分钟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从重庆坐船到武汉,从武汉再坐火车到长沙,再坐一天只有两班的小汽车翻越一座大山,在车上睡一晚才能到安江。在三尺讲台上,袁隆平一站就是十九载。而袁隆平从来没有忘记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于填饱肚子的渴望,他日日夜夜和新中国的农民们呆在一起,他知道,粮食就是“黄金”,他立下大志:“用毕生让中国人远离饥饿!”他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全中国人的骄傲,是他让中国人从此摆脱了饥饿,是他让我们中国有了粮食战略储备,有了不需要在粮食上被其他国家压制的底气。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一个“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做到稻穗下乘凉。他用毕生去完成自己的梦,我们也应该用珍惜每一粒粮食去怀念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我们相信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10

“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全国_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敢于直言,“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

袁隆平院士的这项建议没有转弯抹角,剑锋所指是一些地方的粮食部门弄虚作假,而且直接说出“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他还对为何产生这种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粮食补贴怪现象进行破析,提醒只有通过“微服私访”、“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这真是一针见血,令人心灵震撼!

一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享誉海内外的“杂交稻之父”,有如此对忧国忧民情怀,对弄虚作假深恶痛绝,着实令人钦佩和感慨。难怪建议一经在媒体上传出,网友们立即纷纷“灌水”,仅新浪网在几个小时内就有数千网友跟贴,力挺袁隆平的建议。比如,“20多年第一回贴献给这位可爱的老人”;“老人家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这样才是真正的代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危险呀!”、“天下粮仓中有个刘统勋,当代有个袁隆平,国之幸啊”;袁隆平,“你是真正的科学家,人民代表。希望您的建议能得到国家的重视。”

数千网友发贴跟贴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这在信息高速公路高度发达和言路通畅无阻的今天,实属不可多见,也很是发人深思。作为一个时间胜过金钱的大科学家,揭露粮食部门弄虚作假,本不是他的事,就是发现了问题,也不应由他之口说出。然袁院士揭假犹如他搞杂交稻研究攻关一样,也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虚假,他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不怕冒犯既得利益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假果能有多一些袁隆平这样的'人,弄虚作假岂不会减少许多?

人大代表,_委员,为民请命,为国分忧,是其神圣职责和使命,为国分忧、为民请命需要从关乎民生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未必都只与自己的职业直接有关。反之,明哲保身,回避矛盾,只言好事,不做“恶人”,这则是人民群众所不愿看到的。袁隆平委员履职忘我无私,用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和良知看待社会存在的问题,用一名_委员的权利和义务勇于参政议政,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他的建议才会在一切有责任和良知的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网友们力挺他,既是对正义的声援,也包含着自己的一份沉重寄托!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11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隆平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平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平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12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了全球60%人口的粮食问题,袁隆平的贡献前所未有,“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历经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的身上永远流淌着家国天下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所以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攀登着超级杂交水稻的高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和挫折。他一直保持着埋头苦干、不怕吃苦的基本科研技能,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可能不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的科学家去角逐科学。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的情操受到尊重。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做一个踏实的人。他拒绝了许多来自国外的高薪工作,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在中国。在他的名气之下,_的他一直记得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梦想,以及对杂交水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待遇,他很人性化,永远心存感激,杂交水稻给党和人民的功劳。在生活中,他既不追求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财富当成负担。有一次,因为看过几次豪车上的新闻,他还是选择了普通车试驾。“如果总想乐在其中,怎么会想着做科研呢?”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人走了,精神永存。袁隆平杰出的一生,就像他最喜爱的种子一样,深深地埋藏在后人的心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好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草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奋斗,未来大有可为。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1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14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隆平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平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平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篇15

一档名为《似是故人来》的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在节目中,袁老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试想来,我们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在奋斗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这8个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给在稻田里讲述里的人生一课,我们细细品味:这味道真甜。

用知识武装头脑。袁老的杂交水稻是智慧的结晶,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为人民服务中就只能“望洋兴叹”。一些党员干部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解不开难题、捋不清思路,做起事来毫无章法。这种现象不只在老年干部身上存在,同样也存在在青年干部身上。青年干部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匹配,又没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终就无法成长成才。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知识储备,不只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学习,更要从互联网汲取知识,这样才能担当大任,也能为未来做好准备。

用汗水磨砺人生。袁老说,他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农业的。其实党员干部也是如此,如果不愿意深入乡间,不愿意爬山路、走泥路,怎么才能了解真正的乡土中国,又怎么谈得上服务群众?书本里记载的、电视里播放的、新闻里报道的,毕竟只是只言片语,无法涵盖全面。所以朱有勇才会把实验室放在泥土里,所以张桂梅才会把学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黄文秀才会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他们的汗水也没有白费,收获了很多的成果。“青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这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同志需要铭记的。

用灵感突破创新。“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只有付出汗水的努力才能获得灵感的迸发。爱迪生的灯泡实验、杂交水稻的种植成功即是无数次的努力加一瞬间的灵感获得的结果。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实践、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期间可能会诞生很多独到新颖的想法。灵感的产生只在一瞬之间,倏忽就可以烟消云散,此时就一定要及时记录,并且将它们用于实践的创新之中。当然有些灵感是思维火花碰撞的结果,闭门造车产生不了灵感,不妨与老百姓和同事们多多交流,让灵感的火花烧出来熊熊火光。

用机遇实现跨越。因为抓住了杂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机遇,我国极大地缓解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可见,机遇是如此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年轻干部要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期,低头赶路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抬头仰望星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遇,青年党员干部唯有通过奋斗,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汗水砥砺人生、用灵感突破成长,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实现人生和事业的跨越。

    相关文章

    4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