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心得感悟 >

光荣与梦想心得100字

| 新华0

光荣与梦想心得100字篇1

关于中国公学的历史,我先前是读过一些资料的,然而也凌乱,也零碎,也就模糊。章玉政《光荣与梦想》一书以立传的方式,将这一段模糊的历史清晰的勾勒出来,令人惊喜。此书写的辞意淋漓,与专门的学术书籍相比虽然过于通俗,然而却可以看出其笔法是包含着感情的。有担当的梳理历史,须含着一份情感不可,否则就沦为考据与索引,失去了在普通读者面前重现历史的意义。

中国公学的创立与发展,与姚宏业、王敬芳、郑孝胥、端方、张东荪、熊克武、马君武,于右任、胡适、沈从文等很多人有关。客观的说,一所学校绝非一两个志士可以办成,它需要一大批人来付诸实践,如筹募资金,组织师资,播撒人文精神。这些人是有血有肉的,绝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满含感情的笔触,使历史具有了一种饱满性,完成了人——历史这样一种文本。这些人中有满清贵族,比如端方;有后来的遗老,比如郑孝胥;有革命党,比如于右任马君武等。……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绝不该以进步或保守这种一分为二的方式来衡量,而应该客观对待。激进,未必就推动历史进程,很可能只增加了社会发展的血腥和波动;保守,未必就拖后腿,他很可能保护了历史文化原初的一些东西。郑孝胥,端方等人长期以来被打进另册,是忽略个体,对具体时段内个体心理历程的无视。这样的历史,没有丝毫的温情,是坚硬冰冷的。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没落与重生交替的时代,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在共同推动历史的进步。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是一个大嬗变的时代,封建统治虽然没落,封建思想却依旧浓厚。大批的留日学生不满日本政府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回国,有志之士决定在中国办一所真正的培养民族人才的学校。这样,中国公学在一批知识分子脑海中先产生了。

中国公学之创立,是欲在中国立一真正学术中心。真正之学术,首先在于学人有独立人格,其次是思想之自由,没有了这二者,学术仍旧是统治的附庸和装饰。1906年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创立,学校实行自治制度,由学生和教员进行管理,即不设监督(校长),以执行部,评议部为核心。虽有郑孝胥任监督的历史,但郑氏从不干涉校务,形同名誉校长,主事的还是评议部。校史上学生曾自办“新公学”,亦是对当权者破坏学校自治传统的维护。由此可见,该校一开始就有自由、自治之传统。

中国公学的历史,与胡适是分不开的。胡适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自始至终都有着担当的自觉性。中国公学的立校之本,就在于担当性的自觉,何为担当的自觉性?首先要比时人更加清醒的意识到时代弊病所在,其次对这种弊病产生的根源有革除的决心。可以说,正是到胡适主政,中国公学才真正拥有了一个现代大学的灵魂。胡适于康奈尔大学读书期间,英文老师亚丹曾问他,中国有大学吗?此事对胡适触动极大,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教育之于国家,何其重要耶。他更在《非留学篇》一文中写道,政府不知振兴国内教育,而惟知派遣留学。其误也,在于不务本而逐末。这些,是构成胡适终身学术精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教育精神的基础。他一再提到“振学术”,“伸民气”,就是想从教育上着手,从根基上来改变国家。

中国公学史最动人的地方其实不在其筚路蓝缕的建校史,也不在它出了多少名人,而是它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其实即国民精神,他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国民之摇篮。“大学精神”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内容无非两点,一个是独立人格的培养,一个是对自由的坚守。如若不然,就是满腹诗书的硕儒也不过是乡愿,精明干练的青年也不过是犬儒。犬儒和乡愿的典型特征是缺乏担当,精于利用现成的一切达到个人目的。这种人古代有,现在也不少。二十世纪初叶,除了被西方新思想撞开心扉的那一群人外,几乎神州大地皆为犬儒和乡愿。大学精神就像一口铜钟,在它的洪亮的钟声里,人们的思维被撞开了一点裂缝,渗进了一点自由的光的因子。中国公学,便是率先挂起这样一口钟的学校。

光荣与梦想心得100字篇2

从1932年罗斯福新政到1972年尼克松垮台,《光荣与梦想》生动地描述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历史,涵盖了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娱乐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让我们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成为所谓的“天选之国”并不是一建国就有的,它也经历了种.种的危机和矛盾,也有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积怨,甚至濒临破裂的边缘,美国的发展历史为我国的现有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首先,该书描述的并非是经历,而是人性,意思是说,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会站在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视角上去分析他的所作所为的理由和顾虑,正是他的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罗斯福会有极度自负的时候,杜鲁门会因为女儿的受侮辱而大发雷霆,肯尼迪明知登月计划费时费力但是为了国家的脸面还是要进行。我们会意识到,每个人做出的事情和选择都是有限理性的,区别在于伟人会在关键时候坚持自己的理性不会轻易放弃,而我们容易轻信别人,变得随波逐流。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我们的事情才会最终开花结果。

其次,美国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的确,这正是在我们国家发生的现实。从青少年对现实的不满,对政府的议论,到中产阶级对老板和普通平民迥然不同的态度,再到上层阶级很多违法的事情,这些正是社会阶层进行流动和分层的真实体现。随着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这个社会的结构会因为适应不了现实需要而进行解体,从而出现新的社会阶层。而当社会发展缓慢时,阶层出现固化,人民不满情绪增加,矛盾会大量出现,这个才是考验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人们都希望用一个简单的思路或者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他们会对残酷的现实感到愤懑和绝望,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导社会的舆论和思想,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对社会不满情绪进行误导,削弱社会结构,造成社会混乱,同时还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最后一点令我忧心的是,作者提到的大学生教育的问题,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养成了良好的怀疑态度和研究方法,但是进入现实社会却要求这些学生放弃自己的怀疑态度去接受现实的条条款款,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在6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青年人对现实感到绝望,沉迷于毒品、性交、暴力等事情,形成了所谓的“嬉皮士”一代,还有大量的青年人加入了分裂势力,如穆斯林的“黑豹党”等,青年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严重削弱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和潜力。

因此我们在大学生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充满希望而不是绝望,否则学生群体的不断庞大一定会对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教育不能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不能被宗教化,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生教育,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抱有功利的心态去追求“成功赢家”的人。

光荣与梦想心得100字篇3

《光荣与梦想》这部美国叙事史读来不像寻常记忆中历史书的枯燥乏味,布满一条又一条时间线,是如小说般的情节跌宕。读罢后,心中是疑惑、震惊。

震惊这竟然是美国,震惊强悍如美有这样一段低迷、黑暗、迷茫、脆弱的时期;疑惑这样的美国历史怎么叫做了“光荣与梦想”,究竟何来的光荣,梦想也不过是奢求。正如威廉·华兹华斯在首页所言“那如幻的灵光逃到那儿去了?那光荣与梦想,如今到哪儿去了?”对美国,情不自禁有了理解。

从一开始补偿金远征军游行开始,阶级性显露无疑——生活优越的,事不关己;死里逃生的,水深火热。为了逃避责任显示出冷漠、自私,在铁铮铮的事实面前编织谎言。那就是实打实的“一战”老兵身份,被诬陷为想要不付出劳力、白白分一杯羹的流浪汉;那就是一群“胡闹”的制造动乱分子。即使胡佛心中犹豫,麦克阿瑟代替他下达命令:士兵们对老弱病残的“远征军”进行打击镇压,伴随着催泪弹大量投掷、军棍劈头盖脸的砸下,河岸边的远征军流浪者们的营地是一片火光。这一群,只想要取得本属于自身利益的人遭受到如此的待遇。麦克阿瑟时候却并未受到严重的惩罚。在股市崩盘、大萧条盛行、到处都是失业的流浪汉时期,胡佛依然发表演说表示如今大部分美国人都过着衣食富足的生活,美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政治家就可以和阴谋家、权术家画上等号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就职可谓临运而生、临危受命。期初,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因小儿麻痹症变成跛子的'总统。他是真正想要为那些失去所有希望的农民、工人、中下层阶级的民众们做出改变的。他上任后,推出连续的法案,却因为高等法院的保守派思想,最终一一被否决。经济慢慢有了起色,道琼斯工业指数也重回三位数,大家的钱袋鼓了起来、孩子们又可以重回学堂。社会上对罗斯福的批判却愈演愈烈,评论家大骂他的假面、媒体新闻指责他无所作为。舆论下的事实弥足珍贵,民众的双眼却是雪亮。即使共和党拥有在罗斯福努力下活跃起来的经济中聚集起来的多出一倍的竞选预算,即使有众多信徒的库格林与天才般的魔鬼休伊·朗,罗斯福依然以1100万票的差距力压竞争者。因为他无时不刻放在身边的电话随时接受民众的抱怨、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他每一次亲和、温暖的炉边谈话通过电波送到每家每户,因为他的政策都是真真正正为了穷人的利益,大家将他视为黑暗中的唯一昼光。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人民的上帝。

光荣与梦想心得100字篇4

对于威廉曼彻斯特所著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我早有耳闻。这本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到1972年的水事件,勾画了整整四十个春秋的美国历史,是一部生动的美国国家社会实录。于是在近期我有幸拜读了一番,当我翻开书籍的首页,我就开始随着书中的文字,慢慢的走近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才开始在课堂历史书上被简单描述的事件中,在这本书中找到描绘相关历史最为生动的细节。书中的一行行字,仿佛让我听到了那些被历史滚滚车轮碾压后,发出的微弱声音。美国这个国家无疑是幸运的,那是因为它的历史轨迹,在威廉曼彻斯特的笔下,再次有了鲜活的重现,让我们可以从书中来解读这个国家曾经遭受过得的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以及这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当我翻阅着这本书时,书中的字里行间将美国四十年来细致而鲜活的历史映入眼中,就如同一幅幅黑白画面,不断的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放映了出来。从书中一段段的文字中,我可以窥见当时美国的社会风貌,也可以看见美国政党之间彼此的勾心斗角。当看见书中描绘的来自美国街头流浪汉的咒骂,也可以看见白宫政要的指点江山,还可以看见某个未来总统的成长足迹。总之,美国四十年的历史缩影在这本书的描绘下,显得无比的生动和鲜活。

通过在百度的查询,我知道作者威廉曼彻斯特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对于作者来说,1932年到1972整整四十年的年代中,整个美国每天都是处处洋溢着变革的冲动和征兆。于是乎作者对于罗斯福新政的那段历史,自然也充斥着狂热的拥戴和极端的嘲讽。但是不管如何,历史的风帆始终未变,还是一如既往的沿着轨迹向前。

书中开篇的第一部《应运而起》,就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在这第一部中,作者仔细的用文字描述了美国1932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上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的历史景象。书中描绘当罗斯福总统上台后进行的新政,新政的发布也让当时美国社会的走向,变得充满了未知。而当时美国人民对于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从开始狂热的崇拜到反对派的质疑,这期间就是一个充满着变革纷争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先行的新政变革都是充满着斗争和代价的。只不过,在当时作为总统的罗斯福,奋力的想要推进新政,目的就是想带领已经处于经济大危机的美国脱离险境。其中各种惊心动魄的历史情节,让我从书中得以窥见当时美国那段最为苍凉时期的全貌。

另外在书中,我还逐一的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卷入水事件,到近四十年来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光荣与梦想》这本书让我最为欣赏是,整本书都用十分细微的笔触,将那个时期的美国社会讲述的详实无比,也最为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美国国人那一段时期的历史心情。历史是由我们人类一点一滴所创造的,而书写历史就是回顾历史,让已经泯灭的历史,借由书中的描写再次的生动起来,于是历史就有了生命,不再是遥远而苍白的。

光荣与梦想心得100字篇5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记叙了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作者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第一次看《光荣与梦想》是在我读高一的时候,当时只是通读一遍,并没有对它有更深的理解。但现在因为进入历史专业学习,将它作为研究资料再来看的时候,却有了相当不同的感触。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工人的儿子,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的痛苦。他的第一本书写于27岁,书名为《和平的打扰者》,《光荣与梦想》则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光荣与梦想》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第三部:《种下恶根》,从I951年到1960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结束的十年时间。第四部:《必得恶果》,包括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总统的在任期。第五部:《尼克松终于上台》,从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写到水。这五部分的划分,可以看做是作者对近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粗略的分期。

在书中,‘美国的六十年代’被威廉·曼彻斯特称为“必得恶果”的时代——他在书的末尾写道:“在干预了国外冲突1/3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把注意力转到国内来了,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慰,在孤立中寻求复兴。”

冷战的冰凉铁幕,国外干预的尴尬结局,使那个时代的美国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观。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观的作用下,作者才奠定了本书的结论和结构:伟大的美国梦的破灭。

《光荣与梦想》带给我的感受是嘈杂与混乱,用一句在论坛上看到的话说‘这分明是一部美国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我再次读完它之后最深刻的体会。它其实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料,只能说它是那个年代美国的一部‘历史文学’。

    相关文章

    4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