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论语》读后感

| HT1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骨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

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后感2

(1)讲孔子主张仁德政治,实行政德管理,百姓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就能垂拱而治天下。

(2)讲孔子认为诗经三百来篇,用一句话把它概括起来,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就是诗经是可读可学的。)

(3)讲孔子认为统治者靠政令和刑罚来统治,人民将会集中精力去避免政令与法律的处罚,而将变得没有道德和厚颜无耻,如果用仁德来加以引志,那么人民就会懂得羞耻,而使自己的人格符合道德原则,使自的行为完合符合正义的规范。

(4)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历程。

三十而立,孔子说他十五岁的时候便立志建立自己的学说,到了三十岁就建立了,就是道德礼仪。

四十不惑,经过十年对学说的传播教化,已不疑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再经过十年,就知天命之始终。

六十而顺耳,再经过十年,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顺耳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再经过十年,能够从心所欲,无非法,即不违背规矩。

(5)孔子对孝涵义的回答,回答孟孙,就是违背,回答樊迟说不违背就是:父母活着,按照礼仪孝敬父母,死后,按照礼仪安葬父母,祭祀父母。

(6)讲孔子回答孟武伯请教孝道,对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共也方面不要管得太多)

(7)讲孔子回答子游请教孝道,现在奉行孝道的人,只是能够奉养,如只讲奉养,就同犬马畜生没有区别了。

(8)讲孔子回答子夏请教孝道,(学生对老师应尽的责任),孔子认为这是一个令许多人迷惑难解的问题,有了事学生多替他们操劳,有了酒水饭食给老师,难道认为这是行孝了吗?

(9)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好像愚钝,其实并不是愚蠢。

(10)讲孔子认为,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观注他们的所从所来,考察他的所安所居,人那里能隐藏呢。

(11)讲孔子认为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领会新的知识,也就可以作为师长了。(温故知新是一个很的句子)

(12)孔子认为贤人君子不是一个器物。凡是器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而是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13)讲孔子回答子贡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的话,成就以后,再去讲说。为什么孔子这么回答,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言一行两种,真正的君子应是言行一致。

(14)孔子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人。

(15)孔子讲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习但却不去思考就会迷惘。(不思就不知其义)思考但去不去学习,就会疲殆。(不学没有内容。)

(16)讲孔子反对异端邪说。因为人们都来攻击异端邪说对他人思想行为所造成的有害影响也就可以结束了。

(17)孔子讲诚实得知慧。孔对子路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智慧就在这里。可见达到智慧的途径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

(18)孔子教子张学习怎样去求得禄位,多听道理,保留疑问,谨慎谈论其他的话,就会减少过错,多看情况不干险事,谨慎去做其他的事,就会减少后悔,说话很少过错,做事很少后悔,禄位就在这里。

(19)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怎样去做,百姓才会信服?孔子答,要举用正直置于邪曲之上,反之百姓就会不服。

(20)季康子向孔子请教,要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恭敬忠诚而又上进?孔子答,能庄重地对待他们,就会恭敬,教敬慈善,就会忠诚,表彰先进然后教会能力差的,就会上进。

(21)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孔子答:尚书说过,孝敬,只有孝敬才能友爱兄长小弟,施行在家政之中,这也是治理政事,何必一定要去从政做官。

(22)孔子讲信用,他说一个人没有信用他是怎样的?这正如大车小车没有具有行走所必要的工具怎么能正常运行一样。

(23)子张请教孔子,十个世代可以知道吗?孔子答,即使百个世代,也可以知道。(要懂历史)

(24)孔子认为,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是谄媚,见到大义而不去做,是没有勇气。

《论语》读后感3

《论语》“侍坐章”应当是指《先进》篇的最后一段吧?这是《论语》中比较长的一个段落,但感悟却只有一句话——现如今,去哪里再找到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里摘录这段话,让大家仔细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论语》是记述孔子和学生们谈志向的文章,记述富有文采,虽是语录体散文,却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刻画人物的一个好短篇。请划分并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参考:第一段(开头??则何以哉)写孔子向学生问志。第二段(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志以及孔子的态度。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为之大)写孔子评志。解析:首先孔子态度谦和,善于耐心启发诱导创设轻松和谐谈话气氛;然后其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重点理解

(1)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参考: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解析: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对子路的“不让”应如何理解?参考:“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发言有些不满意,原因是由于子路的“不让”。解析:“哂”是“笑”或“讥笑”的意思。孔子对子路的发言不满意,是因为“其言不让”。所谓的“不让”可大致有两个意思。即:说大话、不虚。从《论语》中的有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子路为人耿直、坦率,直言不讳。他的耿直坦率,有时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师都下不了台。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没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些偏见。对子路的评价应有实事求是的评价。

(3)孔子对学生志向的评论,表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参考:“为国以礼”是孔子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可体会到儒家的政治“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解析:对子路的谈志,孔子表示不满。孔子把“礼”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标准,尽管子路在孔门中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来,不遵守礼义,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国的。而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则予以肯定,因为他们均礼让为先。

(4)曾皙述志,展现了一幅他追求的什么样的社会图景?参考:展现了一幅他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解析:曾皙想做教师对学生进行礼乐教育。在暮春跟学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着在舞雩台上吹,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青少年优美情操,高洁志趣。这是他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

(5)孔子对子路的评论,体现了孔子的怎样的思想?参考: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修养。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礼治国,但批评子路说话态度不谦逊。可见其对道德修养、文明礼貌的要求严格。

《论语》读后感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使我受益很深,下面是我在这次学习中的几点感触:

首先,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个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论语》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点化会改变你的心态,同时也就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吧,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干好了,就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其次,如何做人做事。《论语》说出了作为一个社会,作为一个团体,都要为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而服务。所以论语适合于各种群体和个人,论语可以作为每个人的枕边书来读。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出了我们首先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老操心别人的事,在一个单位,每一个员工都像是汽车中的一个小零件,如果本该是车胎上的零件却安在方向盘上面,那么这个汽车就有启动不了或出车祸的危险,矿也一样,员工就像那一个个小螺丝钉,只有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岗位,把工作做好,一个企业才能像安全行驶在道路上的汽车一样,平稳快速的发展。

再次,做人要“两厚”。一是做人要厚道。就是做人要忠厚老实、善良真诚,这样到哪都能交上朋友,到哪都受欢迎。正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做人要厚积薄发。做人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半瓶水逛荡,有了充足的底气后才知道分寸、才知道谦虚。

有才还应有德,学习《论语》,学习经典,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岗位,达到敬事而信的高度。

《论语》读后感5

【篇一:论语读后感】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篇二:《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篇三:《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经典。在古代,这可是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必读的一本书哦!这本书里编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还有一些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处事,怎样做人。读了《论语》这本书,我就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有一次考试,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题目都挺简单的。于是,我便飞快地做了起来。做完后,发现时间还有许多,我便东张西望起来。我看见有的同学和我一样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学仍在认真地答题,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细地检查。我见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么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时间为什么不检查一下呢?于是,我又认真地检查了起来。

没想到,我检查了一遍后,才发现原来有些题目设有“陷阱”,很容易出错。于是,我连忙把它们都一一改正过来。刚改完,下课铃就响了,真险啊!

几天后,考卷发下来了。哈,考得还不错,95分!而那些没检查的同学和粗心大意的同学考得都不太理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时成绩好的同学这次也考得不怎么样。这时怎么回事呢?这时,只听见老师在批评那些同学:“做得那么快有什么用!一点也不仔细,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太不应该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脑海中出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一下子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须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这样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这样,学习更是如此。

《论语》读后感6

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希望每个人都参照他的观点去当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针对性。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要他善待别人,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种德性,让他接物处事待人都要充满敬意和忠诚。此外,孔子还经常将仁与智、勇相提并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实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经具有了智勇两种品质。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我们现在学习孔子的“仁”学理论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运用到实际。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讲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时,总是忘不了自己将大学舍友从国外拉拢到国内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经历。他说,这全是他在大学期间为他们扫地的功劳。当然,这是句俏皮话。宿舍卫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扫,但是俞就是喜欢一声不吭自己一个人包揽,留给大家好印象,直到他远赴大洋彼岸找到当年的舍友时,对方还会忍不住激动地回忆起这样一个小细节。我把它也定义为“仁”,虽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这份仁义使他们义无反顾地跟随俞敏洪创办新东方,让他们坚信能在宿舍里为大家服务的人,自然在事业中也亏待不了当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论语》读后感7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十分崇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世界,羡慕那驰骋的沙场;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国子监;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

可是说实话,当我看到作业单上的那实实在在的字眼“阅读《论语》”着实吓了一跳。那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倒是从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却赫然树立在头顶,只敢恭恭敬敬的顶礼膜拜,倒还没有勇气捧起那卷“圣经”,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拜谒高人。

我寻到的那本圣经看起来并非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但一卷灵秀古朴的册子,也足够撑起整个气场。就在这样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我的私塾里从此多了一位白发老人,摇头晃脑,日日不息。

《论语》的确是中国人的圣经,这倒是实在不需要我加以论证,我便只有整日有时间就捧来诵读,实不过瘾,就找来本子边读边记。这样下来,十分耽误进度,时至今日,本人读论语不过三篇,不过小生认为,读此书不宜心切,只能慢慢品读,方可体味出精华,如茶道矣:细细品味,一道道精气神慢慢升腾······

一曰孝。我还记得第一次写隶书作品,老师便教写六个大字“孝是本德乃根”。由此可见,孝是人之根本,若无孝心,更无孝为,那么一切免谈。那么如何做到孝哪?子曰:“今之孝者,是谓养也。至于犬马,皆能自养,不敬何以别乎?”是呀,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出心声:“他们的孩子将来还会报复他们的”。孩子们往往在长大后,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只把余下的一小部分温情作为物质的为补偿给他们的父母。却不愿留下丝毫话语,甚至一个简单的拥抱,直至他们的子女在如此循环下去。中国大孝道难道就要如此传承下去吗?

不。我们不能再让悲剧重演,孔夫子的话警示我们:“色难”,可这才称之为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至此才为孝。

二曰敬。敬什么?敬人敬矩敬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君子孝则悌,谨而信,泛而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在当时,孔子已被世人称为圣人,他完全有资格“俯瞰众生”,可他却仍将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无限之学习。说自己 “不如老圃,不如老农。”不因位高而敝人,才是高尚的真正体现,博爱的善存。

敬矩。在我所读到的范围内,也只有为人处世了。孔子教导我们:“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甚行其余,则寡悔······”人们现在常说要规规矩矩做人倒不如入虎穴,得虎子。所以现在才了现在社会的污吏红楼案发,郭美美事件,诸如此类久盛不衰。这些人整天为钱卖命,半夜做梦都抱着把刀,准备着与推门而入的小偷决斗,其实何必呢?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起来,这的确是真知灼见。人总是发展前进的,思想为什么要停留在过去!

敬学,可谓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说了有学者道孔子之最精神体现有三:谦虚,实事求是,乐观“的确在理,可借鉴之。同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而笃信”······这些烂熟于心的名言警句,我们扪心自问,真的做到了吗?宋代大学士宋濂道:“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志哉。”爱因斯坦虽说智商160,但他毕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们发扬孔子精神,估计人类已经发展到银河系之外了。孔子之道,值得我们深思。

三曰什么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读。暂且说书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钢笔一支,《论语》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时,小生继续为阁下做“读书报告”。

《论语》读后感8

在如今社会因为和谐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生财走偏道,提干靠迎合,升官靠金钱……人们内心深感不满。《论语心得》成为医治人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于丹的《论语心得》打破了《论语》的政治意义,另辟蹊径,提出了半部《论语》修自身,她通过两千多年的经典来给年轻人进行“心理按摩”。让年轻人从“交友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年轻人的生存发展寻找支点。这就是心灵的呼唤。

“交友之道”,是指与朋友相处要注意分寸。与朋友交往时,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叫做话还没有说到那儿,就发表意见,叫做毛毛躁躁,应等待众望所归,你再徐徐道来,才能合适。另一个极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就是话题已说到这里,本应自然而然地往下说,你却吞吞吐吐,不跟别人说心里话,朋友会觉得彼此心里还有隔膜。不是自我保护,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种,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字说严重一点,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插话,这叫做“睁眼瞎”,不了解对方,随意插话,这是朋友之间的不尊重和顾忌。无论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间都有一些顾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痛,才能给朋友间营造一个宽和友好的气氛,以便互相交流、沟通。正如孔子对子贡说的,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朋友提出忠告, 只需要循循善诱地说明道理,无需当头棒喝,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心灵之道”即如何解决心灵困惑。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为: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 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不会因富贵而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便是心灵的呼唤。

“君子之道”: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史上的小人是指与君子相对应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则解释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于男人的人,或者将其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既从满月到周岁的婴儿是最难养的,说明女子与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对他:“进则不逊,远则怨”这就是你对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远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释。

“理想之道”:怎样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时说: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严,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以德报怨,不可取,你献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对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资源浪费。第三种,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不仅要避免资源浪费。更不能忽视心灵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总之,心灵呼唤人们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学会用减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愿望,不断舍弃那些不是心灵需要的东西。人的内心,其实就像一栋空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总想着要把所有家具和装饰都摆在里边,结果最后发现,这个家拥挤得像胡同一般,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这就是被物欲奴役了。选择自己需要的,放弃心灵不愿的,心灵就会快乐和安宁,身心才会健康。

《论语》读后感9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10

予观《论语》,略有所悟,抒感于怀。

今之众人,皆以污为丑也。河中之物,尽经百日风霜雪雨侵凌,然不为所动,非若以人力除也,不蚀也!且河中之物方可聚少成多以成其害,何况人乎?孔子尝云:“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凡今之众人欲静其身乎,必得省其心,除异己,于益友,必先言而有信,不可为之事,不轻诺。凡数失其信者,必不可信也,若执意亲之近之,予以仁德之心,日后必有所患,故言:交友需谨言慎行,去污近洁,方为正道,自昔至今,如是者多矣!正如苏轼之友,于其见谤辱下之狱之际,访狱而谏书于上者,屈指可数,然惧受迁而敝之者谓之多也!更甚者徒慕生恨而上书诽谤于上,譬如沈括,且不言为坡之密友,竟与坡与之离别所赠以为念之辞谤己轼讥讽朝庭之罪,可恨哉?再如舒亶,不知恩图报罢矣,却借潮风将恩公推于困境,亦不心生痛哉?此等居心叵测之人,安能与之为伍?假孔圣人之言:“唯小人难养也!”古之训诫,不可不自深省也。

去其污,而后则洁其身。是为君子,必将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然小人反是焉,古之有秦桧谤岳飞者,今有华人学者辱李鸿章谓之辱国己为国之奸者,皆为小人也,然正是小人当道,才使古王朝之繁盛毁于一旦,乃使王朝性命堪忧,也尝有古今君王,为己一席之位,大举讨伐,于百姓之命于不顾,此虽为一国之君,吾亦谓之小人也!小人虽小,然其力大无穷。如若今之众人皆以私心面试,徒牟私利,侮他人之正,是以谓之焚他人并已于无形也!此类人物,终其一生活于痛苦之中,虽有所乐而不可谓之乐也。故必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为诫,结其身旁。

身已洁,还需更其咎。孔子曾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生而为人,有错是必然,然错而不能改之,无必为之愚也,然将错就错,终毁其一生者,甚是愚拙!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也皆也之;更也,人皆仰之。”虽历经磨难,或受尽肌腐之痛,但能磨练心志,脱胎换骨,或更其性而成君子之名,何乐而不为也?

更其咎,拨开云雾便可见蓝天。我曾求解于人:“曷以人活于世为痛而必活之?”众人皆谓余曰:“生之求为求乐,虽苦,但也乐!”然余不解,吾也曾求于书,书中有言:“是为活,为其本也,而非为外物也!”余亦不解,吾曾想,世间百态,虽是世殊事异,但性相近,可否有人如我这般惘然?然正有也!觉察人生而为累,于万物浮沉间时起时落,终归尘土,便益惘,不知生之为何?故每每受挫,不知焉置身心,于周遭之事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日积月累,这是埋怨重重,求生无念,但求一死,以解今生之痛,忽一日偶的一句:“不有博异者呼?为之,犹贤乎已!”顿时大彻大悟,命也,挥之即来,霍之即去,生于尘土,末于江海,其生之本于死也!一生一世,往复红尘,繁华虚荣咸渡但求不枉今世,走得坦然。故而积怨愈深则求生之念愈深也!方得知:人生本无意蕴,索知一切,皆人附也!若欲究察人生之道,必得于知其不可处而为之;若欲求生无所惑,不若孔圣之行,也必得,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修行数年,便可得也,孔子方四十而不惑,更且常人乎,唯有耐心等待,方得始终,唯有搏击,方能拨开云雾,打开心灵之窗拥抱蓝天。

虽去污,洁身、更咎、拨雾,然不能成仁,俟此四大污、侮、误、雾皆空,仁可全矣!余深感于怀,抒发其想,然执念之深,不能出也!余生不求能看破红尘,做个潇洒之人,但求身临绝境时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处之安然。不求前程似锦,但求花开花落我都在为梦想而奋斗,不求家财万贯,但求在临时之际可无欲无求。

生而为人,本在为人,为人而活方为人之本性,人生本困乏无味,因为爱人,乃赋予生的意义,愿今之众人能真认自己的错,莫论他人非,并非施恶会生其害,唯因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浮华尘世万物皆有尽时,若能闻名于世,也是一种重生。

《论语》读后感11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

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12

说起孔子,我们自然会想起《论语》,一部由孔子的子弟们编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但是《论语》的价值不亚于西方的《圣经》。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细读《论语》,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朴素又真实的道理。

手捧《论语》,洗礼心灵。当今社会,人能用聪明的大脑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追逐物质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能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让那颗被喧嚣的世界吵得骄躁不安的心获得一方宁静和安逸。《论语》就是这样的智者。正如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论语》可以算是一味良药,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赞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我们渐渐觉得心被物累。这时候,我们捧起《论语》,找到心灵的归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洁的追求和向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淳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都是我们快乐之源吗?人生的精彩和辉煌总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当我们感觉浮躁,抛开喧嚣与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疆的原野,寂寥点缀的星空,在静谧中,追寻心灵淡忘的人文情怀,给心灵一点温暖的滋润。

细读《论语》,三省吾身。初中时我与《论语》第一次会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朦胧的记忆中,懂得了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省不足。历经数年,这种朴素的真理一直陪伴着我。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我积极去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活力,窥视自身的不足。为人师表的我,和学生一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多学习,多思考,流向学生的才会是一条活的河流。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的不足,更应该引起反思。当班里有学生闹矛盾的时候,我除了教育学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学生的叮嘱少了?

共读《论语》,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人师表,我是学生在校的家长,肩负着经营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在和学生们一起经营好了小家,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后经营大家。每星期的经典阅读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由《论语》延生出的《弟子规》,学生们在书海中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一个个廉洁、不图私利的小故事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的班级里曾经发生过丢失课外书的事情,当我在班上调查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议论得面红耳赤:“谁拿的?快拿出来吧。”浩然正气回荡在教室上空,结果是学生自己把课外书落在家里了。当所有的误会被消除,一股清风扑向我的脸上,也扑向了所有学生的脸上。

读一读《论语》,“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的淡泊宁静跃然心间,孔子的安贫乐道、谦虚好学、仁义懂礼,帮我指引了心灵追求的方向,让浮躁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让阵阵的国学清风吹拂我们浮躁的内心,让一股浩然正气常伴我们周围,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吧。

《论语》读后感13

经过这几个月读书、实践、成长活动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几分自信,几分沉稳。回想刚走上村官岗位时心里的胆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

记得刚看完于丹《论语》这本书,心灵就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其实《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我感觉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论语》的这种简单,欢乐的感悟,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都要看到进取的一面,找个欢乐的一面去理解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丹教师利用她独特的个性视角,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梦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记得于丹教师说记住《论语》中一个字,一生就够用了,我觉得有道理。人想过的欢乐,首先要学会宽容,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恕”,这个字包含了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能够学会“恕”,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必须是欢乐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当然,想做到这个字是不容易的,能够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欢乐的阻碍了。在这个新时代,除了为生计忙碌、奔波之外,我们总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寻找一个属于自我心灵的家园。应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种欲望,总会想为自我的心灵安个家。

在当今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时候,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下头我就结合自我的实际情景,谈在论语学习中的体会:

一、学为先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上起,每一天都在不断学习,成长,逐渐地完善自我。学习不仅仅是指在课本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积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就像臵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了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必须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二、做为上

《论语》中提到,不在其职,不谋其政,其中就隐含着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是我们在这个位臵上要履行好自我的职责,将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是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载体,当然也仅有欢乐地工作、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才能

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仅有把自我的本职工作做得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我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才能使自我有更多机会锻炼成长。“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业。工作意味着职责,岗位意味着任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好每一项工作;培养健康欢乐的生活情趣,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我想我们就是最优秀的。

三、和为贵

《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对自我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样”。一个人生命中有自信、有从容,有一种宽和,多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就能够做得到仁者爱人。可见,读透了论语,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欢乐就会常伴我们左右。

虽然自我只写了感悟深刻的方面,可是,自我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想想生活的欢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我庆幸有这本书伴随我成长、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提醒着我。

《论语》读后感14

升入六年级后,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论语》。爸爸经常告诉我做中国人,必须要学好中国经典文化,这样才能永远留住我们民族的灵魂、精神和根,才能实现国家振兴的伟大梦想。会有这么神奇吗?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远未识其“庐山”真面目,只是学得了一点儿皮毛,但是却已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门生颜回。他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习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恶劣的环境,人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可是颜回却以苦为乐,坚持读书学习,追求真理,实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行达到了“仁”的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同时,善于提出问题,许多伟人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温故而知新”也是颜回的优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往往走马观花,常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讲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里说,这么简单还用讲吗?可是做题的时候才发现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讨论作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说成张飞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变成了吴用的了,为此没少让爸爸笑话,他批评我读书不用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实在令人羞愧。颜回“闻一知十”,善于举一反三,将老师的学说不断发展下去。

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也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我最要学习的还是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他从来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不迁怒,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这样,得互相尊重,不能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导致两败俱伤,给老百姓造成灾难。如今国际局势混乱,美国发动了好多次战争,造成别国老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人类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须多学习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邻”,让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许多人亲近他,反之,“恶有恶报”,发起战争让人民受苦的人,就会尝到众叛亲离的味道,变成孤家寡人。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应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德,同学遇到伤心事,应多去鼓励、安慰他;对于考试没考好的同学,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而不应该去嘲笑他;犯过的错误,要仔细反省,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与颜回相比,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太优越了,可是我却还不知足,动不动就发脾气、耍小性子。学习表现好了,要求爸爸妈妈给买好吃的、买礼物,如果饭菜不合胃口,就气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挂油瓶,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读《论语》让我学习了许多新的东西,懂得了很多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尽管现在学得还很肤浅,但我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让他滋润着我不断成长、进步,成长为一个品德、学识与修养都优秀的有用之才。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之美,美在斯文,美在斯人。读《论语之美》,领悟到孔子的博学多识与深邃思想,一直沉浸在对孔子的崇拜欣赏中。从片面的点滴认识到系统的整体理解,有了层次的提高与质量的飞跃。每次的阅读,都会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孔子思想,犹如一股清泉,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隧道”而历久弥新。

在第二章中,“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疲倦。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大教育家的两个最基本的优点和特点。

“学而不厌”,指的是对自己。一个“学”字,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学而不厌,贵在“不厌”,不厌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境界,一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欢歌前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是教师适应生存的需要,也是完善职业道德的要求。我们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倘若我们在这信息时代不读书、不学习,岂不是“井底之蛙、萤火之光”?终将被时代所遗弃,何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呢?

孔子强调:学习要“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不当书呆子,不学死知识”,要化知识为智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博学、笃行、慎思、明辨” ,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时至今日,难道不是至理名言、励志名句吗?对一个善于学习的心灵而言,人人是可学的老师,处处是可学的良机。

学习,不只是手和眼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心的功夫。无论学习什么,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得其精神和灵魂,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使其“隔行不隔理”。 学无止境,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身心不断臻于新的境界。当今时代,我们必须终身重视学习,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进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三人行必有吾师”,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鞭策我们勤奋好学的座右铭。

诲人不倦,指的是对学生。难点便是“不倦”二字。不倦的动力来自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与对教育执着的信念。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个体,只有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了,那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天长日久,孩子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想融化这个大雪球非一朝一夕之功力,更要诲人不倦,耐心施教,既要帮孩子拾起以前丢下的芝麻,又要指导他们拣起现在的西瓜。西瓜与芝麻要兼得,必须在西瓜与芝麻之间搭建知识与情感的桥梁。

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他教无定所学无常师,山巅、水涯、居所、路途等,都是他传道授业的良好所在。孔子的“有教无类”,使文化的传承重心得以由官府转移到民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

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孔子集为大成;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培育七十二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精彩解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要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

《论语之美》语言朴实,含蓄隽永,简洁凝练。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来源。孔子学说,在一步步引导着我们走向成功,收获智慧,创造诗意,把心灵修炼成一轮明月,从而光照乾坤。

    相关文章

    5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