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 新华0

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什么样的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1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苏东坡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苏东坡“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苏东坡。我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欢苏东坡。”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2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3

他是林语堂笔下的那位乐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声声的“东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苏东坡,他更是苏轼。

道说苏东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苏轼一生劳累奔波,他去过海南、去过惠州、去过黄州,可以说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觉得苏轼与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处呢?在同样的为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为人民着想时,在一次次警醒自己应当洁身自好,应当尽好大臣的本分里,在为国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后心无愧对,无愧对于一切,苏轼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绘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还是聊回苏东坡吧,虽说苏东坡确确实实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促使他成为苏轼,然,更为重要的莫过于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奋,就不会在险境中做一回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就不会有远近闻名的东坡肉了,好学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勤奋是帮助他逃脱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惧艰难排挤的矛,四个兵器他都有,怎能让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奋!”

朱载上曾如此问苏轼:“先生开卷一览便能够终身难忘,为何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却道:“不是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字做题目,第二遍则选两个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这个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载上觉得有趣,随后念一字,苏轼便应声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证明,即便是像苏轼这样天分高的天才,学习还这般努力,那么天资庸俗的人应当更加发奋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么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毕竟,在苏轼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从前,回想起背诵苏轼写的词《蝶恋花》,只因为好听,却独独未料这词背后的忧愁与无奈,苏轼的诗词别有一般韵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欢,而是发自内心的凄凉,就像苏轼的'人生贬官,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无处不去!艰辛与痛苦,背井离乡是体会不到的。读了书后,了解到《蝶恋花》绝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词乃是形容苏轼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一辈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诉我,自王朝云离世后苏轼便“终身不听此词”命运如此无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论人或事,终难完美,不论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与弟弟难再相见之情。人间友人知己离别之痛,世间国家朝堂乱之苦。纵使苏轼的一生,尽都是苦,但是他没有,他,仍旧是别人居心叵测挖空心思对付他且都能一笑而过之人,苏轼的身上,尽是难得可贵的精神。苏东坡,一个不平凡的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4

由于一些事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拿到手比较晚,听大家在群里的诵读,及诵读的心得,我有些怯了。这是一本什么书啊,这么绕口,还有这么多字不认识,这不是自己为难自己吗?加入至善读书社,刚开始想着是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一些流行的小说,最好是拍成电视的剧本。现在可好了,还有这么多难关需要过。

看着别人发到博客上的一篇又一篇读书心得,我真有点震惊!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一遍又一遍的合上又打开,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苏东坡传》章节很多,我主要是从是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谈起。

首先谈一下舒东坡的家庭情况。

苏东坡的父亲在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就一直进京赶考,父亲的积极上进,对苏东坡的学习无疑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父亲赶考铩羽而归,但其积累的学习的方法及渊博的知识对苏东坡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父亲可以矫正儿子的读音错误,对孩子的学习存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在苏东坡的父亲进京赶考期间,苏东坡的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教苏东坡《后汉书》、《范滂传》,教育苏东坡有正确的人生观,激励苏东坡进行苦读专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和他传说中的妹妹苏小妹都一起苦读书。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住,彼此相会与梦寐枝江,写诗相互寄赠。

家里各种图书插列满架,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合于富有文学天才的苏东坡发育。

从苏东坡的父母对苏东坡的教育,作为老师和母亲的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学生和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自身的修为,自身的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影响。要给孩子好的教育,要想让孩子学好的话必须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是学校也是家庭。

苏东坡非常聪明,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奇句。但他的聪明并没有让他懈怠。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好多时候整本书都给背下来了。这种记忆实在是艰难和费事的苦事。苏东坡正是用这种方法对所读的书本理解的非常深刻,并能加以灵活的应用。

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想要成绩。学生更想要那种不费事就能得高分的捷径。我们不是苏东坡这样的奇才。所以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没有好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时,简单吃苦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能够吃苦,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再来想想自己,整天以各种忙为借口,变得越来越懈怠。想要教育好孩子们,必须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学习不分时候,走近舒东坡,熟悉苏东坡就是自我改变的开始。一定要变成一个勤奋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能激励别人的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5

夜里,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心中似乎有着太多事情无法释怀,亲情、友情又或者是成绩,那令人厌恶的一幕幕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山东,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电影,一镜到底,不给你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烦躁、郁闷此时一股脑涌上了心间,睡意全无。我从床上坐起,拉开厚重的窗帘,让外面的一丝光亮能够透进来。凉夜如水,只有那月光与我作伴,我痴痴地望着那月亮,仿佛看到了什么人的面影,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涟漪,那个名字几乎脱口而出,但我望着那一轮明月中潇洒自在的身影,最终还是没有叫出口,我看着他朝我挥挥手,带我乘着清风走进了那一幕幕过往……

苏东坡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雨洗礼,一生可谓坎坷不平,在苏东坡的仕途中,有多少奸佞小人因内心的嫉妒与政治上的愚昧,不惜一切手段都要把这一位大文豪打击地无路可退,一次次贬谪,一次次远离,我们的苏东坡离那中原越来越远,离那政治的成功越来越远,有多少人为他伤心苦闷,但我们的大文豪却不以为地对他的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我们的苏轼就是如此地洒脱自然,内心欢乐自然,仿佛世间一切都只不过是一阵拂过水面,带起一丝涟漪的清风一般,无足挂齿。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想拥有如苏东坡一般的豪气与潇洒,但最终都因一场雨而打消了此些念头。的确,有多少人能够像苏东坡这般因走累而旧地而坐,因下雨而放声大笑呢?

苏东坡以坦荡二字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不计较任何,纵情想了乐。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为人的率真自然当真应该向苏东坡学习,此般自然与率性岂是尘世中的凡夫俗子可模仿而来的?

如同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一位乐天派,敢问这时间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住他的步伐?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的大文豪感到畏惧?所谓的功名利禄,所谓的迫害在苏东坡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的眼中只有天下的苍生百姓,只有民间的疾苦罢了。那贬谪又怎能影响苏东坡对民生的关心?

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的生活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我的眼皮渐渐地沉了,心中似乎多了一份清明,突然发觉自己内心所烦闷之事不过是那许久未清理的书架上的一层薄灰罢了,轻轻一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又望向那轮月亮,只看见里面的人背对着我挥挥手,摆摆衣袖,走进了一片虚无,留下了“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和一阵爽朗的笑声,我在心里默默地重复着这句话,看着那月亮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6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7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教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我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可是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先与之为友的同事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8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9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

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篇10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相关文章

    51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