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心得感悟 >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 HT1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

今天我们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第八页“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哲人说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在我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笔财富。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因为失败,我们学会了拼搏;因为情伤,我们学会了爱;因为当众出丑,我们学会了处理尴尬。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因为遗憾,我们学会了抓住机遇。人生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碰到一次苦难,我们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种灾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坚强,所以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勇往无前。

受过伤的人一定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我们成长都有益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你让他成为创伤,他就是创伤;你让他成为经验,他就帮助你成长。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所以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为我们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

现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谛,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没必要的碰壁、更少了伤心欲绝。慢慢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放开脚步走向未来。

记住我们要让每一种创伤,都成为一种成熟的阶梯。即使是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们应该跌倒了马上爬起来,而不是所谓的憧憬、幻想奇迹的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余生还很长,不要过度的活在失败的过去和庞大的负债阴影中,过错只是暂时的磨难,而沉沦却是永远的遗憾,走过去了才会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终于读完了。如果说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那《被讨厌的勇气》于我的意义应该就是如此。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说话、不愿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只想逃离外部世界。幸而读到这本书,让我逐渐打开自己,重新获得拥抱世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课,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和哲学竟然还存在联系,属实有点震惊了。在本书中,阿德勒强调: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人际关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的色彩会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的人生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确实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我现在还小,我的人生还没走入正轨。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顶。殊不知,通往山顶的沿途风景,才是我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假如无法攀顶,那我的人生就没有开始过吗,沿途的风光又算什么?摆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珍惜眼前,活出风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总感觉有股阴影笼罩在头上挥之不去。直到拿起这本书,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视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普通,认真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幸福。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拾拥抱生活的勇气。天气渐暖,春暖花开,打开房门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阳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4

《被讨厌的勇气》看了第一大章,这样的哲学书没看之前我以为会比较晦涩难懂,鸡汤一类的,但是看了之后并不是,它没有像其他书一样作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引出阿德勒心理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每看一张都会颠覆我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你以为的愤怒其实是被捏造的。书中描写了“青年”新买的衣服被服务员端过来的咖啡弄脏了,“青年”立马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其实并不是因为被弄脏而发怒,而是要用发怒这个目的来警告震慑该服务员。

这让我想到,在教师中,有学生调皮不守规矩,有的老师会非常愤怒,大声呵斥,仿佛那一刻被点燃,让他抄一百遍两百遍词语单词。其实也是在泄愤,用愤怒震慑学生,让他乖乖照做,以彰显老师的权威。而且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觉得老师水平不行,如果学生犯了更大的错误,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因为你的底线“愤怒”已经亮出来了。思考要用另外的更好方式管理学生。

2。我们的不幸福是由自己选择的,幸福也是由自己创造。有些人现在不幸福会在过去找原因,比如童年不幸,家庭条件不好,外貌不行等。但是在过去找原因,沉迷于过去,不去立即行动起来是没用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爱自己,要有自信,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校时代都会很羡慕某个人,想成为他,我也不例外。但是不可能,你只需要做到“你自己”就可以了。

幸福由自己来创造。你想要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有想法就要去行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想减肥(确实要减肥的地步)就去制定减脂餐,跳健身操,跳绳等。想要拿高工资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达到目的的必然途径。

而且,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现在觉得“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而且因为缺少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5

最近在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深有体会,书中讲到了“自卑”,它说:自卑都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假使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便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处在群居性的人类社会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成长不是成王败寇,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是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而是一种与世无争、将世人都视为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进的过程。

人们往往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无法从过去的影子里走出来,认为当下的处境都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过去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了的,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别人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课题看成别人的课题,学会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应该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着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

某日好友说我最近看了本好书送你一本,乍一看书名还以为又是鸡汤文类型的书,我本身对鸡汤文比较排斥,但为了不辜负好友好意,让我决定读一读。《被讨厌的勇气》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该书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浅谈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点,如书名所说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文中说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与此同时,人的一切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如果我们真的只关注自己,仅仅为自己考虑,我们虽然没有了烦恼,也没了幸福。我们要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因为这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代价。书中提到有个词叫“自我意识过剩”,我们通常会觉得只有自私的表现才是自我意识过剩,其实过度关注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是表现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是为了他们而活的。所以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更不要害怕关系破裂,就像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走每一段风景都有不同的人陪伴,如果仅仅因为我们活出了真实的自我,那么关系本身就是脆弱不堪的。

书中给了我们一种获得幸福的方式。自我接纳 →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如此循环,一开始我觉得阿德勒的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胜利法,但是当我看到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有贡献,我又觉得这种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他者贡献,这三点实际上非常积极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寻求自我的回报。幸福就是贡献感,在于每一个此时此刻,过好每一个当下,走着走着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处。

最后用大家关注的冬奥会奥运冠军获得者谷爱凌回答记者的话结束文章,“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知道我的心地是非常善良的,我也知道我所做的决定是符合尽可能多的人的共同利益,我觉得这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如果有人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因为他们和我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他们也成不了奥运冠军。”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7

今天我们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第八页“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哲人说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历的意义”。在我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笔财富。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身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因为失败,我们学会了拼搏;因为情伤,我们学会了爱;因为当众出丑,我们学会了处理尴尬。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因为遗憾,我们学会了抓住机遇。人生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碰到一次苦难,我们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种灾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坚强,因此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勇往无前。

受过伤的人一定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我们成长都有益处。但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你让他成为创伤,他就是创伤;你让他成为经验,他就帮助你成长。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因此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为我们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

现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谛,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没必要的碰壁、更少了伤心欲绝。慢慢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放开脚步走向未来。

记住我们要让每一种创伤,都成为一种成熟的阶梯。即使是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们应该跌倒了马上爬起来,而不是所谓的憧憬、幻想奇迹的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余生还很长,不要过度的活在失败的过去和庞大的负债阴影中,过错只是暂时的磨难,而沉沦却是永远的遗憾,走过去了才会发现更加优秀的自身。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9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显摆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来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

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课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来,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来的自然会来,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来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

这本书最受用的第一个道理是“目的论”:不再纠结于过去,学会从过去中抽离出来,不让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多的影响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对于过去一些伤害我们的事情,必须要学会放手,向前看,这其实也是放过自己,放过那个纠结于过去的拧巴的自己。应当聚焦于当下,当下的要做什么,希望未来是一个怎样的走势,为了这个“蓝图”应该有什么样的行动。

第二个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其实“心口如一”就是对我们自身内心的尊重,当然,这需要坦荡的勇气,因为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第三个道理是拒绝“自卑情结”: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这是一种自我麻痹的借口。哪里不自信,就努力去改变,如果一些不能改变的客观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们要换角度去看待,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空间。Just do it。去做去改变去超越那个不自信的自己,将自卑感作为前进的动力,但不要将它变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

第四个道理是“专注当下”,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以上,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到来。不忘初心,专注当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

这本书有多红,应该不用我多说。周边很多人都做了推荐,2年前我应该听过晓书童讲过这本书,当时也觉得有一些道理颇为精彩,能讲到我心里。这次重新阅读,也对于其中的一些点很有共鸣。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与他人无关。

我们一直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给这个人画上了悲剧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为后天的悲剧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笔。但是阿德勒认为:过去不重要,怎么看待过去才是重要。因为过去是死的,而我们是活的,我们不能被过去所束缚。过去不一定能决定现在,能决定的是当下最真实的想法和对于当下想改变的勇气

课题分离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都不快乐?很多烦恼?因为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担心不被喜欢,担心被讨厌,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是阿德勒认为:我们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你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怎么做到这个,用课题分离去实践。举个例子:你去追求一个人,但别人不喜欢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课题分离就是,你喜欢别人是一个课题,跟别人愿不愿意喜欢你是另外的课题。你喜欢别人是你的课题,她愿不愿意接受你,是她的课题。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好了。这点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细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时候我也经常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花时间花精力投入,最终还没人说你好,事后自己想想心里窝死。终于现在在哲学层面,我给自己找了条道路,首先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找好边界感,尽量不要让自己因为人际关系让自己难过,然后做好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只解决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别人的课题。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课题。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和有边界的处理别人的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2

晨光里望着三宝把馒头掰成碎块喂金鱼,我忽然想起《被讨厌的勇气》里那句惊雷般的论断:"世界是简单的,人生随时可以重启。

书桌上的线装书被风掀动,仿佛那个叫阿德勒的智者正隔着时空与我对话。

以前的我断然不信这套说辞。那时餐桌就是战场:老大把西兰花挑进妹妹碗里,老三捧着酸奶在沙发跳跃,满地积木硌得人脚底生疼。

我像陀螺般在厨房与客厅间、卧室、餐厅打转,耳边总回响着爱人的絮叨:"我们那会儿哪有这样糟蹋粮食的!"

直到某个深夜整理《稼轩词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墨迹突然刺痛眼睛——原来八百年前,也有个母亲含笑看着淘气孩童。

转机发生在五一节前夕的晚餐。那天老三举着半块披萨满屋疯跑,番茄酱在地板画出道道红痕。我正要发作,却见夕阳透过玻璃窗,在他发梢镀上金边,恍若敦煌壁画里的小飞天。

我突然明白书中所言"主观世界由自我诠释"的真意:当我把满地狼藉看作生命力的泼墨,把此起彼伏的吵闹听成童声交响乐,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琐碎,竟都成了生活馈赠的糖霜。

周末家庭聚餐时,爱人对着满桌剩菜又念叨"唉!哪有这样糟蹋粮食的"。儿子笑着夹起孙女儿碗里的半截玉米:"爸,您看这玉米粒像不像星星?

当年您教我用手电筒照屋顶找星座..."爱人怔了怔,眼角的皱纹忽然绽成秋菊。原来幸福从不在于满汉全席,而在举箸抬眼间流转的温情。

昨夜跟孩子们吃火锅,老三举着漏勺当宝剑,汤汁溅上他新买的卫衣。邻桌老者摇头叹息,我却想起京剧《锁麟囊》里薛湘灵唱:"他日相逢莫相问,曾见明珠照眼明。

"此刻衣襟上的油花,何尝不是岁月赐予的星辉?孩子们在积木城堡里钻进钻出,我突然懂得书中深意:所谓极乐净土,不在蓬莱仙岛,而在我们亲手搭建的屋檐之下。

暮色渐浓时,孩子们在自己的卧室枕着月光睡去。我轻轻合上《被讨厌的勇气》,窗外隐约传来谁家电视里的西皮流水:"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忽然笑自己多半生的执着。

原来幸福从未走远,它始终在我们转念的刹那,如惊涛拍岸后显露的明珠,照亮人间烟火里的万千星河。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3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应该属于一本心理学的书籍,用对话的形式阐述阿德勒心理学观点,书中的大部分观点都跟我们的常识认知相反,让人难理解和被说服,总之读完后以现阶段的我,还不太能全面地理解里面所阐述的一些东西。我想后续我一定会再拿起这本书反复地研读。

书中的观点是以目的论为导向,而不是我们正常理解的原因论。它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由于过去的经历导致的,而在于我们自己决定的(这个观点着实让我震惊,也夹杂一些难以被说服的心理和一些豁然开朗的情绪,总之它让我的思绪有一点混乱,但不得不说,慢慢去思考这些观点,换个角度想问题,原来困扰自己的事情会得到缓解);

你简单了,世界就简单了,改变自己就改变了世界(这个观点让我真正理解了“境由心生”这个词,尝试让自己抛掉一切外在的枷锁。)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不与任何人竞争,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决定我们生活方式或者说人生状态的,只有我们自己。)

人生的意义是被自己赋予的,人生是由点连接起来的,是每个瞬间连接起来的,过好此时此刻(活在当下,如果每一个当下都过好了,那未来怎么会不好呢?)

课题分离(区分哪些事情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由他自己去负责,不要过多干涉只是协助他。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用,能消除很多烦恼和焦虑)

他者幸福等等,很多观点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读到最后还是收获颇多,一定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接受被别人讨厌,过好每一个当下,不要过多以未来为目的,执着于未来什么样,未来是张白纸,看不见,不要去想,不要纠结于过去。这样想来,世界好像真的变得简单了,就是做好属于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忧虑属于别人的课题,活在当下,感受自己的价值,不执念未知的未来,不纠结已逝的过去,一切就变得简单又自由了。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4

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让我在书中遇到了未知的自己。这整本书里面,是一个哲人和一个青年之间,慢慢寻找规律的过程。他用了五个晚上的时间一起去讨论规律是什么?我是谁?我将如何改变自己?改变我跟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

伟大的文豪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指责别人,那么最难的事情呢?就是改变自己。

觉得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脑力会有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亲人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爱情事业应该是什么样子,社会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但现实世界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个样子。当我们的“理想世界”,遭遇“现实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自己的“理想世界”大大受挫,比如说感觉到亲人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恋爱你还喜欢对方却被分手,朋友交了新的朋友,同事抢了你的业绩,你讨厌的人看不起的人过得比你好…

但自己却没有能力去“纠正”现实世界,甚至没有办法在现实世界中大声呵斥这些你觉得“不对”的行为。只能在网上找到跟挫败自己的现实同质的人或现象去讨厌,来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抒发的“正义”。

比如说讨厌我的人,可能是在现实中遇到和我在某个方面同质或者同想法的人,并在对方身上受挫,而且还没有能力制裁对方,于是把这一部分的不满发泄在互联网上素不相识的我身上。种种……

想到这,其实当下已经对这类的“怨恨”释怀了,但觉得,当现实世界遇到什么问题,其实是需要解决的,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自己人生,去解决自己生命中遇到的课题,与父母、与朋友、与同事、与过去的恋人…发生不如我们预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需要调整自己的想法或者做事的方式的。

读后我想我可以用它的方式、思维角度去给目己有“面对的勇气”和“坚持的动力”拒绝原因论,让目己更坚强。“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或缺”—史铁生。没有所谓“过去怎么样所以自己现在才怎么样”生于困难的人价大多随波逐流成了“理所应当的样子”,可总有人逆流而上打破局限。拒绝原因论,让目己更坚强。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

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

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相关文章

    528160